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加工職稱論文

  隨著現代加工技術的發展,對機械加工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篇一

  淺析機械加工精度

  摘 要:文章主要針對現階段機械加工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與總結,並根據其機械加工的特點,分析3機械和2誤差操作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完善其機械加工精神。

  關鍵詞:機械;加工;精度

  1 概述

  1.1加工精度與加工誤差

  作業準確程度說的是部件被作業後真實的長寬高等資料和計算中給出的具體數值之間是否相互合理。這兩者之間的具體差距被叫做加工誤差。文章主要從這兩方面加以分析探討,從而瞭解機械加工的作業方法及其原理。

  1.2 原始誤差

  因為加工的各種模具與部件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整體,統稱工藝系統。這些因素都是非確定因素,主要包括幾何誤差和動誤差兩種。

  1.3 探究作業準確度的手法

  逐個元素剖析與整體剖析。

  2 工藝系統的幾何誤差

  2.1 加工原理誤差

  作業原理不準確性說的是運用了相似的作業行動或者是差不多的作業刀具實施作業而導致的不準確性。

  2.2 機床的幾何誤差

  機床製造不準確、組裝不準確和在實際運用中有損壞,都和作業的準確程度密不可分。這中間說的是主軸實施作業、導軌直線作業與傳動鏈作業的不嚴密。

  2.2.1 主軸迴轉誤差。它指主軸每一個時間段的作業弧度、力度都不可能達到完全一致。它具體被分為以下幾種:端面圓跳動、徑向圓跳動、角度擺動。使得主軸作業存在不精確的具體元素主要在於主軸的不精確、軸承的不精確、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縫隙還有就是和軸承相互作業的部件不精確和作業過程中因各種元素導致的變形。主軸作業準確度勘測方法:千分表勘測法與感測器勘測法、增強主軸作業精度的方法有:增強主軸零件的製造,減小部件空隙,運用穩固尖頂支撐。

  2.2.2 導軌誤差。械器導軌在現實運用中是一個缺一不可的部位,它的製造與組裝的準確度都與械器的作業精度有關。它的不準確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會讓作業在水平、垂直、作業行進的方向都存在著誤差。

  2.2.3 傳動鏈。傳動鏈作業的不精確說的是裡面關聯傳動鏈兩頭作業的部件相互作業時所產生的誤差。普通是把傳動鏈首尾轉角的不嚴密來做考量。降低傳動鏈作業不精確性的手段: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減小傳動鏈;減小傳動鏈組裝的角度;增強傳動鏈首尾相互連線的製造準確度;在傳動鏈中依照具體的比例增加的基礎考量每個傳動元件的比例;使用校正裝置。

  2.3 刀具誤差

  不管哪一種刀具在作業的時候,難以避免的會出現破損,這就會致使作業成果的大小與形態發生細微變化。準確抉擇刀具原料,有效地確定刀具具體引數與作業量,確切的保護與維護刀具,適時的運用冷凍液等,都可以在最可能的程度上降低刀具實際上的破損。如果覺得需要還應運用填補方法對刀具磨損的部位實施填補。

  2.4 裝夾和夾具誤差

  部件組裝在夾具上實施械器作業的時候,這個作業程式中導致作業準確程度受損的元素具體有:定位不準確、夾緊程度不準確、對刀不準確、夾具在械器上組裝和作業程式中的不準確。

  3 工藝體系的作業不準確

  3.1 工藝系統的受力變形

  3.1.1基礎理念。器械作業工藝體系在切削力、傳動力、慣性力、動力、夾緊力這些外力之下,必定會產生一定變化,從而使其削刃和工件間的位置產生了變化。

  3.1.2 工件剛度。工藝體系中要是工件硬度跟機床、刀具、夾具來說比例很低的話,在外力的壓力下,部件因為硬度不夠而導致的變化對作業準確性作用非常大,這中間的具體變化能夠根據相關的物理公式來計算。

  3.1.3 刀具硬度。作業小孔徑或深孔,刀杆硬度不好,刀杆承受外力形變導致作業準確度不好。這個具體的形變也可以根據相關的物理公式計算。

  3.1.4 機床硬度。機床部件計算並沒有合理的計算方式。現在還是依賴試驗來斷定。機床零件形變和承壓不成線,載入弧度與解除安裝弧度不一樣。這兩個弧度之間的面積便是載入與解除安裝作業中消耗的力,它具體損耗在摩擦力的作用與接觸作用之下。實施多次解除安裝作業,這兩個角度最後很可能合在一起,這種形變在這個過程中消失。跟機床零件硬度息息相關的元素:連線的面觸碰形變的作用,硬度不強的部件,部件間的空隙與磨差力的作用。

  3.1.5 工藝系統剛度對加工精度的影響。由於工藝系統剛度變化引起的誤差。由於切削力變化引起的誤差。由於夾緊變形引起的誤差。其它作用力的影響

  3.1.6 減少工藝系統受力變形的措施。提高接觸剛度,提高工件剛度,提高機床部件的剛度,合理裝夾工件以減少夾緊變形。

  3.2 工藝系統的受熱變形

  3.2.1 基本概念。引起工藝系統受熱變形的有系統內部熱源***切削熱和摩擦熱*** 和外部熱源。切削熱是由切削過程中切削層金屬的彈性、塑性變形及刀具與工件、切削間的摩擦所產生的,它由工件、刀具、夾具、機床、切屑、切削熱及周圍介質傳出。摩擦熱主要是機床和液壓系統中的運動部分產生的外部熱源主要是環境溫度辯護和熱輻射的影響。

  3.2.2 減少和控制熱變形的主要途徑。減少熱源的發熱。用熱補償方法減少熱變形。採用合理的機床部件結構減少熱變形,採用對稱結構,合理選擇機床部件的裝配基準。加速達到工藝系統的熱平衡狀態,控制環境溫度。

  3.3 工件殘餘應力引起的誤差

  殘餘應力是指外部載荷去除後。仍殘存在工件內部的應力。產生殘餘應力的原因:毛坯製造中產生的殘餘應力,冷校直帶來的殘餘應力,切削加工中產生的殘餘應力。減少或消除殘餘應力的措施:合理設計零件結構,對工件進行熱處理和時效處理,合理安排工藝過程。

  3.4 調整誤差

  在機械加工的每一工序中,總要對工藝系統進行這樣或那樣的調整工作。由於調整不可能絕對地準確,因而產生調整誤差。在工藝系統中,工件、刀具在機床上的互相位置精度,是通過調整機床、刀具、夾具或工件等來保證的。當機床、刀具、夾具和工件毛坯等的原始精度都達到工藝要求而又不考慮動態因素時,調整誤差的影響,對加工精度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3.5 測量誤差

  零件在加工時或加工後進行測量時,由於測量方法、量具精度以及工件和主客觀因素都直接影響測量精度。

  4 提高和保證加工精度的途徑

  4.1 直接減少誤差

  直接減少誤差法在生產中應用廣泛,是在查明產生加工誤差的主要因素之後,設法對其進行消除或減少的方法。

  4.2 誤差補償法

  誤差補償法,就是認為的造成一種新的原始誤差,去抵消原來工藝系統中固有的原始誤差,從而減少加工誤差,提高加工精度。

  4.3 均分原始誤差法

  對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件表面,還可以採取在不斷試切加工過程中,逐步均化原始誤差的方法。此法過程為通過加工使被加工表面原有誤差不斷縮小和平均化的過程。

  4.4 誤差轉移法

  誤差轉移法實質上是將工藝系統的幾何誤差受力變形和熱變形等,轉移到不影響加工精度的方向去。

  參考文獻

  [1]鄭修本.機械製造工藝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2]吳玉華.金屬切削加工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8.

  [3]汪堯.工藝系統幾何誤差對加工精度的影響分析[J].科技資訊,2004.

  [4]張亮峰.機械加工工藝基礎與實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