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卑心理探索論文

  自卑心理是大學生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心理現象,它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自卑是一種自己輕視自己,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的慚愧、羞怯、畏縮甚至心灰意冷的複雜情緒。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從自我認知角度來看大學生自卑心理》

  【摘 要】自卑心理是大學生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心理現象,它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從自我認知的角度出發,探究自卑心理的形成及其表現,並具體闡述了自我認知與自卑心理的雙向預測作用,為如何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自我認知 自我概念 自卑

  1前言

  自卑心理是由於個體對自我評價不當而產生的一類消極的心理體驗,它廣泛存在於大學生群體中。自卑心理是基於社會比較而產生的一種暫時的不如人的心理體驗,它可能成為個體進步的動力,也可能成為前進的障礙,這取決於個體的自我調適能力。調查顯示42.83%的大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一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評價建立在自我觀察基礎之上。以往研究表示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是由不當的自我評價所產生的消極心理體驗。樊富珉、黃希庭等採用自我概念作為基本維度研究其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發現,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存在著雙向預測和影響作用。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關於自我及其與周圍環境關係的多方面多層次的認知和評價,是國內外心理健康研究者們普遍將自我概念作為評定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2自卑心理的表現及其產生的原因

  2.1自卑心理的表現

  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常常對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出過過低的評價,誇大自己的短處,忽視自身優點,悲觀、意志消沉、對生活的熱情不高。他們不是通過積極地改變現實的自我去實現理想的自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棄理想的自我,趨同現實的自我,其結果是更為自卑。自卑心理表現具有如下特點:敏感性、封閉性、虛榮性、掩蔽性、嫉妒性。

  2.2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

  自卑心理的產生不是單一的,它是在內在和外在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發展起來的。

  2.2.1生理、氣質和性格

  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大學生對自身生理素質特別在乎,如性別、相貌、身材、體重、膚色等,這些都可能成為自卑心理的源泉,尤以有生理缺陷的更甚。研究表明,性格內向、具有抑鬱氣質的大學生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這類性格的人,對事物的感受性強,表現為沉默寡言,多愁善感,不善交往,常常自慚形穢,容易因一時的失敗而灰心喪氣,甚至自暴自棄。

  2.2.2自我認識消極與自我評價過低容易誘發自卑心理

  自卑者具有作不正確比較的心理傾向,習慣拿別人的長處與自己的短處比,從而形成“我很難成功”的消極自我暗示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模式抑制了自身能力的正常發揮,最後陷入自卑的泥塘不能自拔。

  大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期,缺乏社會經驗。他們在自我評價時,往往過高估計自己,狂妄自大。當遇到困難、挫折時,哪怕是小挫折、小困難,他們的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情緒從高峰跌入低谷,於是便懷疑、否定自我,產生自卑心理。

  3自我認知與自卑心理兩者具有雙向預測與影響的關係

  目前研究者主要採用自我概念探究自我認知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在張智昱、張華東等的研究中發現自我概念和自卑心理兩者存在雙向預測相關關係。

  自我概念測量採用自編“大學生自我概念問卷”。問卷的編制以Shavelson等的自我概念多維層次理論模型為指導,參考了鄭湧、黃希庭***1998***對大學生自我概念的結構維度分析,以及Marsh***1988***編制經我國陳國鵬等人修訂的自我描述問卷***SDQ***。研究發現,大學生自我概念問卷中的情緒自我對心理健康各個因子都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卷中的自卑因子對能力自我、成就自我、情緒自我、學業自我、生理自我、人際自我和一般自我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4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幾點建議

  4.1端正對待自卑的態度

  終生從事人類自卑感研究的日本著名心理學家關計夫指出,只有“智力低下的人不感到自卑,他們在客觀上能力差,在主觀上並不為之苦惱。因此,全然沒有自卑感,也就不會成為一個卓越的人”。可見,在大學生身上出現的自卑感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問題在於有了自卑感怎麼辦?自卑者往往謙虛謹慎,穩妥細心,安分隨和,所以比起狂妄自大的人要討人喜歡。認識到這些優點,逐步增強自信心,為消除自卑奠定心理基礎。大學生要克服自卑心理,就應該端正對待自卑的態度,認真分析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通過合理積極的自我調節來消除自卑心理。

  4.2客觀評價自我

  正確面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更客觀地瞭解自己,建立符合自身特點的角色定位健全自我評價機制。一個人如果沒有成熟的自我定位,就會喪失自信,出現消極情感,甚至出現消極行為方式;如果定位過高,又易產生自傲,聽不進去意見。在與周圍人的接觸中,應注意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虛心聽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對自己做出客觀的認識。

  4.3確立明確的目標

  正確的目標能夠誘發人的動機,強化人的行為,並促使其指向預定的方向。設定合適目標,是指不要給自己提出力所不能及的過高的要求,使自己總是陷入自責、自怨、自恨的境地,而是要根據自身特點,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付出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從而能夠在坦然面對自己的客觀存在中,不失積極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張智勇,羅珊紅. 大學生SCL-90量表測查結果的比較研究[J].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1998***2***.

  [2]張智昱,張華東. 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研究[J]. 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報, 2009***3***.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