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在中美企業間的差別探討論文

  成本管理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項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決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學管理行為的總稱。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成本管理在中美企業間的差別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成本管理在中美企業間的差別探討全文如下:

  在成本管理上,美國企業一直能夠運用資訊理論和控制論方法,實行以價值鏈分析為主要內容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而我國國有企業雖然一直在尋找一條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徑,並且許多企業都提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成本管理模式,但在成本管理的現實操作中,大部分企業把成本降低的著力點放在對生產成本的單一控制上,忽視了專案調研、工藝設計、產品設計對產品成本的影響。

  資訊科技是21世紀企業成本競爭的一個重要法寶,誰在資訊科技上獨領風騷,誰就在成本競爭中勝人一籌。在這方面我國大型企業集團應投入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統籌規劃全系統的資訊發展規劃,建立ERP系統,減少各企業各自為戰,盲目投入,重複浪費的現象。

  中美企業成本管理比較

  從班組成本核算到邯鋼成本一票否決,從成本細劃到責任成本,到目前為止,我國成本管理無不侷限於產品製造過程中。由於觀念上的束縛,這些年來,成本管理對提高企業效益的作用甚微,甚至制約了企業技術進步,妨礙企業發展。而美國恰恰相反,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是推動美國企業成本降低的主要驅動力,而中國國有企業缺乏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的機制。

  上個世紀,美國在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等方面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不斷湧現一大批把發明和創新變成現實生產力,併為美國經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的創業家。技術發明和管理創新不但為美國贏得高額壟斷利潤,也使美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保持成本競爭優勢。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相比較,最大的差距不在裝置、技術或生產工藝的落後,不在冗員或債務的沉重,而在於管理思想的保守和技術更新的滯後,我國國有企業普遍比較重視引進和模仿,忽視發明和創新,重視科研成果的研究,忽視生產力的轉化,重視生產經營的組織,忽視個人創造性的發展。其結果只能是在依賴現有生產力的基礎上,從挖潛節約的角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而一項新技術、新發明的運用所產生的成本競爭力遠比我們通過內部挖潛帶來的競爭優勢大得多。

  2.美國企業注重策略成本管理和價值鏈分析,中國企業偏向單一成本控制。

  在市場上,真正有意義的是整個經濟過程的成本,企業須清楚與產品有關的整個價值鏈中的所有成本。因此,公司需要從單純核算自身的經營成本,轉向核算整個價值鏈的成本,與處於價值鏈上的其他廠商合作共同控制成本,尋求最大收益。

  美國企業在成本管理上,能夠運用資訊理論和控制論方法,實行以價值鏈分析為主要內容的策略成本管理模式,所謂價值鏈分析就是通過分析和利用公司內部與外部之間的相關活動來達成整個公司的策略目的,實現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響產品成本的每一個環節,從專案調研、產品設計、材料供應、生產製造、產品銷售、運輸到售後服務都作為成本控制的重點,進行逐一的作業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員對產品的生產週期和每一環節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瞭解,從而使產品的利潤在整個生產週期最大化。儘管我國國有企業一直在尋找一條有效的成本降低途徑,許多企業都提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成本管理模式,而在成本管理的現實操作中,大部分企業把成本降低的著力點放在對生產成本的單一控制上,忽視了專案調研、工藝設計、產品設計對產品成本的影響,實際上以上三階段決定了產品成本的90%,足以決定企業命運。

  3.美國大型企業責任中心比較規範明確,我國企業關聯交易價格用於人為調節成本情況嚴重。

  美國大型企業大都是跨行業、跨地區或跨國公司,其生產規模之龐大,分支機構之繁雜,管理層次之深入,非中國企業所能比。但在分權和集權,也就是各個責任中心的劃分上,比中國企業要清晰得多。美國企業通常把責任中心劃分為四個層次,即投資中心、銷售中心、成本中心、利潤中心,各責任中心的職責和許可權由總部通過書面授權來確認,上不攬權、下不越權。各個平行的責任中心之間的經濟往來則通過規範的關聯交易價格自行調節和確認,從而使管理層次清晰,最大限度地發揮和調動各個責任中心的積極性。美國企業各責任中心採用的關聯交易價格***或稱轉移價格***較少有上級干預的成分。據統計,美國企業轉移價格的37%採用市場價,46%採用成本價,另有13%採用成本加成價。規範的轉移價格有利於真實反映各責任中心經營成果,激勵各個責任中心的士氣。

  目前,我國企業關聯交易價格過多依賴母公司協調和行政干預,成為人為調整成本的工具。美國企業在責任中心的設定和運作方法值得我們借鑑,只有建立起清晰明確的責任中心,才能形成成本控制的內在動力。

  4.美國企業比較重視企業成本的內部控制,而中國企業比較偏重財務成果的事後審計。

  我國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很不完善,偏重於依賴財務審計揭示舞弊和違紀的薄弱環節。這種事後審計使企業成本管理中違紀違規總是久禁不絕。美國大型企業在內部控制方面的發展趨勢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由會計專業的內部審計轉向管理部門的過程控制;二是由過去單純的內部審計轉向與外部審計合作,走共同審計的路子;三是由單純的查錯防弊轉向有系統、有組織地評估公司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監管程式是否有效,側重對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的風險評估和事先控制。內部控制的主要目標包括五個方面:第一,訊息的可靠性和正確性,評估公司運用這些訊息所帶來的影響;第二,作業是否符合公司規定及國家法規;第三,資產的保全;第四,資源的有效使用;第五,公司經營目標的保障措施。由於美國企業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較好地築起了防止各個環節成本舞弊的屏障,從而有效地控制成本上升。

  美國企業成本管理啟示

  我國企業成本管理與美國有較大差距,今後應著重在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內在機制和方法,樹立大成本觀念上下工夫。

  1.努力提高企業的創新精神,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

  過去我們較多地強調企業的應變能力,但應變能力是適應而非創新,我們的創新能力不夠強。雖然我們有激勵創新的政策-如合理化建議獎、技術進步獎,但這些政策各個企業執行不一樣,標準不科學,有的甚至流於形式,變成變相發獎的一條渠道,影響了企業職工創新的積極性。因此,要大刀闊斧地改革科研管理體制,使科研機構與企業、高等院校聯絡更加緊密,並走向市場,形成科研經費的良性補償和投入機制,加大對科研人員和科研成果的獎勵力度,使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

  2.加強策略成本管理。

  目前我們的產品缺乏競爭優勢,主要原因是生產規模不經濟,生產建設投資高,產品能耗物耗高,這些因素基本都是在產品設計和工廠建設過程中忽視策略性成本管理造成的,它們對成本影響深遠,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難以改變,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應對現有生產裝置及製造程式進行分析,對確實沒有效益的應堅決予以淘汰,對進行優化後有生存能力的應儘快進行改造和優化。在今後的決策中,應高度重視策略性成本管理,把策略性成本管理作為決策的必經程式,對無成本分析的方案不予批准立項。

  3.加強生產經營過程中價值鏈的管理。

  我們在成本管理時比較重視對成本費用發生的控制,而忽視價值鏈的管理,主要原因是成本費用發生較直觀,而各製造程式、作業程式附加值大小和物流選擇對價值變化影響只有通過計算、比較才能發現。事實上,成本費用的發生有很多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而製造程式、作業程式以及物流的選擇則是我們可優化組合的,它們對成本的影響也是長期的。因此,企業應對其製造程式附加值大小進行計算分析,減少附加值小的或無附加值的程式,對物流的選擇應通過價值鏈分析優化資源配置。

  4.加強資訊化管理,提高資訊反應能力。

  資訊科技是21世紀企業成本競爭的一個重要法寶,誰在資訊科技上獨領風騷,誰就在成本競爭中勝人一籌,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方面我國大型企業集團應投入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統籌規劃全系統的資訊發展規劃,建立ERP系統,減少各企業各自為戰、盲目投入、重複浪費的現象。

  5.強化公司內部控制,提高預防和監控能力。

  目前我們企業在內部控制上主要是事後審計,對企業效能審計、內控制度審計還做得不夠,難以及時發現企業存在或可能出現的問題,這是企業效益難以把握,管理未見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公司預防和監控能力是當務之急,我們應當借鑑美國大公司內部控制的成功經驗,轉變審計工作重點,加強審計力量,改變內審工作方法,進一步促進企業成本降低和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