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黃山的傳說故事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巖青黑,遙望蒼黛而名。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黃羊山傳說

  有一年臘月二十五,玉帝和眾神正在觀凡,忽然有一位神仙來報:“玉帝,轎前有兩個小神求見。”玉帝今日十分高興,便傳二神前來。一位小神來到轎前說道:“當年那弼馬溫孫悟空大鬧天宮時放走了天馬,掌馬神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這群天馬收回,可一時大意,漏掉三匹。那三匹天馬逃到凡間,傷害了無數黎民百姓,望玉帝處罰三匹妖馬。”

  玉帝聽後點點頭,又問另一神仙,那位神仙說:“海龍王的三太子私自逃出龍宮,變作一名美男子到凡間殘害數名女子,傷害人命。三太子淫心大發,海龍王多次召他回宮,他都不回,今日海龍王特派小神稟明玉帝,依法處置。”

  玉帝聽聞大怒,派託塔李天王下凡收服,壓于山下。李天王奉旨去收天馬和龍王三太子,按落雲頭,順手經安徽的黃山提了一半,便去尋找三太子和天馬。尋到宣化縣境內時,發現了他們,當時宣化縣還是一片茫茫大海,天馬正在興風作浪,龍太子正在拽一位美女。李天王見狀,大喝一聲:“龍太子住手,你私自逃出龍宮,殘害民女,今日本王特奉玉帝之命,前來處罰你。”李天王一揮手,那一半黃山立即把那三匹天馬壓在山南,龍太子現出原形,成了一條小白龍,被壓在山北。天長日久,人們常常聽到龍馬在嘶吼,就把這座山叫做龍馬山。

  斗轉星移,不知過了多 久,這龍馬山上樹木 成林,野獸成群,黃羊更是無數。原來,李天 王移黃山時,山中有一隻黃羊,在山洞裡修了三百多年的道行,此時它已能脫化人身,給自己起名“黃伯羊”,周圍的居民常看見崖洞裡有個影兒,有時像人,有時像羊,洞口常往外冒濃霧,人們就給那個山洞起名為“黃羊洞”。天長日久,人們發現黃羊洞口一拉霧,天就下雨,十分靈驗。因此,人們每逢乾旱就到黃羊洞下燒香,擺供,向黃伯羊祝壽,一祝就下,百祝百準。

  黃伯羊在山上修行,給周圍的百姓造福不小,後來它成仙上了天,人們為了紀念它,就把“龍馬山”改成“黃羊山”了。

  :十里桃花與萬家酒店

  這是幾乎傳遍全國的李白與汪倫的故事。李白是詩仙又是酒仙。李白好飲其實是胸中抱負不得施展,感慨唐明皇寵信奸宄,又恰逢安史大亂,盛唐走向衰落時期產生了滿腹鬱悶。離開長安後不久,即爆發安史之亂,此時正在宣城。

  卻說涇縣陳村一隱士名為汪倫,無心仕途,躬耕農田,如今得知李白賜金還山,浪跡天下,來到宣城,渴望能與李白交遊。可與李白素不相識,李白也不知道自己是誰,怎好貿然邀飲呢?李白好飲,有“會當一飲三百杯”的豪言名句,會飲一定會品,於是便在酒上想出了個好點子。

  好汪倫,涇縣是魚米之鄉,他選取了涇縣上等糯米,用桃花潭清泉,精心釀造了香聞十里的美酒,時當春暖,挑到宣城去賣。他賣酒不同別人,故意把酒價開得高高的,一般人不敢問津。賣酒非為賣酒也,實為吸引李白而與結識也。這高價酒訊息果然傳到了李白耳中,引來了李白。敢來問津的氣質就讓汪倫猜了個正著,把早就備好的大杯滿斟一杯,請李白坐下品酒。酒未***,味已沁脾,小試一口,便道“好酒”,一飲而盡。汪倫又斟,李白當場便喝了三大杯,說“先生此酒真佳釀也!”一口買下。可是忘了帶銀子,汪倫便乘機道“金鐘玉馬不足貴,只求相識相對飲”,於是從街上小店要了幾個好菜,一擔酒,兩人一人一簍,從紅日當頂直到紅日西沉,興猶未盡。汪倫便邀李白去自己家中作客,李白欣然問起山中風光,汪倫自豪而又詭祕地說:“十里桃花美,萬家酒味釅。山青水更綠,人稱宜人苑。”

  李白見汪倫豪爽好客,便引為知己,來到汪倫家作客,汪倫自是傾家藏好酒招待,真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二人十分相投。一天,李白突然想起二人初識時汪倫說過的“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為何總不見汪倫帶他訪遊,便催著汪倫。第二天,汪倫便帶著李白,來到十里外的桃花嶺,果有許多桃花,桃花掩映中,高挑出一面斗大的“萬”字酒旗,飄來陣陣沁人酒香。李白大笑道:“好一個‘十里桃花’、‘萬家酒店’,先生騙得巧妙,我著實被先生騙了。”汪倫也笑道:“先生想到的是十里範圍的桃花,桃花中有成千上萬家酒店,只是不曾想到離我家十里外有一片桃花,桃花中有一個姓萬的人開的酒店罷了。”說罷二人大笑不止,只這一遭,李白深深感到,汪倫先以高價酒引自己,繼以好酒待自己,又以“十里桃花、萬家酒店”“騙”自己,汪倫真是情真意切,所以告辭之時便留下了那一首婦孺皆知的千古絕句:“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桃花潭就在太平湖陳村大壩下不遠處,黃山區與涇縣的公路上,出新豐鄉不遠即到。桃花潭是青弋江的一處深潭,潭邊建有古典風格的小公園。站在公園的一座小樓閣上,可見北邊山坡半腰有一座墳墓,相傳那就是汪倫的長眠之地。

  :朱元璋與白馬嶺

  從焦村的章村順古道山路臨近耿城輔村木竹園時,在大洋湖西北,要經過一座山嶺名叫白馬嶺。這嶺為什麼叫“白馬嶺”呢?原來朱元璋當皇帝前,曾在此嶺埋葬了他心愛的白馬。

  卻說朱元璋開國前,僅有安徽沿江和皖南山區這一塊地盤,北、東、南三面是張士誠的勢力,西邊有比他力量強大得多的陳友諒,形勢好不危急。陳友諒尤其是他的對頭。

  卻說朱元璋帶領部隊和陳友諒在黃山地區周旋,被追趕得走投無路,被鰲魚峰擋住去路。也該是他要得天下,竟然喊開了鰲魚洞,而後帶著隨從穿過,騎著大白馬,不覺來到西海門,又被深谷巨壑阻住去路,仰望,是一片浮雲,俯視,是萬丈怪淵。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朱元璋仰天長嘆:“倘有一座長橋,渡我到雲外高峰,又何懼陳友諒哉!”說來也奇,朱元璋剛這麼一想,只見狂風催厚雲,頃刻匯成一條濃濃的雲帶,宛如一座白玉長橋,從西海門駕向雲外峰。彷彿有人輕聲呼喚:“請上。”朱元璋立時倒身下拜:“黃山有靈,天助我也!”復翻身上馬,揮鞭策騎。只聽得啼聲得得,谷響鼕鼕,猿聲谷中長啼,清風耳邊呼響,如同騰雲,飄然若仙,剎時到了對面高峰。咦,奇怪,剛才那道白玉長橋哪去了?身在雲外峰上,身下仍是怪石嶙峋的深淵,西海門卻是深淵的那一邊,近在咫尺,卻又遠不可及。

  朱元璋對黃山之靈感激不已,策馬躍上九龍峰,隨著九條飛龍,蜿蜒起伏,奔騰而去。

  白馬下得九龍峰,來到風光美妙的高山天湖——大洋湖。湖水清澈涼甜,青草肥嫩鮮美。大白馬奔騰跳躍這麼長時間,***,忍不住低頭飽飲一番,又把那肥美的青草大大啃嚼了個飽。在與陳友諒的周旋中,白馬目標明顯,又受了箭傷。豈知疲憊太甚,箭傷疼痛,加上飽喝了涼水,白馬不由就跪蹄側臥躺下休息了。大白馬在勞累過後,特別是受了傷只能陪它信步溜達,溜達後讓它站立輪流歇蹄,切不可讓它臥倒歇力;何況熱汗熱身,飽喝涼水,會引起腸胃痙痛,加上臥倒在地,就會腦部充血,胃痛劇烈,再好的馬也難逃厄運。

  朱元璋見馬躺倒,在這種情況下是很難扶它起來的。情急計生,蹲下與馬談心:“我的白馬,你伴我萬里奔勞,不想在這裡讓你身體受傷,勞累不堪,怎奈我功業未成,能否伴我幾程,待覓得新馬,再送你到此休息如何?”大白馬聽了朱元璋一番話,強掙爬了起來,抖落草葉塵土,讓朱元璋騎了上去,又揚起四蹄,朝西北飛奔下山。約行20餘里,來到一處美如圖畫的所在。四面青山高聳,中間一嶺,一條蹬道直上嶺頂,近處又有小橋流水幾戶人家。此時,突然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大白馬渾身發抖,面向主人,流著淚水,漸漸躺倒在地,永遠告別了朱元璋。白馬逝去,天又復明,朱元璋不勝悲慼,默哀許久,才命令幾個隨從用軍旗包裹白馬,在嶺旁選一向陽好地,以將士之禮厚葬,並親筆題字為白馬勒碑:“忠烈雄駒白馬之墓”。並吟《吊白馬》一首:

  白駒如飛千里忙,終年伴我走沙場。

  黃山涉險捐軀命,報國有功骨也香。

  勒碑、吟詩已畢,朱元璋灑淚再拜,告別了白馬,闖天奪地去了。

  數百年來,有多少遊人感念白馬忠勇,來憑弔白馬墳,那座蹬道山嶺,也被人們稱為“白馬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