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後勵志創業故事

  那些總是能夠激勵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創業,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80後小夥致富新途徑

  80後小夥靠好創意,花果書半年營收70多萬

  這種既可以閱讀也可以種植,而且能從書中長出花花草草的書叫做瓜果書。他的發明人竟然是個80後年輕人,他叫溫浩溟,出生在江西,這個80後的小夥靠一個好的創意,找到了一條致富的途徑。2009年半年時間,他就靠這種長花草的書,營業70多萬元。

  聊天聊出商機

  2007年溫浩溟從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由於學的是外語專業,他第一份工作就在廣東佛山一家陶瓷研究中心***英國陶瓷研究協會CERAM***做翻譯。該中心顧問是一位旅美學者,也是知名的創意專家。溫浩溟在這位專家聊天時聊出了商機。

  有一天,創意專家告訴溫浩溟,現在英國的創意產業正發展的如火如荼,如果陶瓷也融入創意的概念,應該賣的會更好。同時,專家還給溫浩溟講了花果書的案例。

  一本書,可以看,也可以長出花草,如果種植的是蔬菜,結出的蔬菜或果子還可以吃。溫浩溟一聽就來了精神。“書裡面可以撒種子?還可以發芽長大?結出的果子還可以吃!”溫浩溟十分好奇。

  專家雖然知道有這樣的事物,但是這是哪裡發源的並不知情。溫浩溟想到日本是工藝創意最發達的國家,是不是日本發明的呢?

  他馬上聯絡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的一個日籍老師,得到的訊息是振奮的,瓜果書就是起源於日本,並且賣的火熱。

  “在日本賣的火熱,在中國也有可能大熱。”想到這裡,溫浩溟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跑腿跑出技術

  溫浩溟馬上委託日籍老師從日本買回一本花果書,當他興奮地開啟包裝時,傻眼了,整個人像是洩氣的皮球一樣攤在了沙發上。

  原來,日本郵寄的花果書,就是一本畫冊,就是書後面附帶了幾顆種子,讀者還需要買其他的盆子栽培,才可以發芽,結果。

  “這沒有多少創意啊,就是書本上附帶了幾顆種子而已。”就在失望之餘,一個朋友提醒了溫浩溟。“如果我們能在書本中種出花草來,就好了。”溫浩溟一聽,剛才還緊縮的眉頭馬上舒展了。

  為了技術攻關,溫浩溟首先找到中科院北京一家農業研究所,但是對方對他這個專案不感興趣,認為這是小兒科,沒有技術含量。但是對方也給溫浩溟提出了很多建議,讓溫浩溟用生長比較快的植物,同時在介質***類此土壤,現代種植的載體***中加入一些新增劑,就是讓植物長的更快。

  在北京碰壁後,溫浩溟又到處跑腿,最後找到了深圳大學。“我幾個合作伙伴都是從這個學校畢業的,同時深圳也是創意之都。”溫浩溟告訴記者,在這裡他的專案得到了的支援。

  2008年11月,在深圳大學經濟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和景德鎮陶瓷學院支援下,中國瓜果書創意設計生產基地終於在江西成立。

  經歷數次失敗後,2009年6月份,技術終於獲得突破。

  賣書賣出市場

  實際上,在溫浩溟技術成功之前,他就開始銷售花果書,但那個時候出售的產品和日本一樣。“實際上就是拷貝日本的”。溫浩溟原本以為,在日本賣的火熱的產品在中國也應該火熱,然而他錯了。

  產品投入市場,沒有引起轟動,面對這一場景,他才下決心進行技術攻關。

  現在,溫浩溟的瓜果書已經有很高的發芽率,一顆普通的花草4-7天發芽,60-70天結果,200天左右生命週期結束。“瓜果書能結出3到10根大拇指1.5倍大小的黃瓜,能結出5個左右小拇指大小的番茄。”溫浩溟說。

  技術獲得突破,溫浩溟馬上聯絡廠家進行加工生產。由於手頭沒有資金,不敢做廣告,只能通過網路推廣,“我們還找過北京一個網路營銷推廣專家,此人曾經捧紅了一個很有名的人物。但是對方給我們開價是10萬元。”面對這一價格,溫浩溟只好作罷。

  除了網路推廣之外,溫浩溟還將產品送往禮品店銷售,通過一段時間的推廣,消費者開始漸漸接受花果書。“差的時候,一天也能賣出1000多本,好的時候是3000本。”溫浩溟告訴記者,在2009年半年的時間,營業額就達到60多萬元。

  據瞭解,現在市場賣的花果書20-40元不等,溫浩溟批發給代理商的價格更低。

  “我們現在也面臨發展瓶頸,技術上,發芽率有待提高;流動資金也不寬裕;最緊缺的是工藝設計人才。”溫浩溟告訴記者,雖然瓜果書有了一定市場,但現在自己還沒有盈利。

  :80後文藝青年回新疆創業

  “有人曾經說過我,這是在沙漠裡種草,但是我不想做種草的人,我想培育土壤。”很難想象,眼前這個戴著黑框眼鏡,一股文藝範的年輕人在新疆克拉瑪依創辦了第一家商業廣告棚。

  從攝影師到創業“白板”

  今年29歲的強文是克拉瑪依人,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專業的他畢業後選擇留在北京,做一名攝影師。

  他透露,初到北京時,吃過5塊錢的蛋炒飯,住過破舊的出租屋,最難的時候身上只有50塊錢。即便如此,他都克服了,拼命努力地想要在專業方面學到更多的東西,甚至晚上會借影棚練習布光、構圖。

  憑著自己的韌勁和刻苦,終於成為了一名小有名氣的職業攝影師。“主要接一些商業廣告,會接觸一些明星,當時拍一支廣告日薪基本上2萬左右”,強文說。

  2013年,在北京呆了6年之後,強文卻選擇回到家鄉克拉瑪依。說起原因,他笑著回答:“其實一直都在準備回來,想著挖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第一桶金”並沒有想象的容易,第一個難題就是創業的辦公地點。偶然的機會,他聽說克拉瑪依有一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希望吸引文化方面的人才。

  “我就做了一份計劃書,沒想到效果很好,政府給了我一個園區裡最大的房子”,強文說。

  裝修、裝置、人員,一切都是空白的,這中間投入了很大一部分資金,但卻沒有多少收益。來自家庭的壓力,親人的不理解,即便如此,他都堅持了下來,堅定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志同道合的“文化人”

  有了一些基礎的設施,強文的創業路算是起步了,就在這時,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文化人”——初中同學馬俊。

  “雖然是初中同學,但是直到回到克拉瑪依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才重新碰了面”,強文說道。

  說起馬俊,很多人熟知的是MC馬俊。

  2007年,還在銀川上學的馬俊因為參加“2007伊利優酸乳大學生節”獲得全國十強。2009年畢業後,馬俊成立了一個組合——099X,並且推出第一張專輯。2010年,第十屆IronMic說唱Battle比賽中,馬俊獲得全國總冠軍,之後陸續以組合099X形式推出專輯和單曲。

  但是,馬俊不只會說唱,2010年,他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的研究生,上學期間還拍了一部微電影《bettle》。

  馬俊說:“我不僅喜歡音樂,還喜歡拍片子,所以研究生選擇了電視劇製作專業。”

  2014年,由於一些不可抗的原因,他選擇畢業回克拉瑪依,也因此,馬俊結識了強文。

  “我自己也覺得特別幸運,碰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一起從事藝術相關的行業”,馬俊說。

  一起創業之後,強文用自己積攢的資金,和馬俊組了一個小團隊,買了一些裝置拍片子,馬俊做導演,強文做策劃,兩個人一起為藝術、為文化付出。漸漸的,他們有了革命般的友誼,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像兄弟一樣互相幫助。

  選擇一種有起伏的生活

  2014年,他們的小團隊參加了克拉瑪依市舉辦的微電影大賽,拍了第一部微電影《禮物》,就獲得了一等獎。

  強文說:“拍這個片子特別難,前後耗費了一個月的時間,包括電影裡的小演員都是跑了很多幼兒園親自挑的,白天不僅要拍片子,要裝修辦公點,還有其他零碎的事需要處理,但最後結果是不錯的。”

  從這之後,他們很快接下了克拉瑪依招商引資宣傳片的工作。除了拍攝克拉瑪依市及眾多企業的廣告宣傳片,團隊還參與拍攝了《帶上我的冬不拉》數字電影,策劃籌辦了克拉瑪依市第一屆國際塗鴉大賽,有來自全世界超過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塗鴉藝術家前來參加活動。2015年,還拍攝了《我從新疆來》紀錄片其中一集。

  2015年底,考慮到新疆及當地文化發展的滯後性,創立了克拉瑪依區新青年文化公益聯合會。

  強文說:“新青年文化公益聯合會誕生的原因,就是想讓那些懷著理想抱負的年輕人少經受挫折,通過一個好的平臺實現自己的夢想。”

  2016年5月,新青年文化公益聯合會成為了克拉瑪依“新清年創業創新大賽”主辦方之一,對獲得大賽“最佳專案獎”的個人***或團隊***給予50萬元的資金支援。

  談起對未來的想法,馬俊說,今後音樂和導演都做,當然有機會還想要出去拍些東西,儘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強文一方面支援,一方面自己也有一些文化方面的規劃和方案。

  說起強文,馬俊的評語是:敢拼,敢想、敢做。“團隊肯定需要領頭的,他是帥,我就是將,強文承擔著非常大的風險和壓力,我們就給他做好後盾。”

  強文說:“兩年的時間,我收穫更多的是金錢之外的東西。我想過一種有起伏的生活,所以才選擇了創業,選擇回來,就不能負氣而走,總要有個人站出來做點什麼。”

  :80後大學生開蔬菜連鎖超市創業

  畢業一年多來,郭高林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大學畢業生,到大膽創辦自己的蔬菜連鎖超市,再到現在擁有了4家連鎖店的成功創業者,每天獲得1萬多元的營業額是他當時想都不敢想的,這讓他更加堅定了創業的信念。

  讓郭高林欣慰的是,他的創業,不僅給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提供了就業機會,而且也幫助同學王彥峰、肖冰、武亮亮等人就業並使他們有了用武之地。如今,4家連鎖店共有員工20多人。

  大學畢業,湊錢開店賣菜

  “80後”的郭高林,是河南省教育學院2007級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

  郭高林說,他的創業之路是從大三練攤賣衣服開始的。在鄭州牧專外面的那條路上,流動人口多,一到晚上就熱鬧非凡,路兩邊都是賣小吃、賣衣服、賣雜貨的地攤。郭高林和女朋友姜茵也在那裡擺地攤賣起了衣服。姜茵做老闆和銷售,郭高林的任務是進貨。

  “練攤”雖然只是小打小鬧,但在這個過程中,郭高林學會了基本的經營技巧。

  郭高林愛琢磨。有一次,他發現自己身邊賣菜的雖說生意不錯,但因為零星分散,又沒有品牌,蔬菜的質量、價格、信譽總不能讓一些顧客滿意。“我就琢磨,肉類可以有品牌店,蔬菜為什麼不能打響自己的品牌?”他萌生了開蔬菜超市的想法,“以品牌蔬菜為主,兼營五穀雜糧、冷鮮肉等,附帶一些副食。”

  在面臨畢業的那段日子裡,在眾多同學焦頭爛額地忙於找工作的時候,郭高林並沒有慌亂,因為他已決定創辦自己的蔬菜超市。2007年6月底,郭高林回學校領取畢業證時,將想法告訴給了好友,結果頓時在年級裡炸開了鍋。大學畢業生賣菜?很多人認為他根本吃不了這個苦。

  郭高林並沒有放棄。“誰說我是3分鐘熱度?一個有夢的人永遠不會放棄!”最終,郭高林用堅定的決心說服了幾位好友,同學王彥峰、武亮亮、郭妍妍等人和他一起,湊了5萬多元錢作為啟動資金。

  2007年8月22日,以郭高林的名義註冊的“咱地裡”蔬菜自助店在鄭州市馬李莊正式開張。

  開辦四家連鎖店

  有了自己的店鋪,郭高林和好友們開始忙碌起來。但在現實面前,他們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

  鄭州毛莊、劉莊、陳砦蔬菜批發市場,是他們考察好的幾個蔬菜批發市場。劉莊最大,是蔬菜的主要分批地,所以第一次進蔬菜時,他們就直奔劉莊。

  到了之後才發現,這裡批發的蔬菜動輒就是幾千斤,不散批。他們磨破嘴皮子,最後才批了200斤大蔥、幾包大蒜和幾百斤土豆,結果大蔥爛了一屋子,損失了幾十斤,剩下的半個月才賣完。

  “我們一看情況不對,趕緊掉頭到陳砦蔬菜批發市場。到了陳砦蔬菜批發市場才發現,這裡的蔬菜種類多,價格也不貴,適合我們的採購需求。直到現在,我們的蔬菜一直都是在那裡採購的。”郭高林說。

  那時每天早上5點,郭高林和王彥峰就要爬出熱被窩,蹬三輪車到蔬菜批發市場進菜。“每一片菜葉都要精挑細選,每一毛錢都要和人家討價還價。”王彥峰說。

  開業第一天,他們甚至都不會用收款機,還收過假幣,丟過東西。蔬菜生意對時間的要求很特殊,別人吃飯的時候他們最忙,過了高峰期才能輪流吃飯。進入冬季,屋裡既沒暖氣又沒空調,因為要淨菜、剁肉,還未入冬,幾個人的手都不同程度地被凍傷了。

  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事都需要有一個過程,堅持是有難度,但萬事開頭難,我們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做事。”郭高林說。

  郭高林和大夥兒一起起早貪黑,不怕吃苦受累,認真做市場調查,虛心向同行和前輩“取經”。

  在幾個年輕人的不懈努力下,“咱地裡”的生意越來越好。走進“咱地裡”蔬菜超市,貨架上的蔬菜碼得整整齊齊,品種齊全,黑板上的價格標得清清楚楚,價格低廉。除了蔬菜,店裡還有副食品、雜貨和冷鮮肉,吸引了不少顧客。大學生熱情的態度,使很多顧客成了回頭客。

  就這樣,“咱地裡”蔬菜自助超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們還是有優勢的:跟小商販比,我們的優勢是菜價便宜、種類多、乾淨、不缺斤短兩;與大超市比,我們的優勢是價位低、離家近。”蔬菜超市在幾個大學生的精心操持下逐漸走上正軌,並加盟了雙彙集團,經營雙匯冷鮮肉。

  那段時間,超市每天的營業額是1000元左右,但除去成本和開支,他們的贏利非常有限。“創業初期,我們沒打算賺錢,首先是學習和積累經驗,培養客戶群,賺錢是以後的事。”郭高林說。

  隨著生意逐漸走上正軌,郭高林決定擴大規模。2007年12月,郭高林在鄭東新區成立了第一家分店。這家店面附近,是一個有1000戶人口的住宅小區,一間只有80平方米的毛坯房成了郭高林事業的又一個起點。

  規模擴大了,對新環境的適應、員工素質、管理模式、產品質量等問題也接踵而來。“新店開業後,銷售狀況並不理想,新店的寂靜,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影響著我們的情緒,畢竟我們都是年輕人。但是,真誠的傾訴和相互安慰、鼓勵,讓我們的心貼得更緊,我們咬著牙走過來了。”郭高林說。

  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他們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包括收銀製度、招聘培訓制度、採購制度、倉管制度。這些正好是他們在大學所學的知識,這些知識,成為“咱地裡”發展的基礎。

  現在,4家店都已實現贏利,每個月的銷售收入已超過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