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人物故事

  中國歷史上的明朝是一個有著根深蒂固“重農抑商”思想的王朝,商人階層地位低下,被列為“四民之末”。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開國功臣徐達

  徐達,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和朱元璋是從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徐達家像朱元璋家一樣,世代務農,唯一不同的是徐達從小習武,練就了一身好功夫。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到鳳陽招兵,徐達主動投軍,開始了自己的戎馬生涯。

  徐達投軍後,因作戰勇猛,而且極具智謀,很快就憑藉戰功升到鎮撫,併成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有一次,郭子興與濠州城內的另一義軍首領孫德崖發生衝突,逮捕了孫德崖。而恰逢朱元璋正在孫德崖營中,孫德崖的部下拘留了朱元璋,要對他不利。這時徐達挺身而出,代替朱元璋做人質,直到孫德崖被釋放才被放回。徐達這種誓死維護朱元璋的行為,使他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俗話說得好,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徐達和朱元璋親如兄弟的關係,為自己才能的發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朱元璋獲得了義軍的實際指揮權,揮師南下攻打集慶時,徐達參與每次戰鬥謀略的制定,成為朱元璋最為倚重的將領。攻下集慶後,徐達率部東進,連克鎮江、常熟、江陰等地,不僅擴大了朱元璋的地盤,還有效遏制了另一支義軍將領張士誠的西進,徐達因此也被封為統軍元帥。朱元璋自稱為吳公後,封徐達為同僉樞密院事。隨後,徐達又隨軍消滅了陳友諒部。擊敗陳友諒後,朱元璋的政權得到了穩固。朱元璋自稱為吳王,任命徐達為左丞相,官職在諸將之上。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元帥,常遇春為副元帥,領軍二十萬討伐張士誠。徐達成功利用反間計,使張士誠老巢陷入孤立之中。次年,徐達率軍攻破城門,與張士誠展開巷戰,但張士誠軍心潰散,手下紛紛投降。張士誠放火自焚,後被手下將領救下,被徐達俘虜,押回京城。徐達在破城前,就制定了軍規:“掠奪百姓財物者殺!毀壞民居者殺!離開軍營二十里外者殺!”破城後,軍隊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很快穩定了民心。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徐達官拜徵虜大,率軍二十五萬北伐元軍。徐達率軍沿淮河北上,連戰告捷,很快與副將常遇春會師濟南,佔領山東全境。次年,徐達揮師河南,用計收降元將左君弼、竹昌,攻克開封,又在塔兒灣殲滅元軍五萬人馬,迫使元樑王阿魯溫開城投降,隨即佔領河南全境。接著徐達沿運河北上,迫使元順帝棄城而逃,繼而攻下大都。元將領擴廓帖木兒從太原出兵進攻大都,徐達採用圍魏救趙之計,率騎兵直取太原,擴廓帖木兒回救太原時又中了徐達的伏兵,死傷慘重,徐達乘勢攻佔太原收復山西。隨後,徐達又幾次率軍掃蕩了元軍殘餘勢力。

  徐達從小沒讀過什麼書,但是每次出征時都會找些文士談論兵法,因此他熟識兵法,從謀略上說,徐達堪稱明朝諸將中第一。而且徐達軍紀嚴明,嚴禁部下騷擾百姓;優待俘虜,善於分化敵人。徐達不貪戀美色,不喜歡錢財,能與戰士同甘共苦。出征時,要是糧草不足,戰士吃不飽,徐達都會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戰士生病了,徐達都會親自檢視,給予藥物治療。徐達這種以身作則、愛民如子、體恤下層士兵的行為,贏得了士兵的愛戴,士兵自然奮勇殺敵,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明開國後,朱元璋封徐達為太子少傅、中書右丞相、魏國公,食祿五千石,鎮守北京。但徐達並未居功自傲、結黨營私,而是保持自己一貫的謙恭。朱元璋見徐達住處破舊,想將自己稱吳王時住過的舊宅賜給徐達。徐達堅決推辭,不敢接受。朱元璋就請徐達到吳王府飲酒,趁機把他灌醉,然後把他抬上床,想讓他這樣接受房子。結果徐達醒後,見自己睡在朱元璋睡過的床上,大吃一驚,連忙跳下床,磕著頭大喊:“死罪,死罪!”朱元璋見徐達對自己謙恭到這個地步,只好在這座宅子前另修一座宅子賜給他。

  徐達戎馬生涯,落下一身傷病,最終病死於南京,時年五十三歲,死後被追封為中山王。

  :猛將常遇春

  在明朝開國將領中,能與徐達並稱的就只有猛將常遇春了。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安徽懷遠縣人。據史料記載,常遇春身高臂長,長相奇偉,勇力過人,箭法超絕。

  元朝末年,常遇春不滿現狀,落草為寇,投奔了懷遠一帶的綠林大盜劉聚。但是劉聚整日只知打家劫舍,沒有什麼長遠的打算,日子一長,常遇春就有了改投他處的想法。一日,常遇春在田間休息時做了一個夢,夢到一神人對他呼喊:“快起來,主公來了!”常遇春立刻驚醒,四下張望。這時,朱元璋正好領兵攻打和州而路過此處。常遇春認為這是天意,便參加了朱元璋的部隊。

  常遇春投靠了朱元璋後,直接面見朱元璋,說:“主帥,我想做先鋒!”朱元璋感到很驚奇,不客氣地說:“你不過是捱餓了來我這兒混飯吃的,怎麼能給你這麼重要的位置呢?”但是常遇春還是堅持,朱元璋只好說:“如果你能立下大功,我就封你為先鋒。”

  機遇很快就到了,朱元璋率軍南下,著名的採石磯戰役打響。長江邊上的採石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朱元璋的軍隊面對元軍的嚴密防守,束手無策。這時,常遇春挺身而出,乘一小舟,激流勇進,衝向敵營。元軍見常遇春衝上岸來,便拿長矛刺向常遇春的頭。只見常遇春一偏頭,長矛刺進常遇春的髮髻。常遇春一點也不慌張,一手拿刀砍斷被纏髮髻,另一手抓緊長矛,借力躍入敵營,橫掃左右,如入無人之境。朱元璋的軍隊隨即跟上,很快攻克採石磯。經此一役,常遇春初露鋒芒,同時因作戰勇猛,被任命為總督府先鋒。

  隨後常遇春又屢立戰功,和徐達一起鎮守軍事重地池州。陳友諒部隊攻打池州,徐達出城迎敵,常遇春率伏軍殺出,大敗陳友諒軍,俘虜三千人。這時,常遇春犯了被世人詬病的毛病——殺俘虜。在沒有等到朱元璋的命令和主帥徐達的同意時,常遇春擅自將三千俘虜全部殺死,並寄信給陳友諒:“此就是爾等來犯的下場。”陳友諒大怒,率軍十萬,直取集慶。朱元璋採取誘敵深入對策,示敵以弱。陳友諒深入後在龍灣上岸,常遇春率伏軍殺出,勢不可當,陳友諒軍死傷慘重,加之遇到退潮,陳友諒的戰船全部擱淺。朱元璋率軍水路陸路並進,陳友諒大敗而逃。

  三年後,陳友諒趁朱元璋出兵在外的機會,傾巢而出,揮師直取集慶。朱元璋聞訊趕來,率軍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上,陳友諒的戰船堅固、高大,開戰之初很有優勢,陳友諒的部下戰將張定邊更表現得勇猛無比,率數只戰船直接攻向朱元璋的座船。朱元璋座船轉舵時不幸擱淺,諸將救應不及。這時常遇春一箭射中張定邊,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才使座船脫離了擱淺的危險,朱元璋轉危為安。隨後,常遇春發揮朱元璋軍船小而靈活的特點,發動火攻。陳友諒的戰船多數著火,死傷過半,只好撤往湖口,常遇春又率軍迎頭堵截,陳友諒死於流矢,朱元璋大獲全勝。

  朱元璋稱吳王后,任常遇春為平章政事,繼續率軍攻打陳友諒的殘餘勢力。為了防止常遇春再次做出殺俘虜的事情,朱元璋特地召見常遇春,對他說:“攻克城池後不要多殺,攻佔了地方,沒人又有什麼用呢?”常遇春聽了朱元璋的話,以後破城,果然沒有再殺俘虜。

  收繳陳友諒的殘餘勢力後,常遇春與徐達合併一處,攻打張士誠。在攻下湖州、杭州後,他們將張士誠圍困在其老巢平江***今江蘇蘇州***。張士誠率軍出城迎敵,被常遇春擊破。八個月後,平江被攻破,張士誠被俘虜。常遇春因功被封為鄂國公。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常遇春官拜徵虜副,和徐達一起北伐,僅三個月就平定了山東。後與元軍在洛陽塔兒灣相遇,常遇春單騎殺入元軍陣地,接連刺死對方二十多員將領,又一箭射死對方前鋒,勢不可當,他麾下部隊跟隨殺入,元軍陣腳大亂。常遇春趁勢一舉擊潰元軍,俘虜無數,接著平定河南,攻下潼入,元軍陣腳大亂。常遇春趁勢一舉擊潰元軍,俘虜無數,接著平定河南,攻下潼關。不久,常遇春與徐達攻克大都。元將擴廓帖木兒率軍由山西進攻大都,而徐達、常遇春採取圍魏救趙之計,率騎兵突擊太原,擴廓帖木兒不得不率軍回救,常遇春見狀對徐達建議:“我軍雖然騎兵都在這裡,但是步兵未到,如果憑藉騎兵與對方交戰必然傷亡慘重,不如選擇夜襲。”徐達同意了常遇春的意見。當夜,常遇春率軍夜襲擴廓帖木兒。擴廓帖木兒準備不足,主力全部被殲滅,隨後朱元璋軍攻克太原。

  大都被攻克後,元順帝率眾逃到開平,常遇春為了掃除元軍對大都的威脅,率軍直取開平。元順帝再次倉皇而逃,常遇春隨後佔領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獲勝後,常遇春率軍南歸,在經過柳河川時,正值壯年的常遇春暴病身亡,時年四十歲。朱元璋聽聞大為痛心,賜葬中山之下,並追封開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