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老師職稱論文兩篇

  老師是一隻蠟燭,默默燃燒自己;是一朵無論插在哪裡,就會飛翔的蒲公英。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階老師職稱論文,希望你們喜歡。

  高階老師職稱論文篇一

  如何做最好的老師

  摘 要:怎樣才能做一名最好的老師呢?第一,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師德。第二,沒有愛,沒有情感,就沒有 教育。第三,要有豐厚的學養。第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第五,要善於反思、歸納、 總結。

  關鍵詞:師德 愛 學養 反思 歸納 總結

  有人說做老師很難,做一個好老師那就更難了。其實這句話當前大部分老師都在說。讀了《做最好的老師》,我除了感激以外,更多的是震撼,我領略到了專家們的風采,體味到了人生的哲理,更體味到了怎樣做最好的老師的神聖職責。那麼怎樣才能做一名最好的老師呢?我認為做最好的老師,首先必須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師德

  師德是促進教師教書育人的專業引領,教師的品德直接影響著孩子。教師的道德素質並不是指規範、準則本身,而是教師把這些規範、準則逐步內化,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準則。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因此,可以說,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

  二、沒有愛、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

  作為老師,要成為一個懂得感情的人、懂得愛的人。有人說愛孩子是做合格教師的底線。我們要檢驗一個教師是不是合格,用什麼來衡量他?就看他是不是愛孩子,如果他連愛孩子的心都沒有,那麼他連合格教師的底線都沒有具備,就不適合做教師,所以說,教師首先應是一個情感型的教師。霍懋徵老師從教60年,從沒有和學生髮過一次火,從沒有懲罰過一個學生。任小艾老師一直以“以愛動其心,以言導其行”為教育準則。那麼作為一個好老師,你不光是愛學生,你還要愛同事、愛家長、愛親人、愛子女、愛自己,對工作要有愛心,對社會也要有愛心,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有愛心的老師,你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

  三、要有豐厚的學養

  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今天的老師有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你必須有一眼泉,而且是一眼活的泉,要用你的知識,沽沽不斷地流淌出來,澆灌學生的心田。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紮實的基本功,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廣泛的知識,有豐厚的文化修養。聽了專家們的講座,使我深深地意識到之前我們都在浪費時間、浪費青春、浪費精力。雖然“忙”字經常掛在口頭,但我現在認為那是瞎忙。 捫心自問,我們在“忙”中得到了多少?我們把一屆又一屆的學生送出了學校的大門,就好像我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任務,是好是壞隨他去吧,因為我們囊中羞澀,給學生傳授的知識又能有多少呢?專家們提到的一些好書絕大多數都沒有見過,更不要說讀了。所以說,作為教師,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以此來填充我們腹中的空缺。有一位名人說過:人有再大的本事,沒有知識的建構,都可能被毀滅。作為新時期的好老師,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很多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因為學生 發展的社會環境和影響因素日益複雜,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生事物和先進 科學技術的產生,需要我們教師更新已有的知識儲備,這無疑是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授之以魚”只給人一頓飯的本領,而“授之於漁”是給人以終身的本領。我們不能把一條釣好的現成的魚烹飪好了送到孩子嘴邊讓他吃下去,解他一頓之飢,而是要教給他釣魚的本領。美國一位物 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一次講學中曾經對聽眾這樣說:有人曾經問我,什麼樣的知識讓我成就了諾貝爾獎?我告訴大家,從小學到初中、到大學,我讀了許許多多的書,所有的知識大多都已經忘記了,但是我的小學六年級的一位老師曾經教會我怎樣做人,而這是我成就諾貝爾獎的基礎。所以說,教會學生做人遠比教會學生知識要重要。真正高明的老師是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的本領,讓學生沒有了你,學得會更好。我們想讓今天的孩子做到由被動變主動,就必須先改變自我,這樣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的方式。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個見,學生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也就掌握了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五、要善於反思、歸納、 總結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學反思是一種良好的教學習慣,能否堅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是一個教師進取心、責任心、勇氣和意志力的表現,是教師能否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好教學新理念的決定因素。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反映了教學反思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以前,對於反思、歸納、總結,我的認識太淺薄,認為只是在每節課上完以後,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在課堂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那就叫做反思、歸納、總結。聽了專家們的講座,我才懂得,其實生活中,每天都要不斷地反思、歸納、總結。

  教學前的反思,比如這一課的價值到底在哪裡、為什麼要教這些知識、這一課到底能給孩子的發展帶來怎樣的服務、對教學新理念的反思、教學中的反思、教學後的反思、月後思、期中思。教然後知不足,教學後的反思會發現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進行歸納總結,從而促進自己不斷學習,進一步激發自己向更高的目標邁進,這樣,你又向好老師邁進了一步。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高階老師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