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副高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再從大學到現在,我們學習生涯的每一刻都有老師的陪伴,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老師副高職稱論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老師副高職稱論文篇一

  學生喜愛的歷史老師

  【摘要】 “親其師”必“信其道”,“好吾師”而“鑽其科”。教師的自身素質直接影響著每一個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良好的儀表、友善的態度,能民主、平等、尊重學生、有著良好的品性,有系統的理論修養和淵博的專業知識,這樣的老師必然能得到學生的喜愛,能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關鍵詞】 儀表、態度、民主、平等、尊重、系統、淵博

  學生是情感豐富的一個實體.他們以教師的行動為榜樣。如果他們喜歡某任課老師,他們就會愛屋及烏地喜歡“極無興趣”的某門課程,也就是“親其師”必“信其道”,“好吾師”而“鑽其科”。因此,教師的自身素質直接影響著每一個學生,那麼學生究竟喜歡什麼樣的歷史老師呢?

  一、良好的儀表,友善的態度

  “他講課的風格讓我們感覺很有趣。”歷史教學要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智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因此我們如果仍用老的教學方式--照本宣科,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唸完了事,那是很難讓學生喜歡聽你的課,喜愛你這樣的歷史老師。所以老師教學時,要注意各種情感的流露,教師的語調、節奏、表情都應隨著教材的變化而變化。如我在教學《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一節的結尾部分,我提問:我們可以從鄭和、戚繼光身上學到什麼?***小組討論、歸納、發言,然後評出較好的小組答案,由組長把答案寫在黑板上,讓同學們分享。***然後,我聲情並茂地說: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什麼 “心”?--愛國心!學習他們的什麼“情”?--愛國情!學習他們的什麼“行動”?--愛國行動!這樣一呼一應,加上我激情高亢的語調,彷彿把學生帶到鄭和的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浩瀚的“西洋”上航行,共享“東南亞和非洲國家獨特的風土人情”的喜悅。這樣,學生的身心受到了良好的薰陶,品德也得到了良好的優化。學生的感情和思維也集中到老師的教學之中了。

  “課堂猶如一個大家庭,我再也不煩上學了。”現在學生都被家長寄予厚望,這無疑是對孩子層層的重壓。要負起這個責任,孩子們必須全力以赴,丟掉一切興趣愛好去啃“學問”。教師為了學生考出好成績,保證升學率,也往往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機器,教師從頭講到尾,學生埋頭記筆記,抄答案。這樣孩子的天性被泯滅於“學海”中。作為一名有“型”的教師,必須消除學生的身心陰影,為學生造就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所以,友善的態度無疑是“春雨”“微風”。每堂課都讓學生如沐春風,使學生的長處得到解決發展,個性獲得充分展現,使學生在教師“鼓勵的眼光和讚揚的口吻”中得到進步。因此,學生髮自內心地說出段首那句話。

  二、民主、平等和尊重、良好的品性

  “我們喜愛他的課是因為他平等待人、尊重人,從不戲弄人。”

  教師要努力營造積極、民主、平等開放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求異思維。如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補充,不同意允許爭辯。老師錯了允許提意見。教學中師生處在同一位置。教學本來是一個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師生之間的和諧融洽,互相學習,互相切磋,互相啟發。事實上,學生不同看法,不同意見,甚至相反的觀點,一些是很有價值的思想。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不應以分數來衡量學生,不以好惡提問學生,多表揚優點,不斷滿足他們的需要,促發他們的學習激情和表現欲,這樣就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信心與動力,從而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喜歡他不發脾氣,和藹可親。”隨著老師地位的顯著提高。教師自身的內涵也應該更加更加完善,這可能對學生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以往的“棍棒下成才”,“嚴師出高徒”。固然有它的客觀原因存在,但細想一下,這樣氛圍下的學生會像愛迪生那樣“胡思亂想”嗎?會插上“求知創新”的翅膀飛翔嗎?也許“老是一棍子,時間長了,孩子會失去興趣,一個發明家、科學家的苗子很可能就這樣被'扼殺'”。因此,要使教育得到預期的效果,老師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多鼓勵,讚揚。在讚賞過程中,無形傳達了教師的價值觀,是非觀和美醜觀,學生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這些觀點的內涵,便會逐漸遵循這些內涵去指導自己的具體行為。這樣就大大地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三、系統的理論修養和淵博的專業知識

  “我喜歡她講的課生動,感召力大,系統性強。”

  我在上《活動課歷史畫配文--〈話說清明上河圖〉》時,我先了解本課的活動目標:通過為《清明上河圖》配文字說明的活動,在圖與文的轉換過程中,加深對宋代社會情況的瞭解,培養從歷史繪畫作品中尋找歷史資訊的能力,提高對歷史繪畫作品的欣賞水平,發展同學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豐富同學們的歷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學們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活躍的內心世界。然後,開始分頭行動查閱資料,對《清明上河圖》進行較全面的發解,網上的資料琳琅滿目。同學們大開眼界,為了使同學們提高效率,篩選資料得當,我進行了必要的指導,幾天的功夫,同學們已掌握大量的歷史資訊,有的同學還送給我一個驚喜。

  接著我又指導全班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分組討論《清明上河圖》畫面所反映的歷史資訊,選定準備配文的畫面,研究配文的形式。然後,大組內再分工,四人一小組,根據大組提出的初步方案,為其中一個畫面配寫文字。同學們緊張、有序、積極地準備著,而我也利用“偷懶”得來的時間抓緊充電,查閱資料,開闊視野,提高對歷史名畫的欣賞水平。

  到了上活動課那天,每個同學都一臉嚴肅而神祕的表情,好象每個人都有“殺手鐗”,一副志在必得的樣子。果不其然,一位同學從網上下載了《清明上河圖》全捲動態圖,並配以悠揚的音樂和生動的配文,圖文和諧、優美,全班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紛紛投去羨慕的眼光。這就是他要給我的驚喜吧!接著其他同學毫不示弱,有人物對話,小品表演,講故事,念解說詞等,展示《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情景,介紹宋代社會情況。豐富的想象,流暢的文字表達,精彩的表演,一節課下來,就像一臺別開生面的聯歡晚會。之後,我趁熱打鐵,將《清明上河圖》影印放大,將學生的配文配於圖上,製成圖文相配的展品,舉辦“話說《清明上河圖》”的畫展。由學生自己設計、籌備、展覽,並邀請班主任,各科老師,其他班同學參觀,大家評一評哪些同學寫得好。學生自我評價,師生相互評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快樂,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以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提高。

  通過這節活動課後,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講究教學策略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必備的條件。新課程的歷史教學,需要老師在深入研究歷史教材的基礎上,探討教材的教學規律,並運用這些規律,提出新的適用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策略。以前傳統教學中對學生不能放,不敢放,一放就怕難收。“一言堂”依然是常規教學的主要形式,教與學都很累。通過這節課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結果學生積極動手,“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做學習主人的自豪與自信,這樣這種“放”不僅不會“放羊”,反而會使學生越來越“放”聰明,越“放”能力越強。時代的發展不僅需要成千上萬具有健康人格,健全人格的學生,更加需要具要豐富多彩個性的學生,有創新發展的學生。

  總之,要想得到學生的喜愛,要想適應社會的要求,要想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學高為師,德高為範。”讓我們努力做一個新型的教師去呵護學生們的成長。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老師副高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