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有哪些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但是由於一些特殊因素,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希望對你有用。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學無一不是為完善道德、人格、社會而提出的理論觀點。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

  現代社會文明呼喚人的素質的提高。實踐經驗表明,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就其精神實質而言,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就是民族素質的現代化。一個民族如果缺乏以人的理想、道德為核心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一種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是一個民族全面進步的必要條件。而民族素質的現代化,離不開文化的現代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質是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人的現代化,是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

  “醫乃仁術”,中醫教育素以人文和科學教育並重著稱。中醫教育曾造就了有很高人文修養的科學大師,如李時珍的成就其實是以人文精神為主導的成就,是人文科學給他啟示了方向。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可培養學生在當今社會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是儒學文化,其本身就是以倫理價值和道德價值為中心的,因而人們又稱之為倫理文化和德治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近年來受到海外文化界人士的極大關注,他們所看重的就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突出的人文精神。

  知識層面的拓展

  是否具有創造力是人才的一個重要標誌。而創造力從哪裡來,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認為:創造性思維往往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思維方式的交叉滲透中產生。中醫學的理論本來就與中國古典哲學同屬於一個體系。像沈括作為一個“中國科技史上的座標”式的人物,他同時又是一個多才的文學家。我們現在講素質教育,在注重道德素質的同時又注重文化素質的培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

  愛因斯坦曾明確指出:“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通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顯然哲學就可以認為是全部科學研究之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兵家、陰陽家、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都是不同的哲學體系,我國現代著名的中國哲學史專家張岱年教授也曾說“哲學是文化的思想基礎”,“是在文化整體中起主導作用的”。“文化的演變與哲學思想的演變有密切的聯絡,想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瞭解中國哲學。”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科學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對於中醫科學的研究意義尤為重大。

  傳統文化與中醫學有特殊的歷史淵源,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學本身就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不僅滲透和表現於中醫學,還直接參與了有關概念、範疇乃至整個理論體系的構建。中醫理論的許多概念和原理都是古代哲學的直接應用。它用哲學的“陰陽”解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病理變化,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用“五行”的特性來分析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絡。傳統文化有關天文、曆法等方面的知識也被引進到中醫學的“五運六氣”、“子午流注”等學說中。

  事實上,傳統中醫教育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典範。傳統中醫教育的教育目的、教學內容等無不滲透著傳統文化,所以有人斷言“孔子仁學造就了古代名醫”。既然如此,傳統文化在塑造當代名醫方面必然有其特殊的功用,這是值得現代中醫教育認真挖掘的內容。惟有繼承才能發展,只有發展才是最好的繼承。要繼承和發展古老的中醫學,就必須好好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觀念上重建起傳統文化的框架。

  思維模式的轉變

  科學思想是具有一個內在規律的系統,思想的發展必然形成一定的邏輯構架,同時也構建起一定的觀念體系。學習傳統文化的思維方法,其意義在於探求中醫藥科學發展的內在規律系統,構建中醫藥科學的觀念體系,為中醫藥科學的發展尋找理論的支撐和突破口。

  思維模式是文化的表現,也是素質的表現。人的素質就是在不斷的內化與外現中推進的。而作為素質的東西,實質上就是去掉一切外在的東西之後,潛藏於人的身心之中的品質因素。中國人在沒有形式邏輯體系和系統的試驗做支撐的情況下,用什麼樣的思維方法揭開了如此眾多的科學的奧祕,使古代中國在世界古代科技史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呢?就拿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來說,它的形成必然有其獨特的思維方法。如今要繼承和發展中醫學,就必須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其根本,破解其中的奧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大家瞭解我們古人的思維模式,從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直覺思維、中和思維、意象思維,是學習中醫藥學的要道。

  傳統文化的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2.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4.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谷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自此書。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準備***

  11.醫家***扁鵲、淳于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嶽***

  傳統文化的主要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鑑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併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