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醫學職稱論文

  20世紀90年代在臨床醫學實踐中迅速發展並受到廣泛關注的一門新興學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口腔醫學在臨床醫學的應用

  20世紀90年代在臨床醫學實踐中迅速發展並受到廣泛關注的一門新興學科,其核心是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佳客觀研究證據,結合醫生的個人專業技能和臨床經驗,充分考慮病人的價值和願望,把三者完美地結合制定治療措施。循證醫學在世界醫學領域的蓬勃發展給傳統醫學教育和實踐模式帶來了極大的震動。將循證醫學應用於口腔醫學,則產生了循證口腔醫學。走循證醫學之路,將循證醫學理念引***腔醫學教育中,也就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

  1循證醫學對口腔醫學教學的意義

  1.1傳統口腔醫學教育的不足:傳統的口腔醫學教育模式以經驗醫學為主,在醫療實踐中,醫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聽取專家的意見、結合教科書或權威參考書籍的觀點處理病例。由此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較好,但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不足。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傳統的醫學教育暴露出很多缺陷:教學內容滯後,不利於新知識的傳播;教學方法單一,重視知識的傳授而不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和以教材為中心等。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學生對口腔臨床知識的學習主要表現為被動地接受現成知識和死板的記憶過程,對問題不會質疑,學習沒有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醫學生歷來受這種經驗醫學的教育與薰陶,並在畢業後以這種思維模式和方法進行臨床實踐。在醫學快速發展的今天,若不注重自身的知識更新,其知識很快就會老化,從而影響醫療質量。

  1.2循證醫學的價值

  1.2.1循證醫學是一門遵循科學證據的學科:循證醫學意即遵循科學依據的醫學,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學20 世紀80 年代提出的一種臨床學習策略,是提出疑問,檢索和評價相關資料,並將此資訊應用於臨床實踐的一種方法。循證醫學就是尋找、評價與合理使用當前條件下所有最有效高質量的證據,針對每一位患者的診治過程進行決策,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具體的實施辦法可歸納為五個步驟:①確定臨床實踐中的問題;②檢索有關的醫學文獻;③嚴格的文獻評價;④應用最佳證據,指導臨床決策;⑤通過實踐,提高臨床學術水平和醫療質量。循證醫學提供的證據是指人體試驗的證據,包括病因、診斷、預防、治療、康復和預後等方面的證據,追求證據的高質量和不斷補充完善。治療性試驗證據根據其質量和可靠程度分為五級:一級:按照特定病種的特定療法收集所有質量可靠的隨機對照試驗後所作的系統評價或Meta-分析,可靠性最高;二級:單個的樣本量足夠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可靠性次之;三級:設有對照組但未用隨機方法分組的研究;四級:無對照的系列病例觀察;五級:專家意見,可靠性最差。

  1.2.2口腔醫學教育中引入循證醫學的必要性:循證醫學教育的模式首先要啟發和鼓勵學習者善於從實踐中發現問題、歸納問題。其次是高效率地查閱文獻,並對文獻中的結論進行分析和評價,提煉出針對具體問題的答案。掌握以問題為基礎的循證醫學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就能成為一名終身的自我教育者。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許多疾病由於病因和發病機理不明,治療手段多種多樣,爭議頗多。例如口腔白斑、扁平苔蘚的治療,齲病的防治等。隨著基礎醫學與材料科學的發展,新的技術、方法、藥物、材料不斷湧現,如何針對病人的實際情況,選擇最佳治療手段,成為口腔臨床面臨的新課題。在這種情況下,以邏輯推論和臨床經驗為基礎的醫療技術可能顯得蒼白無力。口腔醫學實踐中循證醫學的引入,為臨床醫生進行醫療決策提供可靠證據。口

  腔醫師應自覺運用循證 醫學的理論,使用當代最佳證據,結合具體情況為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不斷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使患者受益。

  2循證醫學在口腔醫學 教育中的 應用

  2.1循證醫學教學即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循證醫學被譽為“21世紀的 臨床醫學”,是以“問題”為基礎的醫學教育模式。從醫學教育的角度看,循證醫學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出發點,它提出了一整套在臨床 實踐中發現問題,尋找現有的最好證據,評價和綜合分析所得證據及應用結果以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的理論和方法,這有助於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醫學觀,為規範其今後的臨床實踐行為打下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提出問題、尋求證據、系統評價”的全過程。結合循證醫學的口腔醫學教育,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鼓勵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問題,通過選擇性、批判性地評價醫學文獻和綜合臨床研究獲得最佳證據。循證口腔醫學教育模式重在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變“死學”為“巧學”,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設計者和主動者,由接受知識轉變為探究知識,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2.2實施循證醫學的條件

  2.2.1循證醫學實施所需的醫學文獻資源:循證醫學是臨床流行病學、醫學 統計學、現代資訊學與臨床醫學的結晶。為保證循證醫學的實施,學校要創造必要的條件,使研究證據的查尋方便、簡捷。除了具備常用的醫學文獻資料庫如Medline資料庫、Embase資料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外,還應提供二次研究證據的資料庫如Cochrane圖書館、循證醫學評價***Evidence Base Medicine Reviews,EBMR***,或相關的雜誌如循證醫學雜誌***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循證牙科學雜誌***Evidence-Based Dentistry,EBD***及書籍等。

  3口腔循證醫學實踐面臨的問題

  循證口腔醫學在我國尚處於掃盲階段,人們對其認識和掌握還需要一個過程。在循證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循證醫學證據尚需進一步 發展和完善,當前並非所有臨床問題都能找到相應的高質量的循證醫學證據;其次,循證醫學作為新型醫學模式的出現,在醫學界引起廣泛爭議,一直受到傳統醫學模式和專家意見的排斥;此外,臨床醫務人員資訊資源獲取的困難,對循證醫學瞭解貧乏,及過多看重 經濟效益等也將影響循證醫學的實施。

  篇二

  淺析醫學檢驗與檢驗醫學的發展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科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高技術的滲透必將不斷引申生物醫學領域深刻的革命。醫學檢驗從形式上而言,由原始手工操作發展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操作。從內容上而言,以分子生物學技術、免疫標記技術的出現為代表,為醫學檢驗賦予了新內容和新的發展空間。循徵醫學的提倡,又為檢驗醫學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隨著實驗醫學、臨床醫學飛速發展以及二者不斷結合,使醫學檢驗這個以實驗技術為主的學科逐步走向前臺。以下從三方面闡述由醫學檢驗向檢驗醫學的轉變。

  1 檢驗技術水平的轉變

  1.1儀器方面的轉變

  目前大型醫院的儀器從單機自動化到成組儀器組臺***例如將血液分析儀、自動血塗片染色機、網織紅細胞計數儀及血凝儀構成一個血液學分析儀模組式組臺***以至整個實驗室通過傳送帶連線各種儀器,構成全實驗室自動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簡稱TLA***。

  1.2檢驗方法實現標準化

  過去測定一種化學成分有不同方法,即使用同一種方法,具體步驟也有微細差別,所得結果和參考值也不一致,給臨床醫師、病人以及檢驗人員帶來困擾。現在國內外不少學術組織都在研究和推行一個國家或地區以至全球的方法標準化。方法標準化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僅使全球方法和結果表達得到統一,有利於統一診斷標準,而且更便於試劑生產,質量控制和保證檢驗準確性和可比性。尤其是在這個人性化的時代,除了準確快速地檢驗出各項生理指標外,病人在各個醫院甚至不同地區醫院的化驗結果能夠通用也是十分必要的。醫學檢驗的標準化就是為實現“一單通”提供保證。

  2 科研力量和工作理念的發展促使轉變

  2.1隨著大量有關人類組織細胞結構、功能、代謝及分子間相互作用的資訊被發現,醫學研究的目標均是通過一組資料全面反映人體特定組織器官的功能、代謝等。過去檢驗醫學多是對特定單一專案的定性、定量分析,難以反映疾病發生髮展的全貌,如今眾多的生命科學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挑戰,科研力量的強大使得檢驗專案向整體化方向發展。

  2.2工作理念的轉變,檢驗管理更加科學化和人性化

  醫學檢驗是聯絡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紐帶,是多學科的組合體。現代的醫學檢驗是一個龐大的部門,其業務範圍不斷擴大,能夠進行上千種試驗,每天發出成千上萬的報告。如何管理好這一龐大部門,保證其正常地科學地執行,特別是保證其發出報告的可靠性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在50~60年代,依靠幾臺顯微鏡、離心機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規工作,有一臺目測比色計就可完成大多數生化測定專案,依靠醫師的知識和經驗就能管理或控制檢驗科的檢查質量。

  3 檢驗醫學發展中的問題

  從“醫學檢驗”轉變成“檢驗醫學”,不僅是文字順序的顛倒,但確蘊藏著深刻的內涵。檢驗學科發展的理念與定位也隨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1]。檢驗科工作的重點已不再是方法學的研究,而是在及時、準確提供報告的同時,協同臨床進行診斷和治療。此外,是為提高醫療質量、加強醫院管理,或是循證醫學的發展,都要求加強檢驗與臨床溝通。

  檢驗通過與臨床有效溝通,可促進臨床標本的正確採集和檢驗結果的正確解釋及應用;同時又可從臨床獲得許多反饋資訊,藉此進一步綜合評判實驗方法學及其臨床價值,以便不斷完善操作規程並推進新專案的開展和普及。

  4 結論

  4.1實際上,檢驗學科的發展更多體現在檢驗醫學理念的變化上。在確保檢驗結果可靠性的前提下,在發展大型精確的自動化分析手段的同時,“床邊檢驗”技術也有自身發展所特有的應用價值[2],各類床旁試驗***pointof care test,POCT***使檢驗人員可在患者身邊進行各項試驗並即刻得出結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和臨床,充分體現了人性化。上世紀九十年代前,醫院檢驗科從事檢驗工作,醫生或病人把標本送到實驗室,再將檢驗結果報回臨床,被稱為“醫學檢驗”。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實驗室工作不再是機械的標本檢查,要綜合病人變化、臨床診斷,結合資料做判斷,還要對臨床醫生得出的試驗診斷提供諮詢,稱為“檢驗醫學”。從“醫學檢驗”到“檢驗醫學”不僅是一個詞彙順序的變更,對學科發展理念、服務模式、工作範圍、知識結構都有深遠影響。過去檢驗科“以標本為中心,以實驗資料為目的”,而現在檢驗醫學“以病人為中心,以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為目的”。

  4.2“檢驗醫學”與“醫學檢驗”屬於不同的學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學、技術和臨床三方面知識,而後者主要是應用技術知識。面對新的形勢,社會需求的不僅僅是技師型檢驗人才,更需要複合型檢驗醫學人才[3]。儘管國家教委規定醫學檢驗系本科定位於“檢驗醫師”,但高校的專業設定取決於市場需求。我國檢驗科大多沒有醫師崗位,所以本科畢業生是在從事技師工作,從而導致高校培養模式仍是培養技師型檢驗人才,尚不能就臨床問題與醫生進行良好的溝通。檢驗人員將報告單送臨床醫師參考,但並不負責解釋其臨床意義。而臨床醫師又不甚瞭解檢驗專案的原理及過程或對檢驗結果存有疑慮,久而久之造成檢驗與臨床之間隔閡愈演愈烈的現狀,正如楊運昌教授所言:“現行獨立建制的檢驗科不具有什麼特色,是沒有跟上現代醫學潮流的落後體制。只有建立現代化的檢驗醫學專業,醫學檢驗才能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