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元宵的原因有哪些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吃湯圓,這是我國的傳統風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那,元宵節吃元宵是什麼原因呢?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下面,小編來為你介紹元宵節吃湯圓的原因。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 元宵節吃元宵的原因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湯糰”或“圓子”“糰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

  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民俗專家表示,煮湯圓時,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 利。

  因此,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另外,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 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

  漢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 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也在此時流傳開來。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

  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元宵節吃湯圓的好處

  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後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 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製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 有禦寒方面的特性。

  元宵時吃糯米湯圓,溫暖脾胃,人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熱,起到禦寒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寒者。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元宵節吃元宵的注意事項

  元宵湯圓無論怎樣吃,都得注意不能多吃,糯米雖好,卻不易消化,吃多了胃會不舒服。吃時最好食量減半,比如平時能吃四兩米飯的,糯米吃二兩就足夠 了。否則會由於糯米本身黏滯、不易消化,而引致胸腹脹滿,這就得不償失了。尤其是老人、兒童等腸胃功能本身很弱的人需要特別注意。

  專家提出,特殊人群最好少吃或不吃傳統元宵,患有高血脂、糖尿病的人群一定要限量。春節期間很多暴飲暴食的人易患急性胃腸炎,多吃元宵會加重胃腸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