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專業論文範文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的逐步增強,作為國民經濟之新興產業的物流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且物流產業隨著物流技術突飛猛進地發展、進步,對物流管理人才也極度渴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物流管理專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物聯網對現代物流管理的影響分析

  1物聯網定義

  物聯網的核心還是網際網路,但它是新一代資訊網路的組成部分,也是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延伸。定義為:通過射頻識別技術***RFID***與網際網路、熱敏感應器、GPS、鐳射掃描裝置、氣體感應等感測裝置,按照某種約定的協議,把指定的物品同網際網路連起來,執行資訊通訊、交換,來實現智慧跟蹤、識別、監控、定位、管理等目的。物聯網的三大技術體系包括:感測器技術、通訊網路體系、智慧體系。而通過這三大體系所包含的RFID、GPS系統、感測、紅外、鐳射等物聯網技術可完成對物的識別、定位、追蹤、計數、分類、揀選的資訊化操作。

  2物聯網技術在現在物流領域當中的應用

  2.1射頻識別RFID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

  以托盤為例的集裝裝置的管理。在托盤等集裝裝置上加裝射頻標籤,便於此類裝置的管理及跟蹤。如使用射頻識別標識自動化立體倉庫裝置中的托盤,並對其動態的跟蹤,通過監控系統把各個倉儲流程的時間加以資訊採集,以便倉儲作業的資訊化管理。目前這一技術在我國的高階物流、製藥、奢侈品、餐飲行業有成功案例。同時,此類技術在貨物識別、資訊採集、查詢、追蹤過程中也發揮著巨大作用。為物資在儲存過程中的安全提供了保障。運用射頻識別技術加強對運輸物資的監控。通過RFID技術與感測技術的結合,可在感知在途運輸貨物狀態的基礎上對貨物實施管理和控制。此項措施通過在運輸線上安裝RFID讀寫器和感測器,接受RFID標籤資訊來實現運輸車輛及運輸貨物的識別、定位、跟蹤及狀態感知等。實現在途運輸貨物管理的透明化、視覺化,保證貨物運輸的質量與安全。配送中心管理中的物聯網技術。通過在配送中心的收貨處、使用RFID讀寫器、貨物包裝箱上加裝的RFID標籤;在搬運裝置上安裝移動式的RFID讀寫器並在倉庫出***、托盤、貨架及其他物流關卡上安裝、使用手持讀寫器,能實現對整體配送中心貨物每個執行細節實現物品庫存資訊化管理。企業的管理人員能及時掌握貨物的庫存情況以及其分配,自動補貨系統可對商品進行及時補充,有效降低庫存,提高庫存控制能力。此外,裝車智慧化過程中也可使用RFID技術,利用手持裝置掃描駛入月臺運輸車輛上的RFID標識,將運輸車輛的配送貨物資訊錄入到車載終端,並將訂單資訊下載,暫存區的貨物資訊也可排程到月臺並將其裝車。

  2.2物流領域中GPS的應用

  應用在車輛的GPS技術來進行運輸管理,可對貨物運輸車輛進行全程的跟蹤、定位。實現了突發情況下的車輛緊急救援。還可進行車輛排程,提供車輛的報警功能,使貨物在運輸過程中變得更加安全。貨運車輛執行管理中使用的GPS技術。在長途貨物運輸的監控排程、特種車輛定位跟蹤等領域,GPS技術應用也非常廣泛,基於GPS技術對於所有車輛起到的追蹤作用,實現線上配貨資訊服務,完成再返回途中的空車就近配貨,降低空車返回率,為企業節約成本。目前許多的大型原油商已經引入此項技術,通過智慧監控保障了貨物的運輸安全與效率。港口物聯網中使用的GPS技術。以集裝箱卡車監控GPS軟體、專用GPS車載監控系統為代表的智慧港口系統,成為物聯網技術在我國港口業的發展標誌。也為物聯網技術在港口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物流配送監控系統的GPS應用。首先可調整入庫排程服務流程,避免由於倉促到貨而引起的車輛到達後無法卸貨、入庫的問題。通過在途監控系統軟體,對在途車輛進行全程跟蹤,提高貨源組織水平,加快週轉效率,建立和配備GPS智慧物流網路系統。

  3物聯網將來的發展趨勢

  物聯網技術是一項綜合性技術,它在物流業中的應用具有規模性、廣泛性、管理性、技術性等特徵。並以智慧運輸、自動倉儲、動態配送和資訊控制等共同構成的新型物流業務體系得以形成。由於物聯網貫穿在物流業的各個環節,使得物流產業的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形成無縫對接,進而構成物流服務鏈。基於物聯網的資訊協同技術,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物流行業的運營模式。並且物流企業內部的資訊將得到高度的整合和整合,使得企業內部能實時瞭解貨物動態,並根據貨物的動態進行必要的物流控制。同時,物流資訊在物聯網的實現環境下,有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整合,使執行效率大大提高。有效的傳輸物流企業所需要的即時資訊,幫助企業分析解決問題,及時、有效做出決策,提高內部的運作效率,提升物流服務水平。

  4結語

  物流業是物聯網應用最廣泛的行業,它的發展有助於物流的專業化提升。對物流環節的運作產生積極影響,並促進物流功能的整合。隨著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援以及物聯網技術的不斷髮展,中國的物流行業一定會隨著物聯網的發展產生巨大變化並受其深刻影響。

  二:高職物流灌流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提升探討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物流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全國300多家高職院校開設了物流管理專業,並重視物流管理專業的發展。

  1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需求

  高職物流管理培養的物流人才應該是複合型人才。但是以往的畢業生在人才的質量方面存在嚴重問題,職業能力無法勝任物流企業的需求。雖然企業有適合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大量物流管理崗位需求,但是大多數應屆高職畢業生無法滿足企業人力資源的技能素質要求,這說明目前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式不能滿足企業實際需求。基於我們對典型就業企業的工作崗位分析,分解了工作任務,明確物流管理專業應培養的職業能力。在確立了具體的專業培養目標以後,必須構建一套保證培養目標實現的教學體系。明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應具備的職業能力,按照職業能力的要求構建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體系。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要培養符合職業能力需求的應用技能型人才,必須從課程教學、實訓體系建設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改革現在的理論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

  2提升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途徑

  2.1專案式課程教學的推進

  圍繞企業職業能力的需求,樹立以工作情景支撐,工作任務驅動的高職課程核心理念,並以此來指導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模式改革的全過程,構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專案課程為主體的高職課程模式。以“工作任務”為主線設計專業課程,結合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採用專案課程、一體化課程等多種形式,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物流管理人才的職業競爭力是企業運營管理能力,熟練運用物流裝置、資訊科技和物流管理理論方法。在開發專案化課程時應將崗位工作任務進行專案分解,以行業特質***機械、電子、紡織等***或功能型模組***採購、計劃、倉儲、進出口等***為主線進行專案化課程開發。

  2.2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

  在與企業、院校、畢業生的調研與訪談過程中,都提到實訓室建設與企業的實際工作情境對接,以營造職業化學習、實踐的工作環境,這對人才培養很重要。如供應鏈管理的“計劃員”崗位、“倉管員”崗位、國際物流的“貨代”“操作”等崗位能在實訓室中得到模擬。通過學校經費投入,引入企業真實專案等方式建立綜合物流實訓室,圍繞訂單培養式人才,實踐教學多樣化,建立長效保障機制保證工學結合實訓教學的效果。學生通過校內外實訓的平臺,熟悉和掌握倉儲配送、運輸、採購與生產物流操作流程和技術,在真實的生產商貿企業和物流企業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物流軟硬體操作和物流方案制訂等實踐能力,學生畢業後能較快適應工作崗位,適應基層管理崗位的需要。因此,校內實外訓基地作為課程教學和實習實訓的載體,其建設必須滿足專案是教學改革的需要,滿足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滿足企業專業人才的需求。物流管理類專業建設理論與生產性實踐的一體化的課程,課程教學從傳統的課堂走進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為企業輸送合格的物流專業人才。

  2.3深化校企合作

  只有通過與企業共同培養模式,高職院校才能實現培養高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教學目的。高職院校圍繞企業的用人崗位需要,設定調整學科專業、探索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企業急需的技術研發和成果應用,發揮職業教育推進社會發展的作用。高職院校和企業利用各自的資源,培養的應用技術人才需要貼近企業一線。開展校企合作,能夠推動專業設定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促進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

  3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幾點對策

  完善職業教育法規政策。各地政府出臺新的職業教育法規,該法規需要具體明確學校、企業和政府機構等各方的義務與責任。教育管理部門督促各高職學院改進職業教育模式。教師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聯絡。教師通過頂崗鍛鍊熟悉企業的業務流程,提升理論運用實際的能力,明確專業教學和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制訂課程和專業達到的職業能力培養目標。推進課程改革建設工作。高職院校需改革課程體系,加大課程實訓和綜合實訓所佔課時比重。理論教學實現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式,不追求理論完整體系和深度,在所在城市裡尋找合適的合作企業,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和頂崗實訓方案。從而實現校企合作價值的最大化。政府部門要加強對企業提取教育經費的監管工作,對企業採取定期的監督和檢查工作。推行校企深度合作,技術服務企業工作。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不能僅停留在實習生、畢業生的輸送,物流專業教師要經常走訪合作企業,開發企業的實際專案,幫助企業解決工作改進,管理優化等實際問題。鼓勵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具備服務企業的技術能力。在教學管理方面支援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合理安排教師的學校教學工作和企業頂崗,技術服務工作。建立企業兼職教師資源,通過企業認知和專題講座等方式教學服務。教學管理部門認可校內專職教師參與服務企業的工作教學量,建立合理的服務企業的績效考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