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卑心理論文

  自卑是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自卑是指個體由於某種生理、心理或其他社會誘因引起的輕視自我的態度體驗,通常表現為對自我能力或品質評價過低,輕視自己或否認自己,擔心失去他人的尊重。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大學生自卑心理》

  【摘要】自卑是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本文論述了大學生自卑的表現形式、影響因素,並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 自卑心理

  自卑是指個體由於某種生理、心理或其他社會誘因引起的輕視自我的態度體驗,通常表現為對自我能力或品質評價過低,輕視自己或否認自己,擔心失去他人的尊重。艾裡克森認為,大學生階段正處於自我同一性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個人完成自我統合的時期,大學生需要應對個體社會化發展中的多項危機任務,自然也會滋生出較多的不良認知情緒,自卑就是其中一類消極的心理體驗,其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

  1 大學生自卑心理及表現形式

  個體生活的環境與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自卑心理存在差異,其主要表現形式具有以下特點:

  1.1 自我評價過低

  過低評價自我,認為自己某些方面或各個方面不如他人,會導致個體產生強烈的、與喪失信心相聯絡的沉重的負性情緒體驗,從而自我否認,不敢積極進取,缺乏成就動機,在行動中習慣於採取退縮及逃避行為。過低評價自己的智力,一旦成績不好,便認為自己不是讀書的料;過低評價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表達能力差,相比較口頭表達能力好的同學便自慚形穢,不敢當眾發言;過低評價自己的意志力,不相信自己能克服膽怯、多疑等弱點而形成自卑性格。

  1.2 行為迴避

  因為缺乏信心,對批評過於敏感,因此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往往採取迴避方式與他人交往。他們在生活中說話猶豫,辦事思前顧後,缺乏膽量和魄力;在學習工作上缺乏強烈的成就動機;在公眾場合行為拘謹,遊離於班集體之外,表現出孤獨和不合群。

  1.3 多疑敏感

  自卑大學生自信心不足,所以自尊感非常強。他們對別人的言論態度非常敏感,自認為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被他人注意,常把他人關乎自己特點的言行理解為是對自己的輕視和批評。

  1.4 防禦行為較多

  自卑大學生雖然自我接納度低,但內心並不接受自己的不行,所以,在潛意識中,他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到別人身上去,認為他人瞧不起自己或對自己不滿,由此可能產生怨恨的情緒。為了維護自尊,緩和或消除不良情緒帶來的痛苦,他們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過強的自尊和較強的戒備心理,對別人不寬容、不友善,甚至有較強的敵對態度。也有部分大學生為了掩飾自己的缺點或不足,往往會不切實際地吹噓或炫耀自己的優勢,給人一種明顯的“矯飾”感覺。

  2 大學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2.1內因

  2.1.1生理素質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的一個重要部分,大學生對生理自我的接納度影響其自我評價與自尊水平。性別、外貌、體型、膚身、身體缺陷等都可能導致自卑感的產生。受生理缺陷影響的大學生缺乏安全感,往往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常擔心自己的缺陷被人笑話,因而離群索居,不敢主動交往或融入群體。

  2.1.2 人格特質

  自卑感的產生與人格型別有關。比如抑鬱質為主、性別內向的個體,往往沉默寡言、多愁善感、不善交往、敏感多疑、害怕失敗,容易緊張和苦惱,容易因一時的失敗而灰心喪氣。

  2.1.3自我意識偏差

  自我包括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兩部分。研究發現,大學生的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不能較好地協調一致,或者理想自我過於脫離實際,或者在實現理想自我中缺乏足夠的耐心和方法,所以在行動過程中容易急躁,失去信心,產生自卑。在自我認知過程中,自卑者往往習慣於片面、極端、誇張化的認知模式,比如拿他人的長處與自己的短處比;比如因學業表現平平或無出色表現而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從而導致對自我的否認。部分大學生往往過高估計自己,自尊心過強,如遇挫折調適不當,也可能會心理惆悵,懷疑自己,喪失自信,逐漸產生自卑心理。

  2.2外因

  2.2.1社會環境因素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優勢不復存在。相反,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競爭壓力,大學生顯得力不從心,取而代之的是彷徨、失落、自卑。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可能打擊,心理脆弱者難免會滋生自卑情緒。同時,高校人才培養重理論輕實踐,大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社會適應素質普遍不高,直接後果就是導致缺乏市場競爭力,不能適應單位用人所需。部分大學生因就業壓力而苦惱、困惑、自卑。

  2.2.2家庭環境與生活境遇因素

  家庭結構缺陷、家庭功能不完善、家境貧困、童年生活的不幸、父母長輩的不當言論,特別是對孩子的訓斥和嘲笑、被人忽視的生活環境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自卑心理的形成。比如,家庭貧寒的學生,從家庭裡首先得到一種較低的身份認同,肩上揹負著自卑的包袱。來到大學校園,與家境條件良好的學生比較,強大的反差會導致其自卑心理。他們會擔心會被人瞧不起,言行舉止不自信,避免與老師同學的交往。

  2.2.3挫折事件因素

  家庭不和睦、父母離異、親人病故、失去朋友、身體病殘、戀愛失敗以及在人際受挫等原因,都會造成學生情緒低落,更有甚者會產生自卑,損害身心健康。

  比如戀愛受挫,自卑者往往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和運氣不好,因而灰心喪氣,並甚至喪失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3 大學生自卑心理的應對策略

  自卑心理使大學生失去心理平衡,還會構成性格上的重大缺陷,影響人生的發展。因此,學校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幫助他們糾正自卑心理傾向,努力提高其心理調適能力和心理素質。

  3.1正確認知自我

  造成自卑心理的關鍵原因是自我認知出現偏差,即過低評價自己、過高看待他人、缺乏自信。所以,想消除自卑,首先應全面、客觀地認識與評價自己。要多聽取他人的觀點,以人為鏡更全面地看待自己;要正確面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客觀評價自己;要縮小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結合實際確定合理目標,減少挫折與失敗;要辯證地看待問題,不能因為一件事件的失敗而否定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3.2積極自我暗示

  自卑實際上是消極的自我暗示,這種暗示會導致精神負擔,在未行為前就緊張焦慮,壓抑退縮,自然妨礙行為成功。所以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學會自我激勵,增強自信。

  3.3建立合理認知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要接納挫折失敗,客觀看待結果,理性應對。受挫時要轉移注意力,調整認知,擺脫消極情緒的干擾。

  3.4積極與人交往

  要拓寬生活圈,多接觸人和事,積極與人交往,建立友誼,積累生活經驗。在交往中,你可能會受到他人的啟發,對自我重新進行審視,從而建立更加客觀準確的自我觀念;你可能學會從更多視角看待問題,更理性地應對事件;你可能學習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質,從而完善自我。

  3.5營造良好環境

  環境對個人心理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營造良好的校園及家庭環境有助於消除自卑心理,建立積極心理品質。比如,學校通過第二課堂活動,積極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提高耐挫力,有助於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在家庭中,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生活和學業,更要關心孩子的心理。父母要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積極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況,幫助他們應對成長的發展危機。對於出現的自卑傾向,要耐心開導,幫助其儘快從自卑中走出來。

  參考文獻:

  [1]李佳川、孫潔、唐金根.我國大學生自卑心理的研究現狀分析與思考[A].心夢學刊.2011.:130-132

  [2]張繼如.大學生自卑心理及其對策[J].內蒙古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5***:210-212

  [3]劉曉華.大學生自卑心理及調適[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5***:72-73

  [4]朱浩亮.大學生自卑心理初探[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5.15***2***:13-1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