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積極心理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得到各方面的關注。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成為高校的重要任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積極心理學運動問題分析

  摘要:積極心理學已經成為當代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它是對傳統病變心理學的一種補充。積極心理學在研究人或社會問題的同時,還包括對人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的探討,但積極心理學在發展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是值得深思的。本文對積極心理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並分析了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問題;原因

  社會的不斷髮展,讓人們擁有豐富的物質資源的同時,某些人的精神追求和對事物的認知卻不能與時俱進,消極心理活動層出不窮。傳統心理學的許多觀點忽略了人內在的潛力和主動性,把人當做沒有生命力的動物或機器。而積極心理學所追求的關注人類美德及其積極力量和品質,打破了傳統心理學的固定思維,使其成為心理學的一種新思潮。

  1.積極心理學存在的問題

  積極心理學的出現,是因為傳統心理學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不能更好地展現人們的活力和幸福感。當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新概念,為社會所熟知的時候,期間經歷了發展和演變,加上部分著名學者的觀點和外在社會因素相碰撞,使公眾對積極心理學的認知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大家努力提倡美好品質的積極力量,認為積極的事物就一定是帶來好的影響。積極心理學在闡述其理論時忽視了消極心理對人的正面影響,極力反對消極情緒的出現。[1]就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物件而言,大部分都是成年人,而成年人作為一個沾滿社會氣息的群體,他們早已適應這個包羅永珍的社會,他們的行為表現和心理活動是有別於其他社會群體的。研究物件的限定性,往往使結論停留在一個普遍性的問題上,不能更好地反映人們的心理問題,並做出客觀公正的分析。而兒童作為未來的希望,卻很少被作為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物件。他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很多都是留守兒童,缺少關愛,各種扭曲心理大大增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機率。[2]隨著老年化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老人獨守空巢,子女們忙於自己的事業,忽略了對父母的關心,導致老人鬱悶孤寂、食慾減低、睡眠失調。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老年人問題也應該給予高度重視。要使積極心理學得到更好的發展,光靠對積極的熱情是難以走下去的,必須要有嚴謹的科學規範和縝密的實驗設計。在研究領域上,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物件要覆蓋各個年齡段以及各個種族的人,這樣的研究結果才能體現積極心理學的價值追求。積極心理學要進一步加強對不同文化背景群體的研究,從而得知哪種積極心理是世界通用的,哪些是民族特有的。

  2.積極心理學問題存在的原因

  積極心理學沒能夠將早期心理學中的預防運動、增進幸福等研究成果運用到自己的理論之中是一個很大的失誤。預防運動強調怎樣去改變各種消極因素,避免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傷害,並討論如何防止類似問題的再次出現。而積極心理學的宗旨是提倡人類美德、美好品質的積極力量,忽略了消極心理的作用。積極心理學極力反對某些消極情感,如抑鬱、恐懼、嫉妒、怨恨等。事實上這些消極情感並不一定會帶來消極作用。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消極情感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自我保護作用。就現在社會的發展趨勢來看,生活中存在著各種不安全因素,攜帶消極情感低調行事能更好地保護自我。如果你總是高調做事高調做人,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傷害。心理學在其發展歷程中,出現了很多對於身體或心理消極時的表現描述,但卻沒有專門用來表現身體和心理積極感受時的概念。所以對於積極心理的表現也是靠經驗總結的,不能及時地發現一些新出現的積極心理活動表現,從而影響了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現有的各種積極或消極的心理狀態表現,所有人都有通過各種心理力量和能力來獲得改善,並將最佳的心理健康和積極心理的展現在的社會文化環境中。

  3.結語

  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新的心理學思潮,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積極心理學強調心理學不僅是以研究人或社會所存在的各種問題為物件,同時還要研究人的各種品質的積極力量。面對積極心理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首先我們要培養自己積極的人生態度,積極待人,創造積極的精神,提供積極的機會,肯定積極的價值。其次不斷擴充研究物件,不分種族和性別,這樣才能讓積極心理有更寬廣的發展領域。此外要合理利用消極心理的積極力量,使之更好地發展。遵循現代社會理性精神,不斷規範研究的科學性,那麼積極心理學就一定會實現造就美好社會、健康個體的夙願。

  參考文獻:

  [1]苗元江,餘嘉元.積極心理: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2]任俊,葉浩生.當代積極心理學運動存在的幾個問題[J].心理科學進展,2006,***5***.

  範文二:家庭教育中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培養

  摘要:積極心理品質是青少年發展的重要內容,家庭教育是培養積極品質的重要途徑。傳統家庭教育中對積極品質的研究由來已久,到現代則更為廣泛。家庭培養青少年積極品質存在三個困境,通過實行積極教養、積極家庭文化和建構積極家庭系統可有效克服。要真正有效促進青少年積極品質發展需要考慮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特殊性。

  關鍵詞:家庭教育;積極心理學;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關於幸福的學科,打破了關注問題心理的傳統研究視角,提倡心理學要研究個體和社會的積極力量。其中,個體層面的研究者致力於研究人的積極心理特徵及其積極成因,特別是研究積極的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在個體良好心理特徵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即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積極心理品質”這一術語最先由孟萬金等人明確提出,它是指與消極心理相反的、與積極行為有關的心理過程,包括幸福感、滿意感、最佳狀態、專注與投入、樂觀與希望、感恩與寬容等認知和情感,是人類的高階潛能,需要不斷練習才能學會並鞏固。[1]相關研究表明,積極心理品質可以通過合理的歸因、良性的人際關係、正確的應對方式及主觀幸福感等各方面影響心理健康。[2]不僅如此,積極心理品質還影響或決定著個體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的積極取向,繼而為個體擁有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而青少年作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群體,正處於身心快速成長的階段,他們面臨學習任務重、升學壓力大、競爭激烈所帶來的各種社會生活挑戰。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引導,培養其積極心理品質,是構建和諧校園、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中之重。家庭作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也是青少年自出生以來接觸最多、受影響最深的教育環境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家庭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家庭經濟條件、家庭心理氛圍等因素都對孩子的心理髮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3]在家庭環境中,父母不管自己的言行是有意還是無意,客觀上都會使孩子受到教育,孩子是否具有智慧、勇氣、寬容與感恩等積極的心理品質均與家庭教育是否科學合理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進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我們發現積極主動的家庭教育往往能在青少年心理品質形成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一個很值得開發的重要研究領域。因此,本文試闡述家庭教育中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發展與困境,並對家庭教育中培養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提出了一些措施和思考。

  一、家庭教育中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發展與困境

  家庭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長者對子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及影響。[4]從古到今,家庭教育作為人類社會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一直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進步,對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影響甚遠。

  ***一***家庭教育中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發展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雖然零散未成系統,但是其核心教育理念和方法對於培養青少年的積極心理品質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首先,傳統家庭教育觀念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學會待人。待人教育以儒家孝悌為基礎,從如何對待父母推及到如何對待他人,重視教育後代謹慎做人,謙讓待人,與人為善,和睦相處。[5]由此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具備真誠、善良、愛等優良心理品質的中國人。其次,傳統家庭教育重視志向教育和勤奮好學教育,注重引導子女勤學、立志,培養了子女強烈的求知力、意志力以及執著、堅持等積極心理品質。另外,傳統家庭教育在豐富的經驗積累過程中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教育原則與方法,如強調言傳身教、啟蒙教育、注重環境塑造等,這些方法很好地促進了青少年的積極心理品質發展。隨著社會轉型及現代化程序的深入,我國的家庭教育越來越向體系化、科學化、開放化發展。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有力地推動了家庭教育中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深化。如王雁和趙靜的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與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相關,親子關係中的消極拒絕型、溺愛型與不一致型的父母教養方式是小學生多項積極心理品質的有效預測因素。[6]張小菊和趙敬對大學新生的父母教養方式與積極心理品質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父母的情感溫暖與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各個維度以及總體水平均呈正相關,父母的積極教養方式如偏愛與人際、超越維度呈正相關,父母的消極教養方式與積極心理品質的某些維度呈負相關。[7]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的實證研究也提出母親的教養是孩子樂觀解釋風格的重要影響源。[8]另一方面,家長的文化素養越來越高,學習的途徑也越來越開放。社會通過培訓講座、家長學校、媒體雜誌等將國外教育理論引進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們對於青少年積極健康發展的意識越來越強烈,開始密切關注民主型家庭教養方式、愛的教育、賞識教育等方面,不少青少年的思維、觀察力、創造力、信念與希望等積極心理品質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二***家庭教育中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困境

  家庭教育中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情況趨向樂觀,但是由於我國家庭教育理論起步較晚,大部分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仍處於封閉陳舊狀態,對於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意識薄弱,使得培養中面臨著一些困境:第一,重智育輕心育。家長過分關注和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孩子心理素質、積極品質的培養。這不僅給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負擔,而且也容易使孩子在面對困難、挫折和挑戰時放棄、退縮,易形成孩子的消極心理。同時,這也會使孩子禁受不住外界環境的誘惑而表現出一些違反道德和社會的行為,如有些孩子意志力不堅定走上了犯罪道路。第二,偏專制型教養輕民主型教養。民主型教養是理想的教養方式,它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和自我效能等良好品質。而專制型教養的家長強制要求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粗暴地批評指責孩子的“越權行為”,扼制了孩子的創造力、樂觀等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導致孩子做事消極沒主見或產生強烈逆反心理。第三,重言傳輕身教。家長們習慣於從觀念上教育孩子的成才成人,擅長於不斷地“嘮叨”教育,而忽視“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示範作用,從而導致兩者之間的交流受阻,孩子接受的教育觀念和內容充滿矛盾和衝突,令孩子無所適從。這些困境使得家庭教育中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遇到了不小的問題,令兒童心理品質的培養容易走向誤區,最終影響他們的成長和將來的生活工作。

  二、家庭教育中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主要措施

  長久以來,家庭教育與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息息相關。積極的家庭教育往往能成為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力量,而積極心理學中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組織文化則能為家庭教育在此領域的踐行提供理論指導和框架。因此將家庭教育和積極心理理論有機結合,將能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在積極品質培養和兒童健康成長中的作用。

  ***一***積極教養方式:積極體驗與示範

  眾多研究表明,家庭教養方式對青少年的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影響頗為深遠。有研究指出,父母對子女個性成長影響最大的是積極教養方式,通過積極教養,父母能夠更多地給予子女情感上的溫暖,認知上的理解,行為上的支援和成長目標上的正確引導。[9]而積極教養方式是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指導下,要求家長引導孩子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問題,具體可從兩個方面著手:

  1.積極樂觀的情緒體驗

  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是一個行為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的過程。[10]因此,家長可以通過增加孩子的積極情緒體驗來培養其積極心理品質。具體包括積極評價與積極關注、讓孩子學會積極歸因兩個方面。第一,積極評價與積極關注,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愛。一方面,家長應該更多地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同時用愛、關心、獎勵等方式積極評價與鼓勵孩子,讓孩子在受教育過程中體驗到安全、快樂等積極情緒。孩子經常體驗積極情緒,整個心態就會積極向上,在接受“愛”的過程中也就逐漸學會“愛”他人。[11]另一方面,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表現出一些缺點和不足,當孩子遇到生活和學業上的困境時,家長不應誇大他們的不足,更不能過度概括,而應多關注其表現中的優勢。這樣孩子即使遇到問題,不僅不會受到消極打擊,還會更願意迎難而上,體驗困境中的快樂,鍛鍊成長所需的樂觀和毅力。第二,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和壓力,學會積極歸因。青少年的心理品質發展尚不穩定,在面臨挫折和壓力的情況下,積極樂觀的歸因方式往往能增強其對未來生活的信念與希望,塑造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父母應注意引導孩子合理歸因,形成積極樂觀的歸因方式。當孩子遇到困難而失敗時,父母應引導孩子把失敗和挫折歸因於可控不穩定的因素,指導孩子正確面對困難,這樣孩子才會直面困難,形成解決問題的勇氣。當孩子收穫成功的喜悅時,父母應引導孩子把成功歸因於自身的能力,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孩子的潛能。

  2.潛移默化的榜樣示範

  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人類的大部分行為習慣是由觀察和模仿習得的。青少年更是如此,與其朝夕相處的父母對其產生的榜樣示範作用最為強烈。父母的性格特點、待人接物的態度以及日常行為習慣,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首先,父母自己應該形成樂觀的解釋風格,拒絕消極指責、懲罰孩子。其次,在待人接物及日常行為上,父母更應以身作則,向孩子呈現積極向上的一面,並應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引導孩子自發自覺地形成良好的處事態度和行為。最後,家長應該提高自己的知識文化素養,多學習積極教養方式的相關知識與方法,做好孩子的榜樣。

  ***二***積極家庭文化:積極參與與傳承

  家庭文化指的是一個家庭世代承續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較為穩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風、傳統習慣、家庭道德規範以及為人處世之道等。[12]家長們如能有效運用積極的家庭文化氛圍感染孩子,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那就為家庭積極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背景。

  1.積極參與家庭活動

  家庭活動是一種動態的教育機制,通過親子雙方的積極參與,它不僅能成為增進家庭和諧氛圍的契機,也是發現和發掘孩子積極心理潛能的一項重要途徑。一方面,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籌劃一些固定的家庭活動,如家庭內的義務勞動和分工活動,家庭外的定期社群公益活動,以及與家庭外的其他成員、組織、各種社會團體等的社會交往活動。另一方面,父母也可以適時地安排感恩實踐、親子角色互換等不固定的家庭活動。[13]這些家庭活動可充分營造家庭的積極文化氛圍,可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與經歷,培養其意志力等諸多良好品質。

  2.敘述傳統家庭故事

  家庭故事是一條家庭價值觀傳遞和家庭角色教導的重要途徑。家長充分運用好家庭故事,將有利於孩子對美德、勇氣以及家庭責任感的傳承。家庭故事包括家庭的榮耀、獨特的生活經歷以及孩子的成長小故事等。這些故事組成了家庭的精神架構,父母可以選擇輕鬆愉悅的時候和孩子們分享。重溫家庭榮耀和開心事,能增進孩子對家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並形成現在的積極情緒體驗。另外,家庭成員獨特的生活經歷不一定都是積極的,父母應該對該類故事進行小加工,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和述說過去的經歷,提煉出家庭故事中的良好品質和積極向上精神。

  ***三***積極家庭系統:和諧夫妻與親子互動

  積極心理學主要強調從增進幸福感來研究家庭,建立積極的家庭系統能增進青少年的幸福感體驗,並在此基礎上激發青少年的積極心理品質發展。積極家庭系統的建立主要包括構建和諧的夫妻關係和親子互動。

  1.和諧親密的夫妻關係

  夫妻間親密關係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種關係,這是家庭和諧健康發展的核心所在。諸多研究表明,夫妻間穩定的親密關係對孩子的心理髮展有較大的影響。中國很多傳統家庭中,夫妻對孩子的愛遠遠勝過了對伴侶的愛,這樣的重心偏移往往激發了夫妻間的衝突,而這種衝突和情緒的爆發對孩子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由此可見,夫妻間的親密關係是凌駕於家庭中所有關係之上的,夫妻間的默契合作和情感關愛能使孩子學會愛,學會如何以溫暖之心待人。

  2.積極的親子互動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父母進行有效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家庭教育往往是通過積極的親子互動機制來實現的,包括親子游戲、親子溝通等。一方面,父母可以設定豐富有趣的親子游戲,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領導力;另一方面,父母需要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的親子溝通方式,尊重孩子的感受,多聆聽孩子的想法,多用積極的語言評價、激勵孩子,正確引導孩子以良好的品質應對各種生活事件。

  三、幾點思考

  首先,積極中的“度”。關於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我們提倡各種積極教育理念,但是積極也要注意適時適量,積極並不代表只給孩子呈現積極面,避開所有消極面,也不能一味地盲目積極評價、鼓勵孩子,否則只能是把孩子保護在一個虛幻的城堡裡,經不起外界的風浪。其次,形成中的“實踐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存在於各種社會關係和社會活動中,離開了具體的實踐來談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只會是空中樓閣。教育者不管要培養何種心理品質,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基於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現實實踐,這樣的培養才會水到渠成。再次,培養中的“特殊性”。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發展伴隨著人的一生,但是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時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中有其特殊意義。因為青少年處於人格尚未穩定的過渡時期,而他們又面臨著自身、學校、社會各方面的挑戰與壓力,所以此時家庭作為青少年堅實的特殊後盾,其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形式所無法比擬的,在教育中也要採用一些適合該群體的特殊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

  參考文獻:

  [1]劉翔平.當代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2]周炎根,仲雲香.積極心理品質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探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3***2***.

  [3]吳錦驃,郭德峰.家庭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殷顥文,賈林祥.從積極心理學看家庭教育中的問題與變革[J].教育導刊,2013***2***.

  [5]閆旭蕾,楊萍.家庭教育新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6]王雁,趙靜.父母教養方式對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影響[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14***2***.

  [7]張小菊,趙敬.大學新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積極心理品質關係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3***2***.

  [8]塞利格曼.活出最樂觀的自己[M].洪蘭譯.瀋陽:北方聯合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

  [9]鄭林科.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個性成長影響的預測[J].心理科學,2009***5***:1267-1269.

  [10]劉在花.高中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0***11***.

  [11]繆建東.家庭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2]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3]張衝.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