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研究論文

  從80年代初起,中學陸續開設有青少年思想修養、社會發展史、法律常識、政治經濟學常識、辯證唯物主義常識等政治課程。政治課教學法除研究教學的一般目的、任務、特點、原則、方法外,還分別研究各門政治課的教學方法。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媒體融合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媒體融合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研究全文如下:

  一、媒體融合的概念

  1.1 傳統媒體的概念

  傳統媒體② 是相對於近幾年興起的網路媒體而言的,以傳統的大眾傳播方式即通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釋出資訊或提供教育娛樂的交流活動的媒體,包括電視、報刊、廣播三種傳統媒體。

  就北京職業學院而言,傳統媒體包括校報、簡報、公告招貼欄、校園廣播以及各系統編印的工作動態,個人認為,校園網已經運行了十餘年,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傳統媒體。

  1.2 新媒體的概念

  新媒體③ 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誌、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控媒體等。相對於報紙、廣播、電視、雜誌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較之於傳統媒體,新媒體自然有它自己的特點。

  就北京政法職業學院而言,新媒體主要包括微博、qq群、微信公眾平臺、手機彩信報等。

  1.3 媒體融合的概念

  “媒體融合”④ ***mediaconvergence***,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浦爾提出,原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其概念應該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概念是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產生“質變”,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如電子雜誌、部落格新聞等等;而廣義的“媒介融合”則範圍廣闊,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也就是說,“媒體融合”是資訊傳輸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是把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與網際網路、手機、手持智慧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資訊產品,然後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

  媒體融合是資訊時代背景下一種媒介發展的理念,是在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的基礎上的傳統媒體的有機整合,這種整合體現在兩個方面:技術的融合和經營方式的融合。

  二、媒體融合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媒體時代,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是媒體發展的大方向。如上所述,任何媒體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因此只有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效發揮二者的優勢,取長補短,實現共同發展,達到共贏。這對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既是寶貴的機遇,又是現實的挑戰。

  2.1 多樣化的教育方式打破時空限制

  新媒體具有傳統媒體無法擁有的超越時空限制的優點,利用新媒體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為教育工作提供更加快速便捷的傳播。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的教師可以通過網路和手機終端隨時隨地為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學生也可以自由地和教師進行交流互動。新媒體時代除了運用文字、動畫等進行教育工作外,還可以運用實時視訊來進行教育工作,新媒體的即時性和互動性契合了大學生的追求自我為中心或純粹的個性解放的特點,這些形式多樣的引導手段對於90後的大學生更加具有吸引力。


  2.2 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新媒體時代下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實際需要來進行教育工作,傳統的高校德育工作的輿論導向單純憑藉灌輸的方式將難以為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學生可以向教師抒發自己的情感,訴說自己的心事等等,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教育工作效率。

  2.3 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逐漸加大

  新媒體由於多元性、自發性等特點,一些低俗的資訊也開始氾濫,新媒體的互動性和即時性使得學校難以單方面控制輿論傳播的擴散與滲透,非理性的聲音也應運而生,且在很多時候推動了群體性事件的發展,製造謠言,混淆視聽,這些行為極可能成為關注焦點,進而產生傳播加速度,最終形成網路的蝴蝶效應,使日常網路輿情引導的難度不斷增大。我們在做學生工作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於微信朋友圈的資訊傳播往往良莠不辨,大量未經證實的資訊被轉發傳播,從調研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接近70%的學生對於自媒體的資訊不會完全相信,並期望能夠提高自媒體資訊的真實度,說明學生能夠認識到資訊真實性需要提高,這也說明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道路上任重道遠。

  2.4 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體素養提出新要求

  當前95後的大學生對於新生事物接受很快,多數已經習慣於通過手機等自媒體終端接收資訊、傳遞資訊,相比之下,由於受歷史原因,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年齡偏大,以北京政法職業學院應用法律系為例,該系共有5名輔導員,負責600名學生,年齡最大的37歲,最小的30歲,相比學生而言還是有一定的年齡代溝,他們尚未完全適應新媒體環境,對新事物敏銳性差,對新媒體的組成、特點及操作等缺乏必要的瞭解和認識,從而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難以進行高水平的運作,新媒體的巨大優勢也難以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發揮出來。

  其次,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有些學生工作領導使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在心理上尚未完全適應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影響,對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存有疑惑和顧慮。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現有的媒介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媒體融合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啟迪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是大勢所趨,無論你“見或不見,它就在那裡,不來不去”,作為高校的學生工作者,承擔著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責任,我們也針對媒體融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重點以應用法律系“應法微青年”為例說明媒體融合的途徑。

  北京政法職業學院應用法律系現有在校生586人,3個年級,年齡從18歲―21歲,“應法微青年”微信公眾平臺開通於2014年5月20日,現有關注人數521人,基本上涵蓋了本系所有學生***除少數不使用微信的學生***,截止9月30日,開通5個月來共推送各類資訊34條,平均每週推送1.7條,內容涵蓋了就業、課堂學習、學生活動、迎新、軍訓等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重大節假日、敏感時期資訊等方面,確實在學生中起到了輿論引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學生也很快習慣於通過微信平臺及時瞭解學校和系裡的重要事項。

  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我們感覺以往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僅僅停留在單一通過校報、櫥窗等傳統媒體或者網站、校園BBS等新媒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宣傳和引導,往往只起到事倍功半的結果。微信公眾平臺的出現,體現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主要是手機自媒體***相互融合,進而發揮各自優勢的關係,二者不是彼此替代,而是優勢互補,傳統媒體在資訊來源的權威性,採編隊伍的專業性上具有一定優勢,新媒體在新聞傳播的及時性、互動性、廣泛性上具有優勢,二者真正融合必然會大大提高資訊傳播的實效性。

  引申到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亦是如此,它開闢了教育的新方向,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啟迪。在工作中,可充分利用媒體融合,把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和導向性發揮到新媒體上來,以便對大學生的不良風氣進行有效地引導,還可以把新媒體的及時與互動性融到傳統媒體如校報,校內廣播上來,使老師採用與大學生更加貼近的教育方式來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並通過新媒體接受學生的反饋資訊,並時時互動,及時對學生進行輿論導向作用。

  註釋:

  ① 市屬政法類高職院校,現有5個系,2個校區,各類在校生4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