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的勵志創業故事

  凡是能排除所有障礙的人,常常會屢建奇功,哪怕是殘疾人也一樣有很多在創業中獲得成功的人,他們在創造著奇蹟,在勵志著我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殘疾人的勵志創業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周新成:殘疾人開小吃店憑誠信當選“中國好人”

  今年43歲的周新成,昔日因病致使雙下肢殘疾,他開的“信誠小吃”從1996年開張以來一直堅持顧客用餐自己投錢,自己找錢。他說,只要你足夠相信別人 ,也一定會得到別人同樣的信任。在今年11月份的“陝西好人”評選中,周新成被評為誠實守信類好人。

  打工兩次受騙 讓他下定決心做個守信的人

  12月1日,華商記者見到周新成時,他正在店裡忙活著炒菜。周新成說,這兩天店裡的廚師請假了,他就端起了炒鍋做起了廚師。

  周新成出生於洛南縣四皓鎮代塬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小時候因為家裡貧窮讓他飽嘗了生活的磨難。“小時候最大的愛好就是踢足球,可每次面對足球,卻只能坐在那兒眼巴巴地看,因為害怕運動了後肚子會更餓,另外還心疼腳上那雙已經破爛的解放鞋”。

  1988年6月,年僅17歲的周新成前往渭南市打工,可是幹了半年後,工頭攜款逃跑。第二年過完年,周新成又隨鄉親到西安建築工地挖管道,在一次施工中,周新成不慎造成左上肢壓傷,無奈之下他回家養傷,但老闆答應給他的工錢最終也沒有兌現。

  兩次出門打工的遭遇,讓涉世未深的周新成感到一種莫名的悲傷,也喚起他內心對公道公平、誠實誠信等道德行為的熱切期盼。從那時起,周新成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個守信的人。

  因病落下終身殘疾 堅強毅力讓他又站起來

  1991年3月,在洛南縣磚廠打工的周新成突患感冒,起初他並沒有在意,可是後來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最後被確診為:病毒性神經根炎。經過半年多時間治療,周新成的命保住了,但雙腿卻無法像從前那樣正常行走,必須依靠柺杖才能艱難行走。

  周新成說,當時他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可面對年邁父母,關心自己的親朋好友,他咬緊牙關努力的學習站立。他開始拖著病殘的雙腿,拄著一根柺杖,忍著疼痛開始下地活動了。他開始幫著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像劈柴、餵豬、做飯這些活,他都搶著去幹。

  1年之後周新成“站”起來了,一般常人能幹的活他都能幹,種地、洗衣、做飯、砍柴、餵豬他都能幹。

  自主創業 顧客就餐後自己付錢找零

  1996年,周新成在親戚的幫助下學會了做豆腐腦技術,借了120元錢在洛南縣城西門口繁華地段開一家“信誠小吃”豆腐腦小吃攤。

  小店開張後,周新成給自己定下規矩:實行自動付款。他在店前木凳上擺放著一個用塑料泡沫殼作成的簡易收款箱,顧客用餐自己投錢自己找錢。

  2002年,周新成租了間門面,開起信城小吃店。2011年,他又籌資30多萬元,將門店擴大,經營品種擴充套件到20多個。儘管店面一次又一次擴大,但讓顧客自己放錢自己找零的方式從來不變。周新成說:“讓顧客自己放錢自找零錢,是對顧客的信任和尊重。”

  閆雪玲在該小吃店工作了9年時間,她說剛到店裡時大家對老闆讓顧客自己找錢的方法很不理解,後來又都慢慢理解了。閆雪玲說,有一次一個顧客到店裡買了袋豆漿,自己沒投錢,還從錢盒裡拿走了8元錢。但是老闆讓他們不要追究了,並告訴他們要相信每個人。

  你足夠相信別人 一定會得到別人的信任

  周新成說,之所以想到讓顧客自己放錢自找零錢,一是乾淨衛生,另外也是對顧客的信任和尊重。他說自己是從街邊擺攤開始的,看到一些攤主收了錢沒洗手又給顧客拿吃的很不衛生,就做了個錢盒讓顧客自己找錢,後來就慢慢成了習慣。周新成說,餐飲本來就是個服務行業,只有相信顧客、尊重顧客才能換來顧客的認可。

  採訪中,周新成也坦言,偶爾會出現有人吃飯不給錢的情況,但他認為那畢竟是少數。也有人勸他取消顧客自己付錢找零,但是他認為只要你足夠相信別人,也一定會得到別人同樣的信任。

  周新成“信誠小吃”店門上有這樣一副對聯“以誠致信誠悅三千客,以信為本信立百年店”。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更多的人講誠信,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誠實經營、誠信做人的正能量。

  華商記者 田德政 實習記者 白鵬飛

  相關新聞:洛南小吃店老闆誠實守信 入選中國好人榜

  2015年3月“中國好人榜”近日揭曉,陝西省洛南縣誠信小吃店老闆周新成入選“誠實守信好人”。據瞭解,全省共有3人當選3月“中國好人”。

  周新成是洛南縣四皓鎮代塬村人,他20歲時因病致下肢殘疾,無法獨立行走,但他身殘志堅,開辦了信誠小吃店,18年來以誠信立業,堅持顧客吃飯自找零錢,深受社會各界好評。在食品經營過程中,周新成誠實守信,嚴把食品質量關,菜選水靈的、肉挑新鮮的,每天先品嚐第一個包子,對不合格食品絕不出售。***本報曾對他的事蹟進行過報道。***

  同時,他照章納稅,樂善好施,奉獻愛心,積極回報社會,對顧客遺失的大到一個錢包、小到一副眼鏡、一把雨傘,都原物奉還。18年來,周新成先後退還顧客遺失現金2萬多元,手機40多部,向社會愛心捐贈5萬餘元,解決了20餘名下崗職工、待業青年的就業問題,幫助了3名殘疾人就業。身殘志堅的周新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彰顯了崇文厚道自強包容的洛南精神,用誠信傳遞了人間真善,譜寫了人生最美的精彩樂章,先後被評選和表彰為商洛市道德模範、洛南縣誠信經營個體戶、洛南縣學雷鋒標兵、洛南縣首屆勞動模範,2014年11月陝西好人榜“誠實守信好人”候選人。***華商記者 田德政***

  篇2

  陳世華:殘疾人創業辦養殖場年賺60萬

  他的右手在一次創業中致殘,只剩下一半手掌、一個指頭,然而他並沒有因此停止追逐致富夢;在兩次創業血本無歸後,他挺起脊樑繼續創業,利用村組閒置的山地水庫開辦養殖場,混養鴨、羊、豬和魚等。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他創辦的這個養殖場年可獲利60萬元,他就是陽新世華養殖場董事長陳世華。

  學徒三年練就優秀品質

  1980年,剛滿16歲的陳世華初中畢業,在父親的要求下,他跟著遠房一個表叔,當起了為期三年的木工學徒。

  學木工最難的除掌握技術外就是讀懂圖紙。勤奮又聰明的陳世華很快掌握了木工技術,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就是不能獨立對照圖紙做好木工活,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讀不懂英文符號,看不懂圖樣結構,需要別人解釋才能做。如何才能使自己儘快讀懂圖紙?陳世華就此多次問師父,得到的總是一個回答:熟能生巧。

  於是,白天,陳世華就拿著圖紙慢慢做,虛心向師兄弟們請教;晚上,他就拿不同圖紙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異同點。這樣,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不管什麼字母,不管什麼圖紙,陳世華都能讀出來,讀得懂。在師父眼中,陳世華在學徒期間已有很多方面“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他所有徒弟中的“唯一”。

  兩次創業傷身又蝕財

  1999年,細心的陳世華髮現,農村很多山場被人承包,木材加工將是不錯的行業。於是,2000年,他說服家人,毅然放棄用了20年的斧頭,拿出全部積蓄購置了電鋸等裝置,專門為加工戶提供裁鋸服務。

  隨後十年的忙碌生意和豐厚收入,證明了陳世華當初決策的正確性和可行性。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在他計劃擴大規模準備大展巨集圖時,2010年6月的一次工作中,他右手四指被電鋸無情奪去,手掌也被削去一半。

  躺在病床上的陳世華,一想到自己的大好事業就要終止,不由得長長哀嘆,黯然神傷;一想到作為家裡的頂樑柱,不得不為一家人今後生活著想,他又憂心忡忡。但這些壓力更是激發了陳世華重拾生活的信心和重新創業的決心。

  傷口癒合後,陳世華和家人商議決定,利用水田種養蓮子。2011年,陳世華在家鄉承包40畝水田,種植了蓮子。在陳世華悉心的培植下,蓮子產量豐收,但因市場價格不穩定,蓮子由原15元/斤的價格跌至7元/斤。結果,他不但血本無歸,而且還多出3萬元的債務。

  永不服輸終於創業成功

  失敗是成功之母。在面對多次創業的失敗,陳世華沒有灰心氣餒,而是認真總結經驗,並計劃總投資30萬元,利用村組閒置的山地水庫混養鴨、羊、豬和魚等。但養殖場地和啟動資金是第一道難題。

  2012年12月,當地政府得知陳世華的情況後,主動組織鎮村幹部多次與當地群眾協商,徵求多方意見,最終把泉口村丁壠水庫地帶計200畝山地水域面積租賃給他,為他找到了合適的養殖場地;陽新縣人社局瞭解陳世華主動上門為他辦理了5萬元的小額擔保免息貸款,為他解決了資金難題,還讓他參加免費的養殖技能培訓,減輕他養殖的技術風險。

  這樣,陳世華很快走出失敗的陰影,迎來了屬於自己創業的“春天”:2013年底,該養殖場年純收入60多萬元。“目前養殖場正處發展階段,規模還需擴大。下一步,我計劃投資20萬元,建立可養殖萬羽雞的養雞圈,充分利用水庫的生態資源,逐步擴大鴨、豬、羊、魚、雞等複合式養殖基地,爭取到年底純收入突破百萬大關!”談起養殖場的前景,陳世華信心百倍。

  篇3

  殘疾人自強不息創業成功的故事

  回鄉創業一直是我們重點關注的話題,在江蘇宿遷的宿城區屠園鄉,有這樣一位殘疾人,他自強不息、創業成功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

  他叫杜雲山,文漢資通配件有限公司負責人,該公司主要生產電腦視訊線、音訊線等,年產值逾千萬元,帶動就業百餘人。

  當初,杜雲山初中畢業,家中兄妹較多,父母身體不好,自己還因麻痺症一條腿殘疾,平時要依靠一根柺杖才能正常行走。由於家境貧寒,身為家中長子的杜雲山,主動放棄學業,挑起養家的重擔。

  到蘇州打工,由於身體殘疾,很難找到工作,通過老鄉的介紹,才得到一個試用的機會,不會做的活,他主動學,偷偷學;會做的活,他總是精益求精,做到最好。經過三個月的試用期,杜雲山就由一名普通操作工成為一名流水線的管理員。四年後,杜雲山帶著多年打拼積累的技術和資金,回到家鄉屠園,創辦油嘴廠。經過2年的打拼,油嘴廠便由5名工人發展到30名,業務遍及周邊縣區的機械廠,固定資產發展到80多萬元。

  “當時我進入蘇州一家外資電子廠,剛到的時候,由於我身體殘疾,員工對我歧視,認為我不能幹這份工作,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幹下去,工作、生活中我吃了很多苦。”杜雲山回憶起自己打工的日子。

  現在的杜雲山一有空就下車間和員工們親切交談,看看流水線,檢查產品,對新員工總是手把手的教技術,他常說以前刻苦學來的不能丟。

  他們下班了,我卻繼續加班學習技術,不懂的去問老員工,查技術書,每天都這樣堅持,平時運用工作經驗,提高工作效率,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把車間流程全部學會了。

  2011年,杜雲山看出了電子產品周邊配套市場的前景,賣了油嘴廠,籌集了100多萬元資金,於2012年與同學共同註冊成立了宿遷市文漢資通配件有限公司。工廠全部投產後實現產值超3000萬元,實現利稅500萬到800萬元,解決勞動力600人左右,帶動百餘名周邊群眾就業,月工資1800——3000元。

  我下一步打算要擴大經營,現在已經和常州一個電子廠談好了,就是今年10月份啟動電機濾波器專案,需要擴招300多個員工。

  作為回鄉創業人員,杜雲山在自己致富的同時能自覺履行社會責任,不忘帶領周圍的群眾提高收入。他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參與扶貧幫困、回報社會等活動。

  我要回報社會和地方百姓,我一個人富了,要帶動大家都富起來,過上好日子。

  篇4

  江西會昌殘疾青年的電商創業故事:創業路上不孤單

  2016年5月6日上午8時,在江西贛州會昌縣電子商務孵化中心,創業青年藍詩勇艱難地從5樓宿舍來到位於2樓的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忙碌。

  藍詩勇出生於會昌縣筠門嶺鎮民範村的一個普通農家,從小患有先天性下肢殘疾。儘管身患殘疾,但他刻苦好學,2009年畢業於江西渝州科技職業學院。

  畢業後,藍詩勇求職四處碰壁,不是投的簡歷石沉大海,就是引來招聘方的不屑一顧。因為一直找不到工作,藍詩勇一度對未來感到惶恐,無奈之下他開始學習手機維修和家電維修,並在2011年找到在一家手機工廠做倉庫管理員和檢測員的工作。

  由於每天需要工作十多個小時,身體吃不消,幾個月後他不得不辭職回家。正當藍詩勇感覺夢想和希望都破滅的時候,電子商務的發展,給他的人生帶來了轉機。

  2012年,在親朋好友的支援下,藍詩勇在筠門嶺鎮圩鎮上開了一家手機維修店,一邊修手機,一邊接觸網路,2015年,他註冊了兩個淘寶網店和一個拍拍網店。由於手機維修店營業情況不太好,藍詩勇關掉手機維修店回到老家專門做電子商務,幫助父母銷售臍橙和當地的手工藝品。

  2015年,會昌縣在麻州鎮臺商創業園建立電子商務孵化中心,扶持培育電商企業發展壯大。針對藍詩勇的特殊情況,該縣各部門給予了他特殊關心,安排人員來到他家把裝置搬到孵化中心,並幫他添置電腦、桌子等辦公用品,免費為他提供電商培訓、專家指導、政策扶持等服務,給予其創業扶持資金,免費提供光纖網路、宿舍等,企業和供貨商也以成本價為其供貨,大家的幫助,減輕了藍詩勇的創業壓力,讓他快速成長起來。

  入駐孵化中心後,藍詩勇樂觀的心態,對事業的執著精神,贏得了大家的尊重。藍詩勇的店鋪主要經營會昌農特產品、手工藝品和服裝。他幹勁十足,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晚上也不閒著,常常工作到深夜。功夫不負有心人,藍詩勇經營的店鋪生意從當初的每月訂單量幾十單增加到每月200多單,現在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家人的愛和好心人的幫助,給了我信心和動力,只要有夢想,殘疾人也可以幹出一番事業。”藍詩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