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考古發現

  "清華簡":"筮法"、"別卦"和"算表"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清華簡之簡介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後簡稱清華簡***的整理報告從2010年第一輯開始,現在已進行到第四輯,以後還會陸續出版13至15輯。

  第一輯到第三輯裡,我們已經公佈了清華簡的一些內容。第一輯主要是《尚書》、《逸周書》的文獻如《尹誥》、《金滕》、《保訓》以及和楚國曆史有關的《楚居》。第二輯發表了一篇從周初到戰國前期的史書——《系年》。第三輯主要有《說命》三篇——《傅說之命》、《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周公之琴舞》實際是由10首詩構成的組詩、《芮良夫毖》由兩篇合成,一共有180多句,是現在所能看到的先秦詩裡最長的,這些珍貴遺書的發現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和注意。此次公佈的第四輯有三方面內容:《筮法》、《別卦》、《算表》。

  之《筮法》:唯一保持成卷狀態的竹簡

  《筮法》簡是在2008年入藏的時候我們就注意到的,是唯一一個保持著原來成卷狀態的竹簡。眾所周知,竹簡是成篇成卷編連在一起的,但由於一直藏在地下、或在發掘出土時出現的種種狀況再加上出土後經多次流轉,一般都會散亂,但我們在整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時發現裡面有一卷還保持著原來成卷的樣子,這就是《筮法》。由於《筮法》簡儲存得比較好,所以上面的編號沒有一個編連有誤,它實際上是一個用竹簡構成的帛書,我們可以推測,它的反面有一層絲織品,可以穩固竹簡,這種竹簡形制屬首次發現。《筮法》是《易》學的一種占筮用書,系統地記述了占筮的的理論和方法,它講了17命,比《周禮》的8命要多。在講述17命的內容及其他的一些問題時,它舉了具體的例子。比如“果”命,有具體占筮的八卦的影象,這一點很便於使用。而這些卦象都是以數字表示的,這一點與楚簡常見的占筮是一致的。而且它與常見的占筮有一個特別一致的地方,那就是兩個數字卦並列,每一邊是6畫,每一邊是6個數字,兩行一定要並列起來。這與之前發現的楚簡占筮記錄從形式上來看是完全一致的。

  從1978年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張政烺提出數字卦以來,學術界對此有很多討論,但是不管如何,大家所用的材料只是為數不多的具體的占卜例項,不是作為占卜的書,所以,數字卦問題很多還沒有搞清楚。此次《筮法》的整理為數字卦問題提供了新的見解,可以作為解決數字卦問題的鑰匙。

  《筮法》所用的數字和我們在楚簡裡面看到的一樣,同樣是1、6為主,1代表陽爻、6代表陰爻,除此之外,陽爻有5和9,陰爻有4和8,而且總是以8、5、9、4作為一個次序出現。這點很特殊,它不是按數字的次序,而是按8、5、9、4的次序,這個次序正好和我們現在看到的竹簡裡面具體的記錄是一致的,就是說8最多,5次之,9再次之,4在具體筮佔中還沒有。《筮法》的占筮整篇只用了八經卦,每個八經卦都是三畫卦。值得注意的是,整部書裡面沒有別卦、六十四卦的具體名稱,只有八經卦。我認為,這和傳世的《歸藏》有著相合之處。

  《筮法》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一個卦點陣圖,就是八卦的方位,這和《說卦》第五章所謂後天八卦基本一致。但是有一個特點,即坎、離和後天八卦位置相反。最初我以為寫錯了,可是我們發現《筮法》中很多地方都是這樣,可見不是寫錯,但為什麼是相反的,還得進一步研究。不僅是《筮法》這一部分和《說卦》有密切聯絡,卦點陣圖中間還有一個人形——我們取名叫“人身圖”——這個和《說卦》第9章大體也是相合的。但也有不同,即離卦的位置不一樣,人身圖中離卦的位置是在腹下,肚子的下方,這一點是不是和坎、離相反的情況有什麼關係,或者是有什麼共同的特點,還有待研究。

  《筮法》和《說卦》、《歸藏》的關係,還表現在《說卦》第10章有所謂乾坤六子之說,有少男、中男、長男、少女、中女、長女這個說法,而這個次序正好和《歸藏》的《初經篇》一致。這一點在清華簡裡面表現特別多,很多佔筮都提到這個問題,而且有很系統的敘述。

  之《別卦》:與馬王堆帛書的《周易》有關

  《別卦》缺了一支,應該是八支簡,現在只有七支。即使缺了一支,從規律上也可以把它推出來,但不知道它的卦名。它實際上是一個六十四別卦的表,凡是八經卦的地方就省掉了,但它的位置是存在的。這個簡沒有序號,我們只能根據內容排列。我們在整理報告裡所排列的次序,縱行是按照乾坤六子之說,上面是把乾坤六子分成乾坤分率三子排列,這個排列方式就和馬王堆帛書基本相同。當然有人說就用乾坤六子打混起來,按乾坤、艮兌、坎離、震巽,這樣排也是有可能的,所以這個問題希望大家進一步研究和討論。

  但不管怎樣,這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它和馬王堆帛書的《周易》可能有密切的關係。特別要指出的是,《別卦》的卦名和《歸藏》有關係。比如豫卦,在《歸藏》輯本,就是按照宋代李過的《西溪易說》裡寫成“分”。可是在王家臺的《歸藏》簡出土之後,在王家臺的簡上是“介”。“分”和“介”非常類似,所以可以說“分”字是“介”字的一個錯字。發表王家臺簡的時候,發表者荊州博物館的王明欽提出一個說法,這個字可能原來是個“餘”,“餘”和“介”字也很像。這個說法我個人也想到過,現在認為不對。《別卦》裡的豫卦就是“介”字,和《歸藏》完全一致。其他和歸藏有關的地方還有很多,證明它和《歸藏》確實有關係。因此,不管是《筮法》還是《別卦》,它和《歸藏》和《說卦》都有一定的關係。

  之《算表》:迄今為止所見的最早算具

  《算表》也是我們開始整理簡的時候就注意到了,在清洗竹簡時,我們發現有幾支簡比較特別,比別的簡寬,上面還有紅色的橫線。經過進一步蒐集、整理後,才知這是一個表格,表格裡有數字,但這些數字有點奇怪。比如三十,三十可以寫成“卅”,也可以寫成“三十”,數字的寫法和我們過去所熟悉的一些習慣不太相同。

  《算表》一共有21支簡,每一支長43.5釐米,寬1.2釐米,只有4支上端有殘缺。每一支簡首部有鑽孔,而在最右側單獨有一支簡上都是鑽孔,這個是一般竹簡上不會有的。而且鑽孔裡面都有絲織品的殘跡,這證明當初這些竹簡是由很窄的絲帶子捻成細線穿進去,作為一種指示性工具,這也說明它不是一般的竹簡的書籍,有其特殊的性質和意義。

  《算表》的內容實際上是數字構成的表格。它的計數是十進位制,通過竹簡交叉構成21行、20列,分為乘數和被乘數個位、十位區,利用《算表》進行計算。

  《算表》形成於公元前305年左右,比此前發現的形成於公元前200多年的裡耶秦簡九九表還要早,是迄今為止所見的最早的實用算具。利用這套《算表》,不僅能夠快速計算100以內的兩個任意整數乘除,還能計算包含分數1/2的兩位數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