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失戀心理調節論文

  失戀是愛情的悲劇,對於象牙塔裡面未經受打擊和創傷的他***她***們來說,無疑是一道難過的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當代大學生失戀心理分析及調適對策

  摘 要

  當代大學生失戀後,往往表現出一些消極行為,失戀所引發的消極情緒若不及時化解,會導致身心疾病,從而影響大學生的一身,其消極行為對個人會造成極壞的影響,甚至會危及他人及社會,對於大學生失戀後的消極行為,既有個人原因也有社會化不足等原因,減少大學生失戀後的消極行為,除了大學生自己要積極面對外,家庭的教育支援,學校的教育疏導及同輩群體潛移默化的影響都是不可或缺的。

  關鍵詞: 大學生失戀,心理分析,社會化

  1 引 言

  2007年4月,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槍擊事件,造成33人死亡,據稱韓國裔嫌犯趙承輝因失戀而導致心理畸變所致,失戀學生的心態再次引起中國的教育界的關注。失戀是在當代大學生的情感危機,也引起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1]。

  自2005年9月1日國家教育部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正式出臺以後,戀愛行為會在新規定中體現出的人性化、民主化、法制化管理的顯著特徵下,變得更加富有鮮活的生命力,這也是不可迴避的事實和發展趨勢 [2]。

  那麼,有戀愛行為,就必然會有失戀現象,這應該也是無法迴避的事實。特別是對於高校校園這個特殊的環境和在校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而言,尚未完全具備戀愛資格和條件的年輕人,談戀愛的“成功率”會遠遠低於“失敗率”。所以,失戀現象必然會頻繁出現。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應該把關注的重點由“學生戀愛”轉向“學生失戀”。

  失戀是指戀愛的一方否認或中止戀愛關係而給另一方造成的一種嚴重挫折。當代的大學生往往充滿浪漫幻想,但由於情感尚未完全成熟,在情感衝動的時候,理智和行為的自控力是一般是很薄弱的。這一群體面對失戀,往往會產生難堪、失望、激動、懷疑、抑鬱、孤獨、空虛和絕望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使其身心都受到很大的傷害。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緩解,那麼便容易導致失戀者自殺,自殘,報復的消極行為。與上個世紀70年代出生的大學生相比較,中國80年後出生的大學生很容易戀愛,但也同樣容易失戀,這和20世紀80年代後出生的獨生子女的不成熟以及社會化不足有關。 大學生作為大學校園裡的一個重要群體,他們現階段的生活狀態和成長經歷迫切需要被正確認識和給予幫助。

  對於失戀的問題,絕大多數都認為順其自然比較好,很大一部分同學能夠對自己自我調整,轉移注意力,但是也有少一部分同學則認為自己不能很輕鬆得從失戀的陰影中走出來,甚至有小部分的人選擇報復手段、自殺等一些不成熟的行為。對失戀大學生異常心理與行為應該進行適時疏導和積極應對,既有利於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也有利於高校的德育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

  2 大學生失戀後的現狀透析

  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當代大學生,沒有過去的禁忌和過多排斥。如今的大學生有著自己開放的的戀愛觀,更容易獲得愛情的體驗。據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中,大約有30%的學生有過戀愛經歷,另外還有33.7%的大學生正積極考慮談戀愛"; 另一份調查,大學生中除大約10%的學生因種種原因暫時不考慮戀愛外,90%的學生都有積極考慮或正在戀愛 [3]。

  戀愛對於每個人都是難以忘懷的,戀愛中的體貼關心、互幫互助和激勵安慰讓每個人都體會到戀愛的美好。然而,越是美好的東西,越容易失去,失去之後的傷害就越大,失戀正是如此。很多大學生經歷的是人生的第一次戀愛,因此受挫感更加強,鬱悶情緒更加難以排解,失戀後存在著種種複雜的心態。

  近年來,大學生戀愛的現狀,有許多不健康,不正常,不和諧的因素,不僅對校園文化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和誤導,影響學生的思想、學術、友誼的增長和全面發展,而且還威脅到社會穩定,和諧是一個潛在的風險,大學生因為失戀而引起自殺的事件已經屢見不鮮。一項關於上海高校有關學生自殺問題的調查結果中顯示,在大學生各種自殺原因中,戀愛的情感問題佔22.0%[4] 。而南京的危機干預中心的調查結果中也顯示,戀愛的感情問題佔大學生自殺原因的44.2%[5]。同時,據廣東某師範院校心理輔導中心介紹,來該中心諮詢的人群中,有八成是遭遇到了感情困難,而其中最大部分是“追求被拒”和“失戀”的 [6]。該中心的統計,去年在該校發生了五起試圖跳樓自殺事件,後均被成功解救有調查顯示,失戀是大學生自殺的主要誘因之一。大學生失戀後,有的能夠從失戀的陰影中走出來,有的人選擇報復別人,有的人選擇傷害自己等等。由此可見,加強大學生失戀心理分析及應對策略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大學生的愛情不能隨波逐流,大學生失戀後必須正確積極合理的應對。

  3 大學生失戀後的心理行為特徵

  當代大學生失戀後,往往表現出一些不良症狀。失戀後的症狀,又稱失戀後的挫折感,人生觀,戀愛時間,長度和深淺程度不同,從而症狀表現多種多樣。多數失戀的大學生,他們也逐漸接受現實,正確度過失戀的心理適應期,然而,一些失戀者往往是很長一段時間出現的控制和心理反應異常,主要表現為以下:[7]

  3.1 積極主動型行為

  這種行為是一般是心智較成熟的大學生可以做到的,思想政治狀況是積極,健康,向上,有端正的戀愛觀,以謀求共同進步,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以確定關係,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本著對他人、對自己高度負責的態度,能積極面對失戀。失戀雖然會帶來一些痛苦,但這種型別的失戀者一般能夠較短的一段時間***一般為1-2周***調整好心態與精神狀況,能源投入學業。因此,這個角度來看,這種型別的失戀大學生在失戀大學生中是主流的。

  3.2 消極被動型行為

  這種型別的學生佔的比例並不多。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依賴性強,處理問題缺少經驗和技能,未能建立正確的戀愛觀,顯然是有脆弱的心理和負面的認知態度的問題,失戀了,他們不能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的思維方式,無法建立一個新的認知節以及思維方式,無法面對和承受失戀帶來的痛苦,可以很容易產生以下消極行為:

  第一,悔恨的行為,這型別的失戀者往往陷入了痛苦的泥潭深淵之中,常唉聲嘆氣,或喋喋不休,責怪自己,對自己之前的行為後悔不已。常常與失戀當事人的個性特點和心理素質有關。

  第二,抑鬱的行為,在失戀的巨大的心理壓力,心理的失敗和自卑的陰影下,失戀者感覺非常尷尬和羞辱,充滿了空虛和失落感,每日無精打采,愁眉不展,鬱鬱寡歡。

  第三,破壞的行為,甜蜜的愛,出現了危機,失戀者暫時無法接受失戀的現實,很容易喪失理智,造成破壞行為。這種破壞行為具有很強的的針對性,大部分失戀者對另一方或者所謂第三者進行報復。

  第四,自暴自棄的行為。當失戀者痛苦和無法自拔,他們往往採取不合理的做法他們自殘離家出走或者以死尋求緩解疼痛。如今大學生因失戀而否定自我認為活著沒什麼意義的自暴自棄的現象已屢見不鮮了。

  4 當代大學生失戀消極行為原因分析

  失戀有著複雜的個人原因,這裡也有著社會因素我們從個人社會化[8]來分析。

  社會化,是個體在社會的影響下,通過學習掌握社會經驗、規範,形成與社會一致且有自己的特色的態度、情感、行為習慣與品格,並取得社會成員資格的成長過程。社會化具有雙重意義:其一,社會成員通過社會化方式獲得獨立參與社會活動的資本;其二,社會通過社會化獲得合格的社會成員實現自身存在的延續。

  大學生社會化過程分為社會教化和自我教化兩個過程。社會化不足的大學生,往往在人際交往、自我定位、情感等方面存在有較大的困難和障礙。社會化不足的大學生在心理上幼稚,心理脆弱,自我控制能力弱,不願意長大,不願意承擔責任。消極被動性行為所佔比列雖少但是對大學生造成的影響是極其具有破壞性的,消極被動型行為從社會化載體角度分析有家庭、學校、同輩群體等原因。

  4.1 家庭

  家庭是個人最初遇到並貫穿於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社會化的執行者 [9]。 家庭作為最重要的社會化的基地,對個人各方面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家庭教育和環境的影響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開端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第一場所,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交往物件,更是他們在早期發展階段的和效能影響源。童年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的語言、情感、角色、經驗、知識、技能與行為規範的習得均起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從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而家庭對於兒童的社會化以教導生活的基本技能和教導行為規範為主:而且是以親情作為基礎,希望兒童—青少年能過得到全方面的綜合的發展, 大學生受家庭影響社會化不足心理上幼稚,心理脆弱,甚至價值觀人生觀錯位,這直接影響著自己失戀後的的心理和行為方式。

  4.2 學校

  學校是兒童脫離家庭後所進入的第一個專門的社會化機構。 在傳播文化技能與知識遺產、灌輸以廣大社會為取向的新的角色行為、教育個體以非個人的規則和權威調整自己等方面,學校是重要的。在學校的生活中,有老師的引導和同齡之間的交流溝通。在同齡中他們開始試著進行角色的扮演,這都是一種實踐鍛鍊友好交往能力的手段,而這是在家庭中無法得到的。而隨著他們的成長,學校變成了一個社會場合,而教師又提供了成人的榜樣。學校的老師和同學會對學生的人身觀和價值觀產生影響。學生在校期間正是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學校在特定的時期起著很重要的引導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大學生社會化狀況的好壞。大學生在適應環境、承受挫折等方面的心理狀況低,一些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不能正確面對失敗或挫折,自我調節能力低。大學生在學校的社會化不足間接導致大學生自我定位、情感等方面存在有較大的困難和障礙。

  4.3 同輩群體

  隨著青少年的成長,父母的影響逐漸讓位於同伴的影響,青少年更傾向於對同輩群體[10]的認同。同輩群體為青少年提供了互相模仿的物件,影響著青少年的自我調節能力和道德能力,是青少年行為的參照群體。大學生同輩群體之間的交往是個人的社會化的重要因素。同輩群體由擁有相同社會地位、興趣愛好相近、年齡相仿的人構成。交往範圍擴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將有利於大學生的社會化。然而目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很多危機,不利於大學生的社會化。

  大學生面臨程度不同的心理壓力,其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顯極其容易產生一些心理疾病。同輩群體在這一方面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佔據瞭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可或缺的地位,從而誕生的同輩心理輔導,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5 當代大學生失戀的調適對策

  青春期的大學生雖然生理已經成熟,但他們的心理成熟水平遠遠落後於生理,有許多問題,他們不明白,有時他們頑固任性,或盲目跟風。當他們遇到的愛情挫折時,會有很多的麻煩和痛苦。如果不能解決這些麻煩和痛苦,長期積累,這將影響他們的身體和精神健康,並最終影響學業。積極和熱情的關注大學生失戀的心理現象,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5.1 大學生失戀的自我調節

  失戀學生要努力克服愛情至上的觀念,冷靜和理智,可以通過參加有意義的活動,如文體活動、學習班、繼續深造等,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上去, 通過“自我”調節,使心理上得到某些滿足,以促進心理平衡。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失戀雖然說是一次失敗的戀愛,但同樣有積極意義,對於大學生經歷了失戀,能減少以後的婚姻失敗,能豐富人的閱歷和抗挫能力,能夠澄清自我的愛情觀,能讓人學會珍惜擁有、尊重別人和理解寬容等等,從積極的角度認識失戀問題能有效降低失戀的痛苦感,並將失戀的負面影響有效減低。

  要減輕失戀者的痛苦,讓其心智恢復正常,減少大學生失戀後的消極行為,除了失戀者自己要努力外,朋友,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當給其支援,幫助失戀者減輕痛苦,社會支援的作用不容忽視。

  5.2家庭的教育和支援

  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的教育相互連線。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喚醒愛失戀的積極意識。父母及家庭成員對子女應給與一些積極的教育及引導,並給與足夠的關注,促進其快熟成長,使其心智更加成熟,在孩子失戀時多一些理性的體貼及關懷,這有利於孩子積極地去面對失戀並儘快從失戀的陰影中走出來,開始新的生活,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5.3.學校的教育和疏導

  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是高校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學生的心理和身體健康問題更應該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為引導大學生提高修養,早日成才教育工作者應該關心學生,尤其是大學生分手後的教育和引導 [9]。

  5.3.1 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大力營造關心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良好氛圍。通過必修課、選修課程或講座、報告或校內媒體,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有意識有側重地加入正確的愛情觀教育,多角度開展正面積極地教育引導,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性別教育等,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很有幫助,從而為為大學生戀愛問題上的健康選擇把雨傘。

  5.3.2 建設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陶冶大學生良好的情操

  校園文化對於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的發展至關重要且又潛移默化,美好優雅的校園學習生活環境,內涵深刻而豐富的新思想以及新文化、各種各樣的學生社團以及豐富多采的校園文化活動會極大的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在充實而又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大學生的眼界得以開闊,情操得以陶冶,境界得以提高,品位得以提升,談戀愛漸漸地就不再是他們唯一的精神寄託,高校教育者也不必再為大學生談戀愛和失戀的問題而日漸沉重。

  5.4 同輩群體潛移默化的作用

  朋友,室友,同學,是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同輩群體隨著青少年的成長,父母的影響逐漸讓位於同伴的影響,青少年更傾向於對同伴群體的認同。同伴群體為青少年提供了互相模仿的物件,影響著青少年的自我調節能力和道德能力,是青少年行為的參照群體。同輩心理輔導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不同形式帶來更有效的效果,是一種積極的人際互動過程。個人在生活實踐中實現社會化的具體途徑有三:一是觀察學習,二是角色扮演,三是知識積累。而同輩群體在角色扮演上,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我們在自己的圈子裡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進入社會之前,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對於失戀大學生而言同輩群體更是意義非凡。在大學生失戀時同輩群體給予的陪伴以及開導對失戀者積極地認識失戀,減少失戀的痛苦有著很大的幫助。

  6 結論

  在當代大學生中,戀愛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大學生生理、心理髮育成熟的必然結果,而失戀是戀愛中不願發生但有時又不可避免的一種正常現象。失戀總會給大學生帶來一些消極影響,而戀愛或失戀在我國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發生率都是很高的,對失戀的應對方式反映了一個人心理成熟水平和戀愛觀。一個人能夠理智地從失戀中解脫出來,往往會使自己變得成熟起來。指導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和如何應對失戀應是社會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失戀者本人應該積極冷靜對待失戀問題,家庭、學校以及同輩群體在對待大學生失戀反應上首先應給予理解和尊重,並給予足夠的關注,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促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朝暉.對失戀大學生異常心理的疏導與調適[D].南京工程學院人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郭文傑.中國大學生失戀報告[M].作家出版社,2008.5

  [3]張海音.大學生失戀心理的透析及疏導策略[M].溫州大學,2010.8

  [4]關前.鬱悶的一代[J].黃金時代,2006***4***:13

  [5]吳少怡,張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6]鄧毅富,王勇幸.“自殺—大學生的流行症候” [J].黃金時代,2006***3***:21

  [7]賀志軍.大學生失戀行為分析及心理調節[D].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報,2007

  [8]人的社會化是一個人學習社會文化、增加自己的社會性、由生物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王思斌.社會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47

  [9]王宇昕.家庭對個人社會化的影響[D].瓊州學院,人文社科學院,2011

  [10]同輩群體也稱同齡群體,它是由年齡相近的人自發結成的群體,一般指幼兒-少年群體,由於這種群體的主要活動是做遊戲,所以又稱遊戲群體。王思斌.社會學教程第二版[D].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55

  [11]江燕 .大學生失戀現狀調查研究[D].福州大學人文社科院應用心理學系師,2011.3.15

  [12]鄭潔,稅偉.論大學生社會化的發展階段及主要內容[N].重慶郵電學院報,社會科學會科學版,2004***1***

  [13]柳建營,趙國山.青年心理健康教程[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7.1

  致謝

  彈指一揮間,大學四年已經接近了尾聲。當自己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這篇畢業論文的時候,自己也從當年一個從山裡走出的懵懂孩子變成了一個成熟青年。回想在大學求學的四年,心中充滿無限感激和留戀之情。感謝母校為我們提供了良好學習環境,使我們能夠在此專心學習,陶冶情操。我要感謝我的論文指導王老師,正是由於她在百忙之中多次審閱全文,對細節進行修改,併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許多中肯而且寶貴的意見,本文才得以成形。

  另外,我必須感謝我的父母。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養育之恩,無以回報。作為他們的孩子,我秉承了他們樸實、堅韌的性格,也因此我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戰勝前進路上的艱難險阻;也因為他們的日夜辛勞,我才有機會如願完成自己的大學學業,進而取得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最後,我必須感謝我的朋友,正是因為他們在電腦技術上的無私指引,我才能得以順利完成該論文。

  由於我的學術水平有限,所寫論文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和學友批評和指正!

  範文二:大學生愛情---------《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論文

  摘要:大學生中大部分都會經歷談戀愛的過程,由於大學生本身的種種限制,種種原因,大學生愛情的成功率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了,所以在大學裡,失戀也就成了和戀愛一樣頻繁的事情了,但是,愛情固然好,畢竟愛情也是一件要隨緣的事情,而且人生中可以體現人生價值的東西還有很多,愛情並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每個人的精力有限,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很好的將戀愛和學業協調好,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理性對待大學愛情,平衡好愛情和其他事物的關係。

  關鍵詞:大學生 戀愛 原因 愛情 責任感 失戀 學業 理性

  正文:進入大學才發現,在高中很少見,有也要偷偷摸摸的“戀愛”,什麼時候已經變得隨處可見了。從身邊同學的情況來看,大學裡沒有談戀愛的同學,就像高中裡偷談戀愛的同學一樣,少之又少。

  一、談戀愛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我們大學生會有那麼多去談戀愛呢?

  現代漢語詞典裡說,戀愛是男女互相愛慕。為什麼高中的時候我們男女就不“互相愛慕”,一進大學了,大家紛紛都“互相愛慕”了?我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可能有點消極了***:首先,進入大學之後,不論是家裡還是學校,都不再那麼嚴的管著我們了,對我們來說,大環境寬鬆了,也就更容易放得開去幹想幹的、以前沒幹過的事了。其次,高中時老師就經常會說:“現在先不要談戀愛,專心準備高考,等上了大學了,怎麼談都沒關係。”這些話無疑也給了高中時的我們一定的心理暗示,暗示我們,大學裡可以大膽談戀愛。還有,進了大學之後會發現,一對對的情侶們親密的出現大學校園裡,已經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了。而“從眾心理”“攀比心理”是大部分人都會或多或少的有些的心理,同學們一個個都有了男***女***朋友了,我沒有的話太丟人了,於是我也要找一個。最後,不得不考慮到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本身就是非常的空閒的,談戀愛的這些人中,也不乏那些是因為寂寞無聊空虛而要找個物件的。

  二、戀愛與愛情

  戀愛與愛情,並不完全一樣。雖然大學裡談戀愛的隨處可見,但是那些並不一定是真正的愛情,真正的愛情不僅很少見,而且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曾經看到過一對問答“現在的社會上還有愛情嗎?有啊,電視劇裡有的是。”個人認為,這話雖然有些極端,但還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的。現在所謂的愛情裡摻雜了太多的外在因素,離真正的愛情是越來越遠了。

  真正的愛情應該是兩個靈魂之間的交流,是兩個人相互支援相互促進,一起成長一起長大的過程。在愛情裡,我們會想從內心改變自己,讓自己更有魅力,我們會希望自己能讓對方感覺到輕鬆愉悅。總而言之,愛情應該是一股能使人向善、向上、向美的力量。

  顯然,這和大學生的戀愛大不一樣。

  三、失戀與責任感

  在戀愛的季節,愛情是多變的。現在校園裡的人,大多都還不成熟,面對著太多的誘惑與不確定因素,帶著當事人本身對自己感覺的模糊性,失戀在大學裡就成了家常便飯。

  從感情的生成方式,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大學裡愛情總是悲劇收場的了。隨著大學生心理和生理上的逐漸成熟,對愛情的渴望也漸漸強烈起來,這就使得有些大學生“飢不擇食”,不管對方是否和自己志趣相同,情投意合,而只憑雙方初次見面或經過幾次接觸之後,就確立了戀愛關係。這種由於一時衝動而獲得的愛情常常是“無疾而終”的,因為開始時沒有深入地瞭解對方,而將來隨著對對方瞭解的深入,雙方的缺點會越來越多地暴露在對方面前,從而雙方的矛盾也不斷加深,最終導致感情的破裂,只能悲劇收場。

  要說雙方前期一點感覺都沒有,顯然也不合適,人有種“越容易得到的東西越不重視”的“本能”,得到了所謂的愛情之後,便不會加以珍惜。一開始對雙方可能會“迷戀”,時間久了,就覺得沒趣了,這時支援感情繼續下去的,應該就是“責任感”了吧,不想自己原先的承諾破壞了,便選擇繼續,等到其中一方實在厭倦了的時候,傷害也就來了,“責任感”的淡化最終導致了“失戀”。

  四、處理失戀問題

  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較弱,當又一段感情破裂,有些大學生會自暴自棄,更有甚者,會做出傷害自己的極端行為,這時就需要妥善處理失戀問題,以防不必要的事故發生。

  失戀者要認識到,人生中可以體現人生價值的東西還有很多,愛情並不是生活的全部,要處理好愛情和其他東西的關係,不要把愛情看的太重,沒有了情侶還有是很多關心你的親人和朋友的。

  失戀者身邊的老師、朋友們,有時候也是處理問題的關鍵。所以,首先,我們要關注身邊的同學、朋友,如果有發現同學出現精神異常的情況的,千萬不能忽視,要安慰關心,讓失戀者感覺到愛情之外的溫暖,早日走出失戀陰影。而且,平時越是內向、靦腆、文靜的同學,其真實的心理想法隱藏的越深,越需要我們去多關心。

  當然,幫助的手段也是非常關鍵的,如果“哪壺不開提哪壺”的話,則很有可能起到負面的效果。應當採取先輔助失戀者發洩完再對其進行安慰勸說的方式,否則不滿長期在內心積壓的話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女生的話可以用陪她大哭一場等方式助其發洩,男生也可以陪他跑跑步等,發洩完之後就可以比較冷靜,比較理性的思考問題了,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

  總之,失戀後必須妥善處理,我們也要多多關注和幫助身邊的人妥善處理失戀問題。

  五、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必須兼顧學業與愛情,正確看待這個問題並不難,但是真正在客觀上、行為上處理好的大學生並不多見。更多的是一旦墜入情網就無法自拔,有些大學生則整天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語中,無意於學習,進而荒廢了學業。

  愛情不是自私的佔有對方的感情,而是自覺自願的為摯愛的人付出感情、擔當責任。大學時期的我們是單純又脆弱的,我們的戀愛不能是隻注重過程而不顧後果的,傷害了一個人,可能影響的就會是這個人的一生,一生對待感情的態度,面對世事的心態。那些把戀愛當成是感情體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而大學裡,我們都還很幼稚,可能愛情觀不是很正確的人也不在小數,選擇伴侶的時候就需要小心謹慎,千萬不要被一些花言巧語所迷惑,最終傷害了自己。

  大學生戀愛應該採取正確的方式,更要正確地處理好學業與愛情的關係,分清主導地位和次要地位。只有形成了正確的戀愛觀,才能實現學業和愛情雙豐收。

  總結:大學並不是最適合找一生伴侶的階段,大學階段還是應以學業為重的,但是要找物件的話必須慎重,真誠。一旦遇到真的悲劇的愛情,就應該學會放棄,畢竟“強扭的瓜不甜”要拿得起放得下,更不要做出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來,要理性對待愛情。

  參考文獻:1.李宇老師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課堂內容

  2.百度文庫

  3.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