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實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是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藝術 這個學術觀念,探索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文藝學的研究、比較研究、型別研究等等,從不同的通道切入民間故事的藝術世界。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才子龔晴皋嫁女

  乾隆皇帝的時候,重慶出了個才子,名叫龔晴皋,中過舉人,當過縣令,《巴縣誌》稱他為“縣三百年來極高逸文藝之譽者”。

  龔晴皋雖家有良田數畝,但要撐持一大家人的生活,終免不了一個“窮”字。到他晚年出嫁姑娘的時候,連給女兒的嫁妝都辦不起了。

  眼看婚期臨近,他的夫人急得眼淚花花直打轉轉兒,說:“背時的!別人編方打條都要來挖你的墨沱沱去賣銀子。我們已經窮到這個地步,你能不能放下你那個臭架子,也賣些字畫來為姑娘多少備辦幾件陪嫁,免得遭人笑話。”

  龔晴皋嘆道:“唉!我還沒有到靠賣字畫為生的地步。再說你那個未來的女婿,依我看來,你給他再多的陪嫁和銀子,也難保他一輩子不餓飯。當然,哪一個當老子的不痛女兒呀!夫人放心,我已為她備辦了幾件,不多不少也夠她吃一輩子了。”可是,婚期臨近,他夫人也沒見他為女兒拿出幾件陪嫁來。

  龔晴皋姑娘的婆家姓劉,在本地方也算得上是個殷實之戶,有百把石租谷的田產。親家也是個讀書人,知道龔晴皋的家境,十分體諒,沒有過多的要求。接親那天,喜事辦得十分熱鬧,用的是八抬花轎,鳳冠霞帔,吹吹打打地把龔晴皋的姑娘接過門來。

  四鄉鄰里的人,聽說龔老爺打發女兒,多遠的都趕來看熱鬧。他們想看一下舉人老爺給姑娘陪嫁些什麼金銀財寶。可是,他們一看,呀,花轎前面只有四抬抬盒,只見頭一抬盒是簡單的鋪籠帳被。眾人,有的搖頭,有的撇嘴。二抬盒抬是一捆麻和一包棉花,眾人

  不知何用?尤其看到第三抬盒,裡面裝了一把鋤頭和一部四書,眾人不禁大笑。只有第四抬盒,裡面是龔晴皋的字畫,裝得滿滿的,眾人雖感覺到它是珍貴之物,但想到這些東西又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衣穿,便發出一片唏噓之聲。

  龔晴皋的女婿看到這些陪嫁的東西,是憋著一肚子火才與新姑娘拜了堂。一入洞房,便把麻、鋤頭、書這些東西摔了一地,還冒火沖天要把那字畫拿去燒了。頓時,把新姑娘氣得大哭起來。這事驚動了老人公,老人趕來洞房一看,氣得把兒子大罵一頓,說:“混帳東西!你娃娃懂個屁!陪嫁這麻和棉花,是叫你堂客績麻紡線,操持家務;陪嫁這鋤頭和四書,是叫你娃娃以耕讀為本。哼!這些字畫,世人萬金難求。你娃娃有眼無珠!這才是你老丈人送給你兩口子的衣祿。”馬上叫人抬來一個大棕箱,喊新娘把字畫裝在箱子裡,說:“女子!這東西你要好好收藏,不要忘了你父親的恩情,更不要讓我那個敗家子把這東西給敗了。”

  龔晴皋的姑娘知書識禮,見公公十分理解自己父親的良苦用心,也就收住眼淚,把字畫收藏起來。由於她丈夫根本沒把這些東西打上眼,從此不曾過間,這些字畫才被保留了下來。

  沒過幾年,龔晴皋的親家過世了。女婿當家,家境一年不如一年。才過幾年光景,那百把石租谷的田產,遭他女婿出賣個精光,弄得一家人舀水不上鍋。此時,龔晴皋也過世了。他女婿已到借貸無門的地步,一天到晚,唉聲嘆氣地說:“這拿來嘟個辦羅?”

  龔晴皋的姑娘說:“辦法我倒有一個,你賣的田產也可以幫你買回來,只是有個條件,這個家要由我來當。”她男人當家,本來就是癲疙寶穿套褲--蹬打不開。眼下一家正揭不開鍋,他是巴心不得有個人來當這個家。他便依了妻子的條件。問她有啥子辦法能把賣了的田產買回來?她叫他上樓去把那口棕箱子搬下樓來。開啟一看,原來是老丈人給堂客陪嫁來的字畫。他嘆道:“唉!老家公當年要是陪嫁你一些金銀,現在拿出來還能有些用處,現在老家公死了,這麼些年了,他這些東西還有啥子用啊!”“哼!當年要真陪嫁金銀,恐怕早被你花光了,難道你忘了公公在世時說過,這才是老家公送給我們的衣祿嗎?”龔晴皋的姑娘拿出一幅畫,交給她男人說:“你拿到重慶城去賣,價錢要喊高點,賣了銀子先讓一家人吃飽肚子再說。”她男人半信半疑地走了。第四天,卻歡天喜地地帶著銀子回來了。

  原來,龔晴皋去世後,他的字畫更為稀貴,就那一幅畫就賣了五十兩銀子。行家們還說他賣便宜了。從此,龔晴皋的姑娘當家,只賣了幾幅字畫,便把女婿賣的田產買回來了。

  剩下的字畫,她再也沒賣了,留作傳與後人。於是,便叫男人做莊稼,她自己績麻紡線,教娃兒讀書。一家人本本分分,僅遵父命,過著耕讀為本的生活。

  :蘇東坡還債

  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時,有一天坐堂,一個穿戴華麗的商人呈上一張狀子。蘇軾接過一看,上寫:“原告人吳小一,狀告張二欠錢不還一事。”他便問吳小一道:“張二欠你什麼錢?”

  吳小一回答說:“他去年春天借了小人綾絹錢二萬,欠條上寫明三個月內歸還,至今已滿一年,分文未還,懇請相公做主追還。”

  蘇軾命差役馬上把張二傳來審問。不多時,張二帶到。蘇軾一看,原來是一個面容瘦削、衣衫襤褸的老頭,不覺動了憐憫之心。他和顏悅色地問道:“吳小一狀告你欠他綾絹錢二萬,可有此事?”

  張二恭謹地回答說:“欠他二萬是真。”

  蘇軾又問道:“既然是真,為何過期很久,仍未還錢?”

  張二面現愁苦之色,低聲答道:“並非小人有意賴賬,實是無力償債。”

  蘇軾接著問道:“既知無力償還,為何要去借債?”

  張二說:“小人借他綾絹錢,原是為了做扇子生意。誰知扇子做好,今春偏遇連雨天寒,一時無法賣出,故此拖欠至今。”

  蘇軾見他說話老實,人又可憐,益發動了憐憫之心。他和藹地說:“既然有扇子可作抵押,你馬上回家取些扇子來,我自有辦法幫你還債。”

  張二聽說官長有辦法幫自己還債,又是高興又是疑惑。高興的是,通判乃朝廷命官,絕無戲言,還債定然有望;疑惑的是,如今天冷扇難賣出。用扇抵債,吳小一絕不會答應。這樁公案又如何了結呢?一時顧不得細想,他急忙回家去,把最好的扇子取了一筐,扛在肩上,氣喘吁吁地趕回公堂。

  蘇軾叫差役當堂開啟,選了四十把白團夾絹扇子放在桌邊。然後他舉起判筆,一柄一柄地寫字作畫。他來杭州不久,遊西湖時曾寫了一首有名的七絕《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時,他把這首詩也抄在一些扇子上。有的寫草字,有的用行書。另外的扇子,或畫幾株枯樹,或繪一片竹石。每柄扇子都有“眉州蘇軾”的落款。他筆不停揮,恰如流水行雲。不多時,四十柄白團夾絹扇子全部寫完。他把判筆一擲,然後站起身來,吩咐張二道:“快領去發賣,償還吳小一的綾絹錢。”

  張二這時才明白過來蘇軾如何幫他還債。他喜之不盡,連忙跪下叩頭。他從桌上抱起四十柄扇子,千恩萬謝而去。吳小一見有官長做主,自回家去,等候張二來還錢。

  張二抱扇回家,恰逢久雨初晴,暖日驅寒,正宜賣扇。他馬上開門營業。那蘇軾本是當時天下皆知的大文豪、大詩人,又是與蔡襄、黃庭堅、米芾齊名的大書法家,繪畫也很有名。因此,張二的絹扇剛剛擺出,那些聞知蘇軾通判寫扇訊息的人們,紛紛登門買扇,頃刻,他就賣了三十九柄,只剩下最後一柄,留在家中,作為傳家之寶,以志蘇大人救助之德。那些來遲了的人,沒有買到有蘇軾落款的絹扇,個個懊惱而去。

  張二賣扇,一下得了三萬九千錢,除還清吳小一的欠債外,餘下的一萬九千錢,又做了許多扇子賣錢。他愁眉盡掃,喜逐顏開,逢人便誇讚蘇軾通判救助之德。蘇軾代人寫扇還債的訊息,很快就傳遍杭城,百姓都讚揚蘇軾是關心民情、斷案公平的好官。

  :木牛流馬的傳說

  五丈原東南方的斜谷關,就是斜谷的北口,南口在褒城,今屬漢中市,谷長五百里,穿行於秦嶺山脈之中,歷史稱為褒斜道。三國時,諸葛亮就在這條道上利用木牛流馬運送糧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明糧草在古代戰爭中是比較重要的。蜀國要取得伐魏的勝利,必須保證糧食的供應,褒斜道崎嶇險阻,運輸比較困難,這些諸葛亮也充分考慮到了。

  他一方面採取分兵屯田的辦法;另一方面“推已意做木牛流馬”,來解決軍糧的運輸問題,這樣可保證前方糧食的供給。據說今陝西勉縣的黃沙鎮,就是諸葛亮當年製作木牛流馬之處。

  關於木牛流馬的創制,《諸葛亮集》中有較詳細的記載,但按其法制卻難以成形,後世遂以為是奇物。其實,木牛是一種人力獨輪車,有“一股四足”,所謂一股,就是一個車輪。所謂四足,就是車前車後裝的四根木柱,起穩定停駐的作用。“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就是推車人行六尺***古尺較今尺短***,車輪轉四圈,它可裝載一人一年的口糧,單行每天行十數裡,群行每天二十里,車速雖然比較緩慢,但卻適合山路執行。流馬也是一種人力車,有四個輪子,可裝載四石六鬥,車速較木牛更慢,每天最多行二十里,但卻節省勞力。東漢以前,車都是兩個輪子,諸葛亮改為獨輪和四輪,其優點是安全、省力,適合在崎嶇的山路上長途跋涉,確實是一種創新。

  木牛流馬到底出於何人之手,說法不一。有人說是諸葛亮發明創造的,也有人說是蒲元設計的圖紙,提交諸葛亮製作的;又有人說它出於黃月英之意,諸葛亮不過是略變其制而已。無論怎麼說,木牛流馬的創制有諸葛亮的功勞,因為他參與了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