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勵志創業故事

  在創業過程中,不是決定不做什麼,而是做什麼。看看那些創業勵志的故事,學習他們,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四川南充80後夫妻通宵粉創業,年入50萬探索連鎖之路

  一碗香噴噴的米粉,在四川南充人心中有道不完的情愫。對於粉哥、粉嫂而言,與之更有著難解之緣。2011年至今,這對80後夫妻在南充輾轉開店,通過艱苦打拼,依靠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和勤勞的雙手,讓十餘平方米的鋪面成了食客經常光顧的小店。

  80後夫妻創業 不畏辛苦開“通宵粉”

  “粉哥,給我冒碗粉,外加一個油幹。”2015年10月25日凌晨,市人民南路的一家粉館依然燈火通明,前來吃粉的食客絡繹不絕。這是一家通宵粉館,老闆便是80後夫妻黃韶浩及林薇。由於夫婦倆熱情、健談,與不少食客都成為了好朋友,大家都習慣親切稱呼他們為粉哥、粉嫂。

  此時,林薇正在粉館的閣樓上休息,黃韶浩則與服務員一起守在店裡。“老婆也休息不了多久,一會兒就要起床炒臊子了。”黃韶浩笑笑說,一開始,當聽說他們準備開通宵粉館,不少親朋好友都勸誡他們:“開粉館本就辛苦,何況是通宵粉館,你們可要想清楚了!”然而,他們依然義無反顧選擇了這條創業之路。

  “年輕人,怕什麼辛苦!只要我們夫妻齊心,將生意做起來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黃韶浩說,這是老婆林薇當初回答所有人的話,讓他十分感動。

  嚐遍南充米粉 粉嫂冒粉三天手磨起繭

  黃韶浩是廣東韶關人,出生於1985年的他,曾在家鄉從事通訊行業工作。因為工作原因,他認識了聰明能幹的南充姑娘林薇。二人很快墜入愛河結了婚,2010年,黃韶浩隨妻子來到南充創業。

  做過蔬菜批發、服裝銷售、汽配品牌代理……夫妻二人一起探索創業之路,卻“只有搞蔬菜批發那年,掙了十萬塊錢。”黃韶浩告訴記者,記得那時候,他們也是每天起早貪黑,進貨發貨,十分辛苦。後來,有親戚提議合夥開粉館,他們經過商量,決定試一試。

  “一開始,我們合夥在果山公園開,後來我和老婆就獨自出來開店,相繼轉至西門壩街,人民南路。”黃韶浩說,為了學習技術,他和林薇吃遍了南充大大小小的粉館,也學遍了南充粉館。“冒粉三天,老婆右手手指就被磨破了皮,又生了很厚的繭。”黃韶浩說,林薇曾很少做家務,自從開了粉館之後,做起來卻樣樣不差。

  年入五十萬欲走連鎖路

  “記得第一次清洗肥腸,一百多斤的肥腸堆積成山,老婆戴著口罩一根一根地清洗,卻仍被臭味薰得忍不住作嘔,但她還是堅持下來了。”黃韶浩告訴記者,“說不辛苦是假的,但這就是一起吃苦的幸福吧!”

  “做生意,一定要捨得付出,貴在堅持。”黃韶浩說,最近兩年競爭十分激烈,他們的粉館經營曾舉步維艱。但他與妻子都堅持下來了。“我們的經營理念是,哪怕提高成本,也一定要保證最優良的品質和口味。”黃韶浩說,他們的粉館生意逐漸有了起色,除了賣粉之外,他們還新增加了稀飯包子、蒸餃、冷盤、套飯等,受到食客的喜愛。他們的付出也得到了收穫,粉哥笑著說,2014年月均收入4萬元左右,年入五十萬元,這讓他們感到辛苦是值得的,也是幸福的。

  對於未來,黃韶浩和林薇都希望能夠探索出一條成功的米粉連鎖之路,在做出高質量、好味道的同時,打造高階、精品“通宵粉”。

  二:

  陝西80後修腳工白手起家創業,把鄭遠元修腳公司開遍全國

  成才不問出處

  從西安上高速,越莽莽秦嶺,三個半小時後,抵達位於大巴山麓、漢水之濱的紫陽縣城;從這裡沿著盤山公路溯流而上,輾轉車行約30公里,記者來到了有著“地無三尺平”之稱的高橋古鎮;再在通向鐵佛村的村道上顛簸20分鐘,接著於無路處棄車步行,往山中再走1裡地……此行的目的地,群山環抱間一座外皮已經龜裂的兩層土坯房終於躍然眼前,這就是鄭遠元的家。

  踏著吱呀作響的木梯爬上老宅的二層,以青石板為瓦的房頂漏出幾道光亮,本用於倉儲的黑漆漆的頂棚裡,薄薄一層木板上橫著張落滿塵灰的板床,“那是我從小的臥床”,作為家中老么的鄭遠元示意記者需跟著他踩著房樑處行走,“這個我最有經驗。”

  在這個自然環境惡劣的國家級貧困縣,鄭遠元家的故事與其他山區農戶並無什麼不同:父母務農,家境貧困,哥哥在煤窯打工受傷,1983年出生的鄭遠元初中即輟學,隻身到四川達州投奔姨父,一面跟著姨父學起了中醫修腳的手藝,一面在餐館洗碗打雜。

  2002年,已經出師的鄭遠元來到與達州相鄰的陝西漢中,原本打算找一份足浴店修腳工的工作餬口,“臨行前,在達州的好朋友要買房,我把幾年攢下的上千元積蓄都借給了朋友,只好朝姨父再借了幾百元做盤纏,想著很快就能領到工資。”

  事有不巧,到達漢中的第一天,鄭遠元登門求職卻屢屢被拒之門外,“租了房子、買了生活必需品後,隨身帶的幾百元也只剩下了5塊錢,一晚上餓著肚子沒敢吃飯。”

  第二天,揣著兜裡僅有的5塊錢,找不到工作又舉目無親的鄭遠元,無奈之下在漢中市汽車運輸公司門口擺起了修腳攤,“無人問津不說,很快還被人趕走了。”挪到虎橋路口後,鄭遠元“否極泰來”,地攤從早上10點一口氣擺到了晚上,“修腳3元,一天就掙了120塊錢!”——鄭遠元告訴記者,這是他時至今日仍最難忘懷的“第一桶金”。

  修腳、治腳氣、挖雞眼、取肉刺……鄭遠元咽得下苦,出攤一出就是兩個年頭,“為了省時間,中午不吃米飯只吃3元一碗的刀削麵,更不敢多喝水怕老上廁所。”

  創業不分貴賤

  鄭遠元人聰明,一對眼睛時時透著機靈。修腳手藝越做越熟練,擺修腳攤每月也有近萬元收入。

  悟性高是一回事,卻也難以彌補他文化程度低的短板。不過,鄭遠元做人踏實、待人真誠,總有些“貴人”為他“指點迷津”,補上了“社會大學”這一課。

  2005年初,在地攤上為一位老人治好腳病後,老人十分欣賞面前的小夥子:“你這麼年輕,技術又這麼好,擺地攤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還是應該開個店正規幹,才能有大的發展。”在老人的提醒下,租門面、辦執照,2005年底,鄭遠元的第一家修腳店開起來了,只有一間門面,面積也只有30多平方米。從地攤修腳工到“鄭老闆”,鄭遠元用了3年,那年他22歲。

  店面開張,需要增加人手,鄭遠元想到了還在老家深山裡“刨食”的鄉親們。“你發大財吧,我不幹,即使沒有飯吃,咱也不去搞修腳”,老家的朋友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啥事不能幹啊,去做這種下賤的活路!”

  有志不在年高,成才不問出處,創業的路徑又豈有高低貴賤之別?經過反覆動員,鄭遠元的姐姐鄭遠翠、嫂子任繼芳成為了他的第一批員工。服務熱情、價格低廉,他的店面逐漸門庭若市起來,老家前來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快分店陸續開張……2006年底,僅僅過去一年,鄭遠元已經在漢中、安康、四川達州等地開了十幾家專業修腳店。

  “我很感謝當初買房借我錢的達州朋友,如果不是因此把自己‘逼上絕路’,可能我現在還在給人打工”,鄭遠元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