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小典故

  人們對歷史的印記很大程度上是從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而來的。歷史故事具有生動的情節和豐富的內容,很容易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印象。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流亡公子重耳

  公子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晉獻公年老的時候,寵愛一個妃子驪姬,想把驪姬生的小兒子奚齊立為太子,把原來的太子申生殺了。太子一死,獻公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險,逃到別的諸侯國去避難了。

  晉獻公死後,晉國發生了內亂。後來夷吾回國奪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處逃難。重耳在晉國算是一個有聲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願意跟著他。

  重耳先在狄國住了十二年,因為發現有人行刺他,又逃到衛國。衛國看他是個倒運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們一路走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陽東南***地方,實在餓得厲害,正瞧見幾個莊稼人在田邊吃飯。重耳他們看得更加口饞,就叫人向他們討點吃的。

  莊稼人懶得理他們,其中有一個人跟他們開個玩笑,拿起一塊泥巴給他們。重耳冒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動手揍人了。隨從的有個叫狐偃的連忙攔住,接過泥巴,安慰重耳說:“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給我們送土地來啦,這不是一個好兆頭嗎?”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臺階,苦笑著向前走去。

  重耳一班人流亡來到齊國。那時齊桓公還在,待他挺客氣,送給重耳不少車馬和房子,還把本族一個姑娘嫁給重耳。

  重耳覺得留在齊國挺不錯,可是跟隨的人都想回晉國。

  隨從們揹著重耳,聚集在桑樹林裡商量回國的事。沒想到桑樹林裡有一個女奴在採桑葉,把他們的話偷聽了去,告訴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對重耳說:“聽說你們要想回晉國去,這很好哇!”

  重耳趕快辯白,說:“沒有那回事。”

  姜氏一再勸他回國,說:“您在這兒貪圖享樂,是沒有出息的。”可重耳總是不願意走。當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隨從們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車裡,送出齊國,等重耳醒來,已離開齊國很遠了。

  以後,重耳又到了宋國。宋襄公正在害病,他手下的臣子對狐偃說:“宋襄公是非常器重公子的。但是我們實在沒有力量發兵送他回去。”

  狐偃說:“這我們全明白,我們就不再打擾你們了。”

  離開宋國,又到了楚國。楚成王把重耳當做貴賓,還用招待諸侯的禮節招待他。楚成王對待重耳好,重耳也對成王十分尊敬。兩個人就這樣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請重耳的時候,開玩笑地說:“公子要是回到晉國,將來怎樣報答我呢?”

  重耳說:“金銀財寶貴國有的是,叫我拿什麼東西來報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笑著說:“這麼說,難道就不報答了嗎?”

  重耳說:“要是託大王的福,我能夠回到晉國,我願意跟貴國交好,讓兩國的百姓過太平的日子。萬一兩國發生戰爭,在兩軍相遇的時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時候行軍,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動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楚成王聽了並不在意,卻惹惱了旁邊的楚國大將成得臣。等宴會結束,重耳離開後,成得臣對楚成王說:“重耳說話沒有分寸,將來準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還不如趁早殺了他,免得以後吃他的虧。”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見,正好秦穆公派人來接重耳,就把重耳送到秦國***都城雍,在今陝西鳳翔東南***去了。

  原來秦穆公曾經幫助重耳的異母兄弟夷吾當了晉國國君。沒想到夷吾做了晉國國君以後,反倒跟秦國作對,還發生了戰爭。夷吾一死,他兒子又同秦國不和。秦穆公才決定幫助重耳回國。

  公元前636年,秦國護送重耳的大軍過了黃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國即位。這就是晉文公。

  篇二: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秦國打敗晉國以後,一連十幾年兩國沒有發生戰事。可是南方的楚國卻一天比一天強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晉國爭奪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新即位,做了國君。晉國趁這個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了過去,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很不服氣,都向楚莊王提出要他出兵爭霸權。

  無奈楚莊王不聽那一套,白天打獵,晚上喝酒,聽音樂,什麼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這樣窩窩囊囊地過了三年。他知道大臣們對他的作為很不滿意,還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誰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實在看不過去,決心去見楚莊王。楚莊王正在那裡尋歡作樂,聽到伍舉要見他,就把伍舉召到面前,問:“你來幹什麼?”

  伍舉說:“有人讓我猜個謎兒,我猜不著。大王是個聰明人,請您猜猜吧。”

  楚莊王聽說要他猜謎兒,覺得怪有意思,就笑著說:“你說出來聽聽。”

  伍舉說:“楚國山上,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樣子挺神氣。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心裡明白伍舉說的是誰。他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衝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過了一段時期,另一個大臣蘇從看看楚莊王沒有動靜,又去勸說楚莊王。

  楚莊王問他:“你難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嗎?”

  蘇從說:“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夠聽我的意見,我就是觸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願的。”

  楚莊王高興地說:“你們都是真心為了國家好,我哪會不明白呢?”

  打這以後,楚莊王決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馬的人撤了職,把敢於進諫的伍舉、蘇從提拔起來,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一面製造武器,操練兵馬。當年,就收服了南方許多部落。第六年,打敗了宋國。第八年,又打敗了陸渾***在今河南嵩縣東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為了顯示楚國的兵威,楚莊王在洛邑的郊外舉行一次大檢閱。

  這一來,可把那個掛名的周天子嚇壞了。他派一個大臣王孫滿到郊外去慰勞楚軍。

  楚莊王和王孫滿交談的時候,楚莊王問起周王宮裡藏著的九鼎大小輕重怎麼樣。九鼎是象徵周王室權威的禮器。楚莊王問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奪取周天子權力的野心。

  王孫滿是個善於應付的人。他勸說楚莊王:國家的強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聽鼎的輕重。楚莊王自己知道當時還沒有滅掉周朝的條件,也就帶兵回國了。

  以後,楚莊王又請了一位楚國有名的隱士孫叔敖當令尹***楚國的國相***。孫叔敖當了令尹以後,開墾荒地,挖掘河道,獎勵生產。為了免除水災旱災,他還組織楚國人開闢河道,能灌溉成百萬畝莊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糧食。沒幾年工夫,楚國更加強大起來,先後平定了鄭國和陳國的兩次內亂,終於和中原霸主晉國衝突起來。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救鄭。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市東***和楚國發生了一次大戰。晉國從來沒有打過這麼慘的敗仗,人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黃河邊。船少人多,兵士爭著渡河,許多人被擠到水裡去了。掉到水裡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頭都砍了下來。

  有人勸楚莊王追上去,把晉軍趕盡殺絕。楚莊王說:“楚國自從城濮失敗以來,一直抬不起頭來。這回打了這麼大的勝仗,總算洗刷了以前的恥辱,何必多殺人呢?”

  說著,立即下令收兵,讓晉國的殘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就成了霸主。

  從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莊王,前前後後總共五個霸主。歷史上通常稱他們是“春秋五霸”。

  篇三:墨子破雲梯

  在戰國初年的時候,楚國的國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復楚國的霸權。他擴大軍隊,要去攻打宋國。

  楚惠王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工匠。他是魯國人,名叫公輸般,也就是後來人們稱為魯班的。公輸般使用斧子不用說是最靈巧的了,誰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領,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後來有個成語,叫做“班門弄斧”。

  公輸般被楚惠王請了去,當了楚國的大夫。他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比樓車還要高,看起來簡直是高得可以碰到雲端似的,所以叫做雲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輸般趕緊製造雲梯,一面準備向宋國進攻。楚國製造雲梯的訊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點擔心。

  特別是宋國,聽到楚國要來進攻,更加覺得大禍臨頭。

  楚國想進攻宋國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得最厲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要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違揹他的主張。

  墨子還反對那種為了爭城奪地而使百姓遭到災難的混戰。這回他聽到楚國要利用雲梯去侵略宋國,就急急忙忙地親自跑到楚國去,跑得腳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裹著腳走。

  這樣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幫助楚惠王攻打宋國。

  公輸般說:“不行呀,我已經答應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輸般帶他去見楚惠王,公輸般答應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誠懇地說:“楚國土地很大,方圓五千裡,地大物博;宋國土地不過五百里,土地並不好,物產也不豐富。大王為什麼有了華貴的車馬,還要去偷人家的破車呢?為什麼要扔了自己繡花綢袍,去偷人家一件舊短褂子呢?”

  楚惠王雖然覺得墨子說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棄攻宋國的打算。公輸般也認為用雲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當地說:“你能攻,我能守,你也佔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繫著的皮帶,在地下圍著當做城牆,再拿幾塊小木板當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輸般來演習一下,比一比本領。

  公輸般採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雲梯攻城,一個就用火箭燒雲梯;一個用撞車撞城門,一個就用滾木擂石砸撞車;一個用地道,一個用煙燻。

  公輸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還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沒有使出來。

  公輸般呆住了,但是心裡還不服,說:“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你,不過現在不說。”

  墨子微微一笑說:“我知道你想怎樣來對付我,不過我也不說。”

  楚惠王聽兩人說話像打啞謎一樣,弄得莫名其妙,問墨子說:“你們究竟在說什麼?”

  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想把我殺掉,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幫助他們守城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來到楚國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個徒弟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我的守城辦法。即使把我殺了,楚國也是佔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聽了墨子一番話,又親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沒有希望,只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

  這樣,一場戰爭就被墨子阻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