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高階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老師是樹,在學生長途跋涉時,為學生遮陽蔽雨,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副高階職稱論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副高階職稱論文篇一

  做這樣的老師

  【摘 要】 用心、用情、用意“耕耘”在教育事業中,做好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為學生撐起一片藍天,讓生命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

  【關 鍵 詞】 老師;溫情;善良;不過期

  近日在《教師博覽》中看到一篇文章,名為《老師的樣子》,面對這篇趣文,不禁啞然失笑。字裡行間,雖說表現出老師對學生殷殷關切之情,但卻也透露了這樣一個資訊:教師關注得更多的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在學生的眼中,老師永遠是教學者,而非朋友。為什麼會這樣,我想是老師一貫夫子式的教導使自己在孩子們的心目定格了,“師生平等”早已被這種夫子式的教導淡化掉了。朋友相見,學生會舉著手中的漫畫書:“可有趣了,你想看嗎?”而師生相見,回答卻只能是誠惶誠恐的“我的作業做完了”。其實,老師的樣子不只一面,做老師就要做這樣子的。

  一、做一個溫情的教師

  溫情是一種武器,一種通常比“凶”更銳利的武器;溫情是一種責任心,愛學生如同自己的孩子,理解他們卻不縱容;溫情是一種期望,對學生永遠有期許,永遠給他們機會;溫情是一種境界,平和地看待和解決問題,不會庸人自擾;溫情是一種氛圍,感染了教師,也感染了學生,於無聲處滋潤心田。

  我始終覺得學生是弱小的,他們永遠是弱勢群體。在學校裡,他們是被動的,他們等著被你安排座位,等著你宣讀學校的規章制度,他們準備好接受你上課的方式,接受你佈置的各項任務,他們極看中你的評價,他們害怕被批評,渴望受表揚,這一切都掌握在你的手裡。他們有太多的被束縛的無奈,卻因為你給他們的一點點自主的權利而快樂滿足。

  學生是善良的,他們從不記仇,他們單純而重感情。在我一次盛怒批評學生之後,我在走廊裡又遇到了他,我說:你跟我到辦公室來一下。他站在那裡,眼神悽楚而幽怨,我永遠忘不了那樣的目光,那一瞬間,我被打動了,像夜晚的月亮一樣,溫情從心底深處升起來,融化了我。我輕輕拍拍他的肩膀說,剛才老師太生氣了,說的話太重了,不過你真的要努力了,不要再讓老師失望,好嗎?他點點頭,很恭敬地走了。看著他的背影,我的目光,早已經變得柔和。

  二、做一個善良的老師

  一位教育家這樣說過: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書,是一朵需要耐心澆灌的花,是一支需要點燃的火把,他們的心理脆弱,情緒易激動。所以,更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溫暖的鼓勵,以培植起對生活對學習的自信。充滿愛意的關切,會改變一個學生的行為;反之,哪怕是一次不當的批評,也可能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因此,我們班主任要保持良好的心境,用一個詞語、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去善待每一位學生。

  我們班有一位借讀生小豐,經常不完成作業,上課搗亂,讓鄰座的孩子聽不好課,下課和別班的同學打架,學校違紀扣分記錄本上總少不了他。放學後,常常不及時回家,在學校附近的小店裡玩遊戲、打檯球……一個學期來,我對他軟硬兼施,卻無濟於事。周圍的一切都是他的敵對力量,他的一切行為都帶有敵對性質。他會用刀子在桌子上刻劃,拿筆尖對著同學的眼睛,用毛筆蘸上墨汁在教室裡亂摔,弄得同學們桌子上、衣服上到處都是……我多次找他談話,希望他能改正,但幾次提醒,效果仍都不大,每次他都當面應承得很好,可出了辦公室的門,照樣如此。

  我意識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豐的這種種問題必定有它由來的根源。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他沒有同齡孩子的天真、率直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走訪了他家。通過家訪,才使我瞭解到,小豐在原來的學校裡也是個問題學生,經常犯錯,班主任對他無可奈何,家長對他更是恨鐵不成鋼,但卻採取了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尤其是他的父親,每次小豐犯錯,輕則罵,重則打。

  家訪以後,我知道我該做的首先是要以我的尊重、信任去換取小豐的信任,並幫助他樹立自信。於是,一方面,我努力做好家長的工作,要求他們配合我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主動找小豐談心,多次肯定他進班級以來的努力和進步,並及時地把他的進步反饋給家長。在班級中,也經常有意識地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並適時地給予表揚。漸漸的,他對學習有了些興趣,做錯事也敢於承認了。看著他一點點的進步,看著他一天一天地學會去面對現實,我心裡真為他高興。

  三、做一個“不過期”的老師

  我們常說: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今天的教師有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是一桶死水呢?那麼對今天的老師來講,教師在教給學生一杯水的同時你必須要有一眼泉,而且是一眼活的泉水。要用你的知識,澆灌學生的心田。

  我們常說,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缸水”。為了具備“一桶水”,作為一名教師,就必須勤奮學習,不斷鑽研業務。不光需要對教材內容深刻和透徹的理解,而且還須系統地閱讀與本學科有關的專業和科普著作,以及教學法參考資料,捕捉新的科學教育資訊。對此我常常在進行反思:自己有沒有這“一桶水”?幾年前的“一桶水”,經過這麼長時間不斷地倒給學生加之“跑冒滴漏”,到底還剩多少?科學、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僅有“一桶水”夠不夠?這“一桶水”水質如何?是優質礦泉水還是普通自來水?是活水還是死水?“一桶水”是否能倒滿學生的“一杯水”?學生的那“一杯水”是讓學生學會“取水”還是教學生等著“倒水”?既然選擇了老師,就有責任去當好,就有責任不斷反省自己。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我發自內心的有一個一生的追求和目標:當好一名老師,當一名好老師!

  讓我們用心、用情、用意“耕耘”在教育事業中吧,做好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為學生撐起一片藍天,讓生命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

  【參考文獻】

  [1] 卞東華. 今天,我們怎樣做老師[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2] 荊志強. 幸福地做老師 我的生本教育實踐之路[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3] 聶淑榮. 教你如何做老師[J]. 吉林教育,2013***Z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副高階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