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從眾心理論文

  針對當代大學生從眾心理的客觀實際,發揮從眾心理在當代大學生中的積極影響,抑制從眾心理對當代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引導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大學生從眾心理與行為的研究與分析

  [摘要]群體環境和群體氛圍對大學生會產生各種心理壓力,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減少內心的衝突,很多大學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考慮其他人的意見或群體的要求.選擇從眾的行為。大學生的從眾主要表現在戀愛、就業、違紀行為及消費等方面。對大學生從眾心理與行為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從獨特的視角認識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況、瞭解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促進高校的穩定和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從眾心理從眾行為[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09***04—0123--03

  [作者簡介]張教,劉雪峰,鄭福勝,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在群體生活中,個體在從事某一活動時,經常會按照群體大多數人的意見行事,自己不搞另一套。這就是從眾現象,也稱從眾行為。以往我們在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學生管理中,通常把這種現象簡單地理解為“學生對大學生活的適應過程”,而很少從更深層面去認真分析這個“過程”對大學生思想、心理、人格發展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的利與弊。2007年10月至12月,由於課題研究的需要,我們在大學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有效問卷670份。調查的主要問題是大學生群體問題,其中多項問題涉及到的大學生從眾心理和從眾行為,由此,引發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研究。

  一、大學生從眾心理與行為的表現

  大學生的從眾表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戀愛從眾。在大學期間,同學之間年齡相仿。文化程度相同.男女比例適當,時間和環境穩定,接觸的頻率高,便於異性同學的接觸和了解,這在客觀上為大學生創造了比較好的戀愛環境。所以,不少學生認為大學是戀愛的最佳場所。雖然學校和家庭都不提倡大學生戀愛,但是這絲毫不能阻擋大學生對戀愛的嚮往和行動,而且逐漸呈現出低年級化的趨勢,表現出不成熟性和不穩定性。在問卷調查中,大學生在回答談戀愛的最初動機這一問題時,僅有36%的學生選擇彼此被對方的某些優點所吸引。而選擇看到大家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覺得自己單身沒面子的佔12%,因為覺得大學生活單調,尋求精神寄託而談戀愛的佔32%。當問及為什麼用戀愛的方式充實生活時,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坦言,很多同學都這麼做,所以自己也選擇了這種方式。可見,大學生戀愛從眾較高,在這種心理基礎上的戀愛,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情”,就連他們自

  己也說不清楚。所以,很多學生戲稱他們的戀愛是在。練愛”。這種缺乏心理準備、缺少真摯感情和理性選擇的戀愛,自然經不起任何挫折。這也是大學生戀愛成功率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就業從眾。大學生就業從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就業資訊的從眾。伴隨著資訊網路的發展和就業市場的完善,社會和學校都儘可能地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服務。大學生就業資訊服務不僅渠道多,而且也很暢通。但是我們在調查中卻發現,在就業資訊的選擇上,46%的學生首選同學之間的相互傳遞;其次選擇學校通知或校園就業網的佔41%,第三選擇瀏覽其他網站的佔35.8%。而向輔導員或老師詢問的只佔15.8%。由此可見,大學生的資訊來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客觀和不準確的。如果畢業生能夠比較客觀和認真地分析就業狀況時,資訊的可信度就高。但是,當一些畢業生因個人原因遭遇就業挫折時,往往會以專業不好、社會不需要等理由來解釋就業形勢。以掩飾自身的不足或要求過高.這就會給其他人傳遞錯誤資訊。在就業壓力大和學生的心理處在焦慮狀態的情況下,這種錯誤資訊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從而使許多學生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而作出不夠冷靜的選擇。二是職業選擇的從眾。在問及。本科畢業會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嗎?為什麼?”有22%的學生選擇了“大家都考,考了再說”。對“如果您現在距畢業只有一年或更少的時間,您身邊的人都忙著考證,您會選擇什麼”這個問題時,有21.6%的學生選擇了“跟著大家走,別人考什麼我就考什麼”,22.1%的學生選擇了。無所謂.到時再說”,而只有7%的學生明確選擇了。不考”。在回答。現在高校中流行‘考證熱’,你或你身邊的同學考證主要是因為”時,。自身有興趣”的佔26.5%,“因為大家都去考,不考無形中就少了一份資本”的佔27.8%,。都說有用,為以後作準備”的佔59.2%。

  3.違紀從眾。大學生違紀行為一直是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其中考試作弊已成頑疾,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學生道德意識的淡薄和缺失。我們在調查學生存在考試抄襲和舞弊心理中發現,認為學校監管不嚴的佔32%,認為看到其他同學作弊心理不平衡的佔36%,認為只要技術高、肯定不會被抓的佔22%,對此問題說不清楚的佔28%。在另一項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學術道德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很多同學寫論文以抄襲為主,東拼西湊。你的看法是”,持堅決否定態度的僅佔17%,而表示。這樣做是錯誤的,但同學們各有苦衷”的高達49%。甚至有12.5%的學生表示這種現象“很正常,應付作業都這樣”。我們必須承認,當前大學在管理、教育體制和社會價值判斷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弊端,但這不應成為大學生違紀的理由。因為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達到了可以辨別對錯和真偽的水平,他們也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行為。但是,從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出,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作弊的行為是持同情態度的。以往我們經常用“知行不統一”來對大學生的行為進行判定。而群體的思維和行為的影響也是其重要的原因。

  4.消費從眾。2006年10月至2006年12月,我們就大學生消費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此次調查涉及吉林大學40個學院,124個專業。大一到大四的本科學生7800人,收回有效問卷674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8***5%,其中生源來自城鎮的佔50.99%,來自農村的佔49.01%。通過調查我們得知,有86.8%的學生主要經濟來源靠父母。學生月消費額在500的各種資訊不僅多而且可能更加全面可靠。這使個體能夠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保持與社會生活更多的瞭解與接觸。儘管現代化的通訊手段非常便捷,但是離開了眾人提供的資訊,個人幾乎難以活動。這在大學生中表現得相當突出。因為大學生群體比較穩定,個體要和群體中的其他人共同生活、學習,從學習、日常生活到選擇參與各種活動,他們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關注他人的看法和意見,特別是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就會使人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在壓力面前,個體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考慮其他人的意見或群體的要求。也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內心自卑,不敢表明自己的立場,獨立承擔相應責任,選擇從眾就代表了與眾人一起進行責任分擔,更能讓他們避免窘境的出現。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處於成年早期的人的社會化需求主要是在家人之外尋求歸屬物件,大學生有強烈的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他們特別重視群體評價。因此為確保所採取行為不被排斥懲罰,很多大學生在大多數人的意見面前通常會選擇“隨大流”。如果按照多數人的意向行動,雖然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個性和想法,但是。隨波逐流”是安全的、不擔風險的,而且容易受到群體內成員的歡迎。社會心理學認為:。個體在群體中常常會不知不覺地受到群體的壓力,從而在知覺、判斷、信仰以及行為上,表現出與群體中多數人一致的行為傾向。”①許多大學生也像現實中的不少人那樣,在一些問題上採取從眾行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減少內心的衝突和壓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定的心理與行為習慣。

  另外,大學生群體的行為規範是比較規範和嚴格的。由於共同生活和活動的需要,大學生群體中就形成了一些規範,主要包括國家法律、學校的校紀校規,以及大學生根據校園生活的特殊性和未來社會對他們的要求而約定俗成的一些行為規範。當某些規範在不斷得到認可後會形成一種力量和心理尺度,成為大學生對自己和周圍的人進行道德和行為判斷的標準。“群體規範在群體中一經形成。便具有一種公認的社會力量,並不斷內化為人的心理尺度,成為對各種言行的判斷標準一。而群體要保持其穩定與協調,也需要利用一些規範來調解群體中的各種關係、規範個體的行為。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事務變化的複雜性,價值取向的多樣性,使大學生在很多問題上無法作出準確的判斷,他們面對多重選擇難免會產生許多的困惑和不解。就總體而言,大學生群體的行為規範和遵紀守法的思想意識都是比較高的,但是由於受到社會風氣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大學生也表現出非常明顯的“知行不統一”和意志品ooo元比例達39.4%,月消費1ooo

  元以上的比例達27.01%,月消費300元以下的比例佔5.99%。按照目前全國高校的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在25%~30%之間,這些學生可以通過銀行貸款、獎學金、勤工助學等途徑解決學費和生活費,但是這種收入是非常有限的,基本上是專款專用。很顯然,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消費是不合理的。另外,有手機的為6024人,佔調查人數的89.4%,有MP3或MP4的佔47.82%,有電腦的學生佔33.1%,有數碼相機的學生佔15.51%。即使是經濟困難的學生多數也都有手機,理由是“別人有,我沒有不方便”,這就加大了他們的經濟支出。學生對。你月底若有餘額會怎麼處理?”的回答:選擇。存人下一個月的生活費”佔50.2%,選擇。存人銀行以備後用的”佔36.2%,選擇“馬上花光”的佔9.5%,選擇“做點小買賣”的佔4.1%。儘管大學生每人的生活費用支出不同,但他們中的大多數生每月生活費基本沒有盈餘,而其中的很多消費都存在著從眾的傾向和心理。

  二、大學生從眾心理與行為的分析

  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總是隸屬於某個群體,成為群體中的一員。生活經驗告訴人們,與他人或更多的人在某些方面保持一致,會為個人的生活帶來益處。同時,眾人提供

  質薄弱等問題,這些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對於學生中存在的不正之風如不加以阻止,任其氾濫,也會使更多的學生感到負面壓力而不敢堅持正確的觀點和行為。如此下去,不僅對學生的思想和心理以及人格的形成產生負面的影響,而且還會導致學風校風乃至社會風氣的敗壞。

  三、大學生從眾心理與行為的教育與引導

  對大學生從眾行為的研究也不都是侷限在消極方面的,

  我們應該從更積極的方面做有益的探討。首先,通過對從眾問題的研究,可以比較深入地探討群體對個體的影響以及個體在群體生活中心理活動的規律。大學生正處在人生髮展的重要時期,我們可以通過群體的影響力。促進大學生提高道德認知水平,增強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道德評價標準,並在道德實踐中不斷自我完善。其次,對大學生從眾心理和行為的研究,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使他們能夠從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採取更科學、更靈活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的針對性

  和實效性。

  件往往特別容易引起大學生的關注,如果我們抓住時機,積極開展有效的宣傳,造成一種社會輿論,形成一種積極的氛圍,使大學生感受到一定的心理壓力,再附之積極有效的引導,會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正確的行為。久而久之,學生會逐漸提高其認知水平和判斷能力,形成科學的思想觀念,選擇正確的言論和行為。

  2.在思想教育中融入群體心理教育與引導。以往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時,比較注重學生個體心理的教育和引導,而對學生群體心理的研究和重視不夠。對這個問題我們也進行了分析,其主要的問題是,大學生群體行為產生的過程、群體行為的激烈程度等諸多問題都與其群體心理的發展、演變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群體的規模越大,群體對個人的壓力就越大,個人就很容易產生從眾行為。所以對大學生進行群體心理教育和引導,不僅對大學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而且也是我們思想教育工作中一項不可忽視的內容。

  總之,大學生從眾行為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從一個比較獨特的視角認識大學生這個群體的心理狀況,瞭解他們身心發展的規律,從

  而促進高校的穩定和發展。也有益於我們更客觀地分析青年

  1.利用有社會影響的重大事件,引導大學生在活動中對正確的價值導向形成共識。過去的2008年。中國發生了汶川地震、奧運會等重大事件。應該說。這些事件的性質是不同的,對社會和大眾的影響不同,大學生對事件的認識也是不同的。大學生群體雖然是比較優秀的,但是其群體內部成員的素質是有差異的。汶川地震發生初,來自災區和災區附近地區的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焦慮不安和情緒不穩定的狀況。而多數學生雖然知道要救災,但具體做什麼?怎麼做?他們並不清楚。也有一些學生認為救災是政府的事情,或者出於某種原岡並沒有想到以實際行動參與救災。而真正誘發他們積極參與抗震救災活動,積極捐款、捐物支援災區的原因是,媒體的宣傳、全國人民的行動,以及學校黨團組織的引導作用。調查顯示,90%以學生的思想動態,使我們的思想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註釋:

  上的在校大學生都為災區捐了款。特別是來自災區的學生,在短短的幾天裡受到了社會、學校和同學們從未有過的關注和關心,黨團組織和同學們以各種形式給予他們幫助,使他們不僅對黨和人民軍隊有了更深的認識,而且也使他們感受到了來自群體成員的真摯友誼和溫暖。個體的思想在經歷刺激後,能產生強烈的心靈碰撞.獲得不同程度的心理體驗,這種體驗在環境適宜的情況下會迅速催生和促發某種觀念,使過去內化的某些理念發生飛躍,從而轉變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改變一個人對人生諸多問題的看法和態度。汶川地震這一突發事件,使大學生群體在很短時間裡便顯露出了他們特有的凝聚力、社會責任感和同情心。這恰恰說明了,從眾行為是有積極一面的。突發事

  ①②沙蓮香.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2007,251,258—261.

  參考文獻:

  [1]時蓉華.社會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

  大學出版社,2003.

  [3]陸翠巖,董丁戈.大學生群體對個體影響的研究與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8,***6***.

  [5]董丁戈,田麗豔.大學生群體行為的危機公關[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6,***4***.

  ***責任編輯:向欣***

  ***上接118頁***

  四、結束語

  [2]朱金燕.大學公共英語分層教學實施探析[J].科教文衛,2008,***05***.

  [3]李寶富,周昕,王海燕.學生學習動力變化的心理因素分析I-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3***.

  [4]陳秀冬.英語分層教學實驗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6***.

  分層教學的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這是建立在有效的資訊輸入基礎上,且要求學生內化為己有的模式。通過實施分層教學可以克服學生自卑的負面影響,培養主動、積極建構新形式的輸出能力,為學生創造語言資訊順利輸出的條件.以促進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平衡發展.全面提高英語教學成績。

  [5]宋秋前.關於分層遞進教學的教學論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0,***3***.

  [6]蔣祖康.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外語教

  參考文獻:

  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責任編輯:向欣***

  [1]蔡基剛.為什麼要對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迸行徹底改革[J].中國大學.2003.***11***.

  範文二:社會心理學論文-從眾

  關鍵詞:大學生;從眾心理;對策 從眾心理是一個人在社會中受某個群體的影響,最終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的態度,採取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行為現象

  [1]。通俗地說,從眾就是“隨大流”、“人云亦云”。如遇到意見分歧,本來你有自己的態度和想法,但當這種想法與大多數人不一致時,你可能會左右為難、舉棋不定,而迫於多數人“無形的壓力”,最終放棄了自己的意見,隨大流。

  一、當代大學生從眾心理的外在表現

  1.消費從眾。高校校園裡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菸喝酒各有所好”,大學生講名牌、講排場、比闊氣已形成風氣。有些大學生無視自己的經濟基礎,下餐館、趕舞場、覽名勝、春遊、秋遊、過生日、會朋友、吃獎金、喝補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門。這是一種消極的從眾行為。

  2.學習從眾。學習從眾是大學生中最常見的從眾現象。據調查,入校時隨意安排的學生班級之間、宿舍之間,一年左右時間,便在各個方面顯示出不同層次,出現明顯的“不同步”現象。大學校園裡常會看到一個宿舍集體活動的景象:一同吃飯,一同上自習等等。優等生、英語過級、研究生錄取等相對來說,班級、宿舍都比較集中,如某高校有個班5名考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員。除此之外,在大學生中還存在著一些消極的學習從眾現象,如學生的考試作弊。有的學生從主上並不贊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數原來不如自己的同學通過作弊取得了好成績而且沒被發現,就會對自己的信念產生動搖,進而帶著一種不正確的理性從眾觀或盲目從眾也參與作弊,以致對自己各方面都產生不良的影響。有的大學生甚至還說:“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學生反而是傻瓜。

  3.戀愛與性觀念的從眾。一方面,大學生隨著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漸產生了接近異性、追求愛情的渴望,加上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衝擊,更觸發他們較強烈的性體驗想法;另一方面,校園戀愛極富感染性。一些大學生認為談戀愛或被異性朋友追求證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無人問津的同學則會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種心理壓力。據某高校進行的一項最新大學生性觀念抽樣調查顯示,近40%的大學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侶是否是處女***或處男***,約5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性行為可增進愛的發展[2]。正是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一些同學在思想和行為上才趨同於同宿舍、同班同學或老鄉的戀愛觀和性觀念。

  4.入黨從眾。對大學生入黨願望的調查結果顯示,85%的學生有入黨的願望並主動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如此高的比例,經過分析,不難發現部分學生的入黨願望來自於父母的壓力,但更多的學生則從眾於周圍的同學或老鄉,看到別人遞交入黨申請書,自己不遞交好像不合群、不積極要求進步似的。5.擇業從眾。擇業不僅是大學生關心的問題,也是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很多大學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從眾行為。追熱門,隨大流是擇業中的常見現象。現在的大學生在就業中多盲目追求好崗位、好地方而忽略自身的條件、職業特點和社會整體需求。近幾年公務員職位吸引了很多大學生的目光,千軍萬馬擠 “獨木橋”。據人事部對80多個城市的一項就業統計顯示,雖然公務員職位只為大學畢業生提供1%的就業崗位,但卻吸引了30%大學生的目光[3]。不少學生根本沒有考慮職位是否學以致用,也不管是否能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只是一味地選擇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職業和單位,結果高不成、低不就,喪失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另外,據國家高校畢業

  生就業指導中心一項統計顯示,許多學生求職的理想地點是北京、上海及沿海發達城市,稍偏遠的地區就不予考慮,這也是就業中很嚴重的從眾現象。一些學生雖然意識到基層需要人才,最能鍛鍊自己,卻又怕基層條件差,埋沒了自己的才能,而且大家都往大城市湧就更加劇了大學生對大城市的嚮往,根本就不考慮實際可能。因此,在就業中大學生的從眾心理會給大學生的擇業帶來很多消極的影響。

  二、大學生從眾心理分析

  1.大學生從眾心理的原因

  探討大學生從眾心理原因必須深入到主體內部,挖掘從眾行為發生的心理根源。根據從眾新論的觀點,我們可以發現群體環境、個體的素質和能力是大學生產生從眾心理的主要原因。群體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及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中國有句古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群體環境常常會對個體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群體易使個體產生對其的信任。對群體越信任,個體就越容易改變自己的行為而從眾。調查表明,部分大學生把“信得過”的老生、老鄉作為他們學習的“楷模”,盲目從眾。在學習上表現為“老生老鄉怎麼學就怎麼學”,在遵守校規校紀方面表現為“向老生老鄉看齊”,如此容易導致“從良則良,隨莠則莠”[3]。二是群體的壓力大,容易超過了個體的心理承受力,個體就會對偏離群體的行為感到不安,從而產生從眾行為。如有的大學生假期裡本來自己有安排,但同宿舍的許多同學都相約去旅遊,感到自己不去不好,於是放棄了自己的主意,只好隨大家一起去旅遊。三是群體意見的一致性程度很高,使個體不得不與群體保持一致。如在一個班級、小組、同伴群眾中,如果贊成某一觀點或採取某一行動的人越多,個體所受到的心理壓力就越大,就越容易產生從眾行為。如果這個班級、小組、同伴群體很有吸引力,內部很一致,也容易使個體遵從群體的意願。四是群體的規模和內聚力也影響個體的從眾心理[4]。群體規模越大,內聚力越強,個體就越容易從眾。個體的素質和能力是大學生產生從眾心理的另一主要原因。如果個體的自信心不足,缺乏決策能力,就難以形成自己的主見,從而產生從眾行為;如果個體的責任心、事業心和正義感不強,缺乏原則性,則容易隨大流。多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經過多年的擴招,使得精英教育被大眾化教育所取代,由於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判斷力和自信心,沒有自己的主見,人云亦云,加上現在大學生基本是獨生子,他們事事依靠父母,這種依賴心理在短期內依然存在並導致依賴他人,盲目從眾。

  2.大學生從眾心理的作用

  大學生從眾心理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其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容易達成共識,有利於增強集體意識,同時也有利於良好作風、習慣的養成。如大學校園中的各種社團的招新;學習上的從眾可以在大學生中形成良好的風氣,創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其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依賴性強,抑制個性發展,束縛思維,變成思維相對遲鈍、準確性差,扼殺創造力,使人變得無主見和墨守成規。總之,我們要積極發揮“從眾”的積極影響,避免“從眾”的消極影響,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們遇事和看待問題時,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從而使判斷能夠正確,並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動。研究大學生從眾心理,對於優化群體結構,利用從眾心理的積極影響,防止其消極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從眾觀的對策當代大學生從眾心理是客觀存在的。為了使當代大學生能健康成長、成才,我們必須瞭解大學生從眾現象,研究與分析大學生從眾的原因,正確引導他們合理利用從眾心理的積極作用,防止其消極作用,

  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從眾觀、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們遇事和看待問題時,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從而使判斷能夠正確,並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動。

  1.積極營造和諧的群體校園文化氛圍。加強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創造有利於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民主和諧的群體校園氛圍,可以促進大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使學生在情感上感到認同,依賴於這個團體,從而增加團體凝聚力。首先,積極倡導公平競爭和諧校園氛圍。倡導公平競爭和諧校園氛圍,就需要一個寬鬆、民主、身心開放、暢所欲言的教育、學習環境。據調查,當代大學生容易從眾者的個性明視訊記憶體在下列特徵:對事物辨別、判斷能力差,缺乏主見,重視權威,墨守成規,缺乏自信。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學生行為的科學管理,保持與學生的平等地位,不以權威者自居。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激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倡導學生敢於向權威挑戰,敢於對他人意見提出質疑、敢於發表自己獨創性見解。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對他人意見的容忍態度,群體成員之間相互容忍他人觀點、相互碰撞、補充和啟發,共同解決難題,讓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和群體成員在解決問題中的各自不同的作用,從而建立相互支援的和諧群體校園氛圍。

  其次,我們要積極發揮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正向激勵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對非正式群體自發形成的良好輿論、行為規範應加以鼓勵和引導。教育者在活動指導過程中,通過“角色期待”、“興趣誘變”等積極的心理暗示法,達到制止大學生消極從眾的目的,使其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對不良的輿論、規範,則應通過說理、說服等形式加以轉化或制止。

  再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幫助學生增強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即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及意義。一般來說,高創造力者都具有自我承認、自我統一、自信甚至自負的氣質特徵。他們往往能從內在精神活動中獲得力量源泉,能妥善處理自我內在的感受和情緒,也就是說,他們能充分肯定自我潛能的存在,並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它。如開展迎新生系列活動,通過活動使新入學的大學生儘快調整自我,融入集體,找到歸屬感,防止依賴心理;又如,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參加大學生各類挑戰杯競賽等活動,使大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自我潛能,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對不盲目從眾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實踐證明,積極向上、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幫助大學生豐富內心世界、擴大人際交往、增強自我意識的重要載體。在組織活動中,要做好活動前的各種準備工作,要以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參與為目標,內容應不斷更新,形式應活潑有趣,使參與的學生有施展才能的空間[5]。同時,我們積極探索真理,營造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校園文化的靈魂。在德育宣傳工作中,一方面加強宣傳的方向性和說理性;另一方面大力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向上的學習、科技活動,努力建立一個充滿學術氛圍和人文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優良的塑造。

  2.積極幫助大學生規劃大學生涯。大學生目標不明確,他們很容易產生從眾心理。我們應重視大學生人生規劃課,要求輔導員、班主任主動深入到學生中,細緻開展教育工作,積極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和人生規劃的指導,要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幫助他們更好地規劃大學生涯。

  3.改善德育工作方法。作為教育工作者,積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在工作方法上應更多地採用啟發學生,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使他們自覺自願地融

  入主流;其次,我們要關注學生群體思想動態,準確瞭解和掌握個體心理差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把處在不同狀態下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同時,對學生中存在的消極心理,不能粗暴對待,而是要側重引導,注意策略。經驗表明,如果簡單禁止某些東西,而不加以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釋,則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或受好奇心的驅使而消極模仿。作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引導大學生擺脫從眾的盲目性,使他們能夠在集體的行列中保持獨立的思想和清醒的頭腦,使他們擁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6]。

  4.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瞭解社會,增長社會經驗,增強學生的辨別水平和判斷是非的能力;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獨立性、自信心和意志力,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大學生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抵制不良行為,克服自身弱點,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

  四、結語

  大學生思想活躍、追求進步、求真求實、創新意識強。我們應當發揮從眾心理在大學生中的積極作用,抑制從眾心理對當代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引導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

  摘要:從眾心理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社會心理學把從眾心理定義為個人在社會群體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的態度,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本文對研究從眾心理的四篇文獻進行綜述,以期瞭解從眾心理產生的原因,從眾心理的影響以及如何趨利弊害。

  關鍵詞:從眾心理 研究現狀 評述

  所謂從眾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以某種集團規範或多數人意見為準則作出社會判斷,改變態度的一種現象。”從眾現象的主要特點是它對集團壓力的服從性和服從的盲目性以及服從的去個性。”從眾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從小孩子的模仿攀比到青年人的追趕“流行”,從社會管理的遵紀守法到消費中的“喜新厭舊”,乃至婚姻中的“趕潮流”等等都是從眾心理的外現。

  1從眾心理的三個階段

  從眾心理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依從。依從是態度形成的開始。個體總是按社會規範和社會期待或他人意願在外顯行為方面表現與他人一致,以獲得獎勵,避免懲罰,此時行為受外因控制依從是表面的,暫時的,是權宜之計,這時的從眾是權宜從眾。

  第二,認同。認同是個體自願接受他人觀點、資訊或群體規範,使自己和他人一致。在認同階段,個體受到態度物件的吸引,但已超越了外部控制的獎懲,而主動趨同與物件。這一階段的情感因素起明顯作用。認同依賴於物件對個體的吸引力。

  第三,內化。內化是態度形成的最後階段。個體真正從內心相信並接受他人觀點並使之納入自己的態度體系。成為自己態度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時為真從眾。

  2從眾的利弊之分

  從眾的益處如下:1、從眾具有促進社會形成共同規範、共同價值觀的功能。一個社會需要有共同的語言、共同價值觀與行為方式。只有如此,社會成員之間的溝通、交往才有可能。社會成員的溝通與互動則會促進這種一致性和共同性的發展。2、,團體的行為可以提供寶貴的資訊。在許多情境中,我們之所以遵從別人,是因為別人的行為是我們正確行動的唯一指導。比如一個沒有標誌的左右兩個廁所,你不知進入哪個,而這時來了一群女孩走進右邊廁所,那麼她們為你提供了資訊。3、斯坦利•沙赫的實驗表明:隨大流者最受歡迎。最不受歡迎的是偏離者。在有“法律”或常規的團體中,從眾者比不從眾者受歡迎。雖然在某種情況下,從眾是合乎人們心意的,而不從眾會引起災禍。例如:假如我討厭做一個從眾者,於是為了表示不從眾,那麼後果是不可想象的。

  從眾的弊端:首先,從眾心理混淆了人們的是非界限,搞亂了人們的思想。其次,從眾心理容易演變成政治方面的狂熱衝動,或者相反。第三,文藝上的從眾心理降低了文藝的高雅品位。四,從眾心理造成了經濟生活中的“一哄而起”。 第五,從眾心理萎縮了人的思維品質,異化了人的心靈。第六,從眾心理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產生排斥作用。第七,從眾心理在科學技術方面抑制了人的發明創造。第八,從眾心理對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綜合素質將產生銷蝕瓦解作用。文章認為,從眾行為及其心理有積極與消極之分。對積極從眾應予以肯定,對消極從眾應加以引導。通過加強民主法制教育,疏通心理障礙,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增加公開、公正、公平競爭機遇,實施合理的獎罰制度,扶植社會正氣,抑制邪氣等措施予以轉化,使消極從眾轉化為積極從眾。

  從眾心理有以下積極作用:1、從眾行為在一定程度可以幫助領導者實現預定目標。2、從眾行為能使個體達到心理平衡。3、從眾行為有助於領導意圖的貫徹和執行,有助於組織規範、秩序的形成,有助於維護權威和制度,使組織內秩序穩定,維護其正常運轉。消極作用則有:1、從眾行為容易給人和群體帶來惰性,抑制創造性。2、組織內多數成員的從眾容易使決策或決定出現偏差。3、組織內的個體如被迫的從眾行為過多,可能會成為大的事故隱患。

  從眾的積極影響主要有,①任何一個社會,無論從社會功能的執行,還是從社會文化的延續角度說,多數人的觀念與行為保持一致都是必要的。一個社會需要有共同語言、共同價值觀與行為方式、也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順利地進行交往,也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維護和社會的正常運轉。②從眾能使個體達到心理平衡,在群體中,當個人意識到自己與大多數人不一致時,往往會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難以適應外部的環境,而從眾行為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或消除這種不安的情緒,使個人得到群體中大多數人的接納,滿足個人的安全和交往的需要。一個人也只有在更多的方面與社會的主導傾向取得一致,他才能適應其賴以生存的社會,否則他將困難重重。

  從眾的消極影響主要有:①盲目的、去個性的消極從眾容易使人產生惰性,抑制了人的創造性,使個體的創新意識日益薄弱,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追求理想和真理的鋒芒也漸被磨鈍,失去了接受挑戰的機會和個性發展的空間。由於從眾的去個性,使得人一事當前首先想到的就是從眾,於是一些本來是真知灼見的思想就被窒息,個性也被“眾性”所淹沒。 第二盲目的、去少性的從眾易使群體喪失活力,不利於群體的發展。群體內多數成員的從眾容易使決策和決定出現偏差,在作決策和決定時人們往往由於受到某種壓力而不願發表個人的不同意見,以致出現一致的強行通過或倉促作出不正確的結論。③盲目的、去個性的消極從眾使個體不加分析地跟隨某種時尚的社會風氣或思潮,助長社會上的不正之風。

  3運用從眾行為的藝術

  既然從眾行為同時具有積極的和消極的作用,那麼如何引導和運用從眾行為趨利避害也就成了領導者的研究課題和應該掌握的藝術。陳鳳梅在《從眾現象的分析和應用》一文中詳細分析瞭如何利用從眾積極效應。

  3.1從眾積極效應的利用

  從眾的實質是通過群體來影響和改變個人的觀念和行為、增加了群體行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群體對其有吸引力,說明個體對群體有依附、有向心力。這樣就可利用群體、對個體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感化、增強群體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當社會上產生了一種良好時尚,進行大力宣傳,造成一種積極向上、健康活潑的社會輿論,使人們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從而發生與群體一致的行為。

  3.2避免和消除從眾的做法

  ①提高個體的認知能力。當個體遇到非本專業的問題情境時,他的反應往往趨向於其他人的看法。當個體的認知能力較弱,也即在某方面的知識比較缺乏時、自信心就不足,從而比較容易從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認知能力弱、智力水平低的人,自尊心亦弱。他們認為自己能力比不上別人,知道的事情也比別人少,因此缺乏自信,受不了社會壓力而發生從眾行為。所以應當通過各種適當的手段和途徑,努力提高個體的認知能力,增強個體的自信心。②對於群體一般狀況的偏離,會面臨群體的強大壓力乃至嚴厲制裁。沙正是這種對偏離的恐懼,約束著人們的言行。所以應當創設一種寬鬆的民主的氛圍,淡化群體規範、鼓勵大家暢所欲言,發表個人見解,提倡創造性與獨特性,集思廣益。③根據社會比較理論,在遇到不明確情境,沒有客觀的物理性標準可茲比較時,其他人的行為最具有參考價值。人們對於多數人的行為尤為信任,往往以他人的意見和行為作為自己的參照依據。與群體乃至社會中的其他人懷有共同的信念和看法,個體就會產生一種沒有錯的安全感。社會的各個領域要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範,讓個體的言行有明確的參照框架,從而降低盲目從眾的可能性。 從以上文獻我們可以分析出,從眾行為有兩種不同的性質:一種是對規範壓力的自覺遵從,即不喪失個性的合理從眾,另一種是盲目的、去個性的不合理從眾。對集團規範壓力的服從,是建立在道德自覺基礎上的規範行為,是正常的、健康的、合理的心理體現,是被社會所公認的合乎“規尺”的行為。它是個體對集團規範內化的結果。如愛國、遵紀、守法、尚德、隨俗***風俗***、共識等規範從眾行為,即使在沒有多數人出現的場合也是一種自覺和自願,既是一種集體的行為,也是個性的表現。這種規範從眾對於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發展,培養高尚的品德,建立健康和睦的人際關係具有積極的意義。毫無疑問,這種盲目的、去個性的消極從眾行為及其心理對社會有諸多危害。

  總之,從眾是一把“雙刃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當注意揚利除弊。利用從眾的積極效應,一方面可幫助個體改進自身的不足之處,促進個體自身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則可利用它來促進人們維護社會秩序、貫徹有關政策和發揚良好的道德風尚。另外,個體應抵制不良的社會風氣和消除不正確的思想觀念。

  參考文獻:

  [1]侯桂紅 從眾心理現象分析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01月

  [2]吳憲洲 試析從眾心理的危害 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

  [3]李朔 試析從眾心理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4]陳鳳梅 從眾現象的分析和應用 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