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培養學生英關文化淺思論文

  在遠端教育的所有活動中,教師是以教育資源的形式或學習幫促者的身份與學生保持著一種準永久性分離的狀態;而學生與教育組織機構***教師***或學生與學生之間將通過建立雙向或多向通訊機制保持即時會話。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關於培養學生英關文化淺思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關於培養學生英關文化淺思全文如下:

  論文摘要:本文在闡述了培養學生英關文化意識重要性的基礎上。探討了藉助視覺資訊。展示文化層面,結合教材的語體和語料。開展英語實踐活動,寓文化教學於語言教學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形成職場英語的運用能力。

  論文關鍵詞:文化教學;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意識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底蘊。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語言學習的過程就是認識文化的過程。Jesperson就曾說過“學習他國文化是語言教學中最重要的目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規定“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要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英語基礎知識.培養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初步形成職場英語的應用能力;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把了解與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納為教學目標,學生不瞭解英美文化習俗。文化意識缺失,宛如折了翅膀,他們就不可能掌握運用英語能力進行成功的交際,也就無法展翅飛翔。因此,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融人文化教學,逐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在交際中得體地運用語言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

  一、從視覺資訊設計入手,展示文化層面

  視覺資訊不僅生動形象.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有助於學生對文字資訊的理解和對知識點的長時記憶。而且視覺資訊本身可以傳遞大量的資訊。外研社出版的英語新教材中穿插大量圖片,包括動植物和人物圖片、標誌性建築物、自然風光圖、電影劇照、故事插圖、民俗舞蹈圖等,賞心悅目,扣人心絃,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傳遞了大量的非文字文化資訊。教師可利用這些插圖很自然地引領學生走進英語國家的文化世界裡。另外。教師還可以藉助多媒體裝置和豐富的影視資源,讓學生通過“視”“聽”體驗英語國家的文化。例如,在教外研社出版的新教材英語第一冊Unit9AroundtheWodd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上新課之前先讓學生觀看有關紐西蘭的電視教學片。瞭解紐西蘭的歷史地理、自然風光、國土疆域、氣候條件、著名城市、風土人情等。激起學生對該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興趣和好奇心,然後自然地匯入新課教學。視覺資訊提高了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和鑑賞力以及熱愛世界的情感態度.使文化滲透更為形象直觀。

  二、以豐富的語體和語料為載體,感悟文化內涵

  在語體和語料的選擇上,新教材涵蓋了英語國家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讓學生接觸了大量不同的語體,如:情境對話、書信、郵件、人物傳記、通知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PronunciationExercise的版塊,收集了大量的諺語、名人名言、幽默笑話等,短小精悍,是英美人智慧的結晶和文化的精華,也是課文素材的營養品和調味劑。如:“I ltreescatchmuchwind.”“East.west,homeisthebest.”。語體的多樣化和豐富的內容一方面促成了大容量、全方位的文化資訊的輸入。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欣賞各種不同語體的語言風格和特色,提高其對文化的敏感性和鑑賞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型特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定型,創造更多的情景,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悟異國文化。

  ***一***結合課文內容。拓展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

  文化背景知識對於幫助學生對課文的閱讀與理解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影響著學生對篇章的理解和閱讀的速度。教師可利用英語教科書與教師用書中的文化註解,讓學生了解不同社會的文化背景的人物和事件,充實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此外,教師還可運用綜合講解法和系統介紹法,結合課文教學,講解、介紹英語國家的常用成語、俗語及其文化內涵等。例如。在形容雨下得很大時,英語中有Itwasrainingcatsanddogs.學生對此不理解,我就講解其文化知識。幫助他們理解。raincatsanddogs源自古代北歐日爾曼民族的神話傳說。傳說中貓和狗都是風雨神的侍從,它們一出洞,常引起狂風暴雨.這樣貓和狗就成了狂風暴雨的象徵。所以,raincatsanddogs相當於rainveryheavily。

  ***二***注重跨文化對比,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跨文化對比是文化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手段。各個民族由於地域、生態環境、政治制度、歷史背景、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不同,其文化特徵也不一樣。有比較才有鑑別,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現本國文化與目的語之間的異同,從而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

  文化教學可側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對比:

  1.體態語對比。體態語是文化的一個視窗,對比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民喜怒哀樂的手勢與表情、交談時的體距差異以及體態的表意異同,以便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做到尊重他國文化。入鄉隨俗。

  2.中外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的差異。在中國可以用“老師”“局長”等詞與姓氏連用作稱呼語,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鄰居時,往往用“大哥”“大姐”“大媽”之類。而在英美國家,人們相互稱呼與我國的習慣差別極大,除了某些特定工作頭銜如法官、醫生、博士、教士等外,一般都直呼其名,甚至對家中的長輩如婆婆也直呼其名,表示親切,這在中國人看來是有悖於情理、不禮貌。在中國,彼此較為熟悉的人見面問候時,常用“你上哪裡啊?”“你吃過了麼?”或明明看到別人在做什麼就問什麼。如“去上班嗎?”等。而英美人打招呼一般用“Goodmonring/aftemoorr/evening.”“Howdoyoudo?Nicetomeetoyu.或Hello/Hi”問候。見到外國人問“你去哪裡?”會令他不快,“幹嗎干涉我的私生活?”,問“吃了嗎?”會以為你要請他吃飯,引起誤解。

  3.中國人與英美人對恭維與稱讚的不同反應。恭維與讚美要使用得當。例如,Smiht教授演講結束後你稱讚說“DrSmith,you’vegivenawondefrullecture.”這句恭維話就使用不恰當。西方人一般認為,學術報告是求實的,不會“wonderful”。因此,這句恭維話容易使聽者以為說話人是在吹捧,甚至覺得說話人虛偽。正確的說法應是“Ireallyappreciateyourlecture,Dr Smith.”西方人直率,對於稱讚、祝賀等一般用“Thankyou”欣然接受。而中國人往往比較內斂謙虛,“哪裡。哪裡,您過獎了。”

  4.英、漢語表示相同概念的詞語不同的文化內涵。例如lnad.1ord一詞,在大多數中國教材中,多被譯為“地主”,總讓人聯想到剝削階級。而在西方,lnadlord一詞多表示“房東”之意。又如bat“蝙蝠”,中國的傳統年畫中常出現,有“五福臨門”之意。而在西方,蝙蝠往往是“ugly,evil”醜陋,邪惡的象徵。類似的還有draDn等詞。

  5.中外思維以價值觀的對比。文化的差異也會造成價值觀的不同。比如,不同名族在非自由題***如禁忌語***方面也存在著差異。詢問別人的年齡、收人情況、婚姻等在西方國家都是禁忌。如尊老愛幼是中華名族的美德,而西方老人並不認同這種尊老方式,在公交車上你看到一位外國老太太給她讓座,若說:P1ease itdown,Granny.You’reold.這對她來說是一種冒犯。若看到某女士的衣服很好看說:Youlookbeautifulon it,很好。但若追問Wheredidyoubuyit?Howmuchdiditcost?則被認為是無禮干預他人的私事。

  6.英美人士在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與人的異同。如:英美人士對於不合適的禮物就會禮貌地拒絕。這對於他們來說是很正常的,而被拒絕的中國人往往覺得沒面子

  7.英美國家與中國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的差異如英美人士吃飯時一般不吐骨頭、剌類的。所以他們對食材的處理和我們不同。

  中西方節日的不同。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結合外研社英語第一冊Uuitl0Aroundtheworld的教授時,我對中西方傳統的節日進行了概括、介紹和對比。除NewYear’SDay是大家共同的節日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DragonBoartFestival,MidAutumnFestival,LanternFestival,QingmingFestival,英語國家有Easter***復活節***,AprilFool’sDay***愚人節***,Mother’sDay***母親節***,ThanksgivingDay***感恩節***,Chirstmas***聖誕節***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不相同,如:中國人在元宵節吃湯圓、掛燈籠:在中秋節閤家團圓邊吃月餅邊賞月,其樂融融:在春節吃年夜飯,全家一起守歲祈福,等候新年的到來,大年初一去給先輩親友拜年,小孩還可以得到壓歲紅包等。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增強了英語文化素養,同時.也加深了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還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以創新的任務設計實踐活動,加深文化底蘊

  文化教學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僅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只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加強實踐,才能擴大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瞭解.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交際能力。

  ***一***聽與動聽與動的活動是基於全身反應法的理論

  在該活動中文化資訊轉換為一套指令,學生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聽教師的指令做各種動作。比如,待人接物;給長輩鞠躬行禮;在餐館裡的用餐.包括坐下、點菜、吃、付帳、離開等一連串言語和非言語行為。要求理解準確、動作得體,符合外國人的禮節。

  ***二***說與演創設情境進行對話是學習英語會話重要途徑

  被廣泛應用於文化教學之中。要使語言表達得體,體現出異國文化的不同內涵,教師可以以課本對話為依託,為學生設定相應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參與角色表演,積極開展課堂交際活動。如外研社英語第二冊Unit9對話中以求職失敗一幕為例,通過表演,學生自覺地揣摩劇情中應採用的表情、動作、語調等,從而強化了本單元主題——技能證書的重要性

  ***三***討論與辯論討論、辯論、對比與分析等一系列有意識的活動

  可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敏感性。結合學習諺語Barkingdogsdon’tbite***吠犬不咬人***,讓學生上網查閱有關於dog的諺語並對比討論dog在中西兩種文化的異同:PleasewirtedownfourEnglishproverbsrelating todogs.Discusswithyourpannerabouttheculturalvaluespresentedintheseproverbs.ArethesevaluesthesameinChineseculture9.對比之下,學生很容易得出在中國文化中.狗常與貶義的、負面的內涵相聯絡,如痛打落水狗、走狗、狼心狗肺等。而在英美文化中的狗則可愛得多,常把它看作家庭成員,稱為“myboy”,賦予其褒義正面的文化內涵。

  結束語

  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須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在日常的語言教學之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增強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培養其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從而形成職場英語的應用能力,讓學生真正能做到身如彩翼,心有靈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