中國傳統文化成語故事

  成語是漢語中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泉。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掌握成語,既可以豐富漢語詞彙,提高漢語的語言修養,增強漢語的表達能力,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你!

  篇一:大公無私的故事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

  “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

  “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後。替那裡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

  “現在朝廷裡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

  “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閒話嗎?”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讚祁黃羊。孔子說:

  “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篇二:一諾千金的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

  這時敬慕季布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後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

  季布聽說曹邱要來,就虎著臉,準備數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麼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樑、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麼不願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的這番話,心裡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後來,曹邱又繼續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篇三:克已奉公的成語故事

  祭遵,字弟孫,東漢初年潁陽人。祭遵從小喜歡讀書,知書達理,雖然出身豪門,但生活非常儉樸。

  公元24年,劉秀攻打潁陽一帶,祭遵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為門下吏。後隨軍轉戰河北,當了軍中的執法官,負責軍營的法令。任職中,他執法嚴明,不循私情,為大家所稱道。

  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後,依法把這小侍從處以死刑。劉秀知道後,十分生氣,想祭遵竟敢處罰他身邊的人,欲降罪於祭遵。但馬上有人來勸諫劉秀說:“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對。只有像他這樣言行一致,號令三軍才有威信啊。”

  劉秀聽了覺得有理。後來,非但沒有治罪於祭遵,還封他為徵虜將軍,潁陽侯。

  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處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即使在安排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裝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祭遵死後多年,漢光武帝劉秀仍對他的克己奉公精神十分懷念。
 


  看過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