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兩則

  歷史典故一:不識車軛

  車軛是駕車時套在牲口脖頸上的一種木製駕具,略微彎曲有點像個“人”字形。

  一天,一個鄭國人走在路上撿到一個車軛。因為他從未套過牲口駕車,所以不認識這是個什麼東西。回家後,他拿著車軛去問鄰居說:“這是個什麼東西?”

  鄰居告訴他說:“這是車軛。”

  雖然這個鄭國人知道了自己手裡拿的這根彎木棒叫作“車軛”,但畢竟印象不深,他並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第二天,這個人又在路上撿到一個車軛,他又拿去問鄰居,鄰居回答說:“這是車軛。”

  誰知這個鄭國人聽了以後,竟大怒。他說道:“先前那個東西,你說是車軛,現在這一個,你又說是車軛,路上哪來這麼多的車軛呢?我看這分明是你在騙我,你不是個好東西。”他說著、罵著,竟然抓起鄰居的衣領同他打起架來。


歷史典故

  一個人遇到了疑難事情,往往要請教別人。可是這個鄭國人,既想請教別人,又不虛心,還要懷疑別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愚昧無知,卻懷疑別人在欺騙自己。如此自以為是而又蠻橫無理的人,真是愚蠢可笑。

  歷史典故二:賈人渡河

  現代人看來,“商”和“賈”的語意無大差別,都是貿易的意思;但在古時候,“商”和“賈”在經營方式上卻有所不同,所謂少賣為“商”走賣為“賈”。從一個地方買進,到另一個地方賣出,用這種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賈人。

  從前有個賈人,在河南辦了一批貨,取水路販往外地銷售。船在河中順風行駛,忽然濃雲密佈,狂風驟起,大雨傾盆,河水陡漲。賈人走出船倉檢視貨物,一股大浪襲向船頭,把賈人拍落水中。賈人在水中掙扎呼喊:“救命呀!”

  一個漁夫聽到喊聲,急急忙忙把船搖過來救人。賈人看到漁夫,大聲喊道:“快來救我,我給你一百兩白銀。”

  漁夫把賈人救起來,送進船倉,賈人換好了衣服,拿出十兩銀子送給漁夫,說:“拿去吧,這十兩銀子夠你辛苦半年了。”

  漁夫不接銀子,看著賈人說:“剛才你在水中許諾說給一百兩銀子,而不是十兩。”

  賈人滿臉不高興地說:“你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魚能掙幾文錢?現在一下子撈了十兩銀子,不少了。”

  漁夫說:“事是這麼回事,理卻不是這個理。你剛才不許諾給一百兩銀子,我也會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說給一百兩,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賈人搖搖頭,踱進船倉,不再理會漁夫,漁夫長長嘆口氣,回到漁船。

  一年後,賈人又辦了批貨,碰巧在河中與漁夫相遇。兩個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賈人說:“我給了你十兩銀子,你為什麼不用來當本錢,做點小生意,何苦風裡雨裡掙這份辛苦錢?”

  漁夫來不及答話,賈人的船觸上礁石,船倉進水,船漸漸下沉。賈人急得團團轉,大聲對漁夫說:“快來救我,這次我給你三百兩銀子,保證不失信。”

  漁夫搖櫓從賈人旁邊划過去,回頭不緊不慢地說:“喊信得過你的人來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銀子,可也不救你這種無信無義人的命。”

  很快,賈人隨著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