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名人創業奮鬥經歷

  創業就是為了找到成功的機遇,但成功並非易事。看看那些大學生創業的經歷,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劉思源:90後“小鮮肉”掘金阿拉迪小切糕

  一提到切糕,你會想到用核桃仁、葡萄乾、芝麻、玉米飴等原料熬製而成的西域美食,但真正吃過的人並不多。90後襄陽小夥劉思源為了讓美味平價的正宗西域小切糕成為大眾小吃,奮鬥了整整3年。

  他和團隊裡同樣年輕的90後小夥伴,憑藉著自主研發的“阿拉迪小切糕”在2015年湖北農村青年電商創業大賽上脫穎而出,奪得了初創組冠軍。

  當“小鮮肉”愛上“小切糕”

  春夏是休閒食品的旺季,劉思源和小夥伴們也格外忙碌。週末時,他帶著幾十盒“阿拉迪小切糕”在武商襄城購物廣場的超市裡試銷。穿著萌噠噠真空“外套”的“阿拉迪小切糕”讓人眼前一亮,顧客沒見過,更沒吃過,好奇地駐足觀望。

  此前在襄陽,市民們見到的都是商販用推車沿街出售的大塊切糕,有需要就切下一塊論斤賣。可這是一款改良後的全新產品,劉思源和小夥伴們不知道市場如何,更不知道如何定價。因此,只要有顧客駐足試銷臺,他們就會馬上推介:“這有一款正宗西域小切糕,您願意購買嘗一嘗嗎?”

  顧客們肯定地回覆後,讓已為“阿拉迪小切糕”奮鬥了整整3年的劉思源極為高興。

  試吃之後,許多顧客直接付錢買走切糕。“顧客給出的心理價位在30元至50元/盒,而我們預售價是39.8元一盒。”劉思源對市場的判斷相當敏銳。

  作為一枚“小鮮肉”,怎麼會“愛”上女孩子喜歡的甜點切糕?

  “切糕王子”新聞激發靈感

  2012年,一則新聞吸引了正上大學的劉思源的眼球,“長沙理工大學的一名大學生勤工儉學,在網際網路上賣切糕,生意非常紅火,被網友稱為‘切糕王子’,一下子成了‘明星’”。不過,劉思源的關注點是也能做成大生意的切糕。

  事實上,劉思源並非突發奇想,他在大學裡就是個“創業”達人,開了好幾個小公司,頭腦靈活,嗅覺敏銳。從“切糕王子”的創業故事中,他嗅到了商機,“我聯絡上了長沙‘切糕王子’,談到我也想做切糕的想法。他建議我去西部走走,看看正宗的切糕”。

  於是,2013年劉思源趁寒暑假去了西部大城市兩趟,找到當地製作切糕的老藝人,走進家庭作坊看製作過程。此外,他也找到當地知名的切糕專賣店,現場觀看製作工藝。

  改良“西域美食”大賽奪冠

  在考察市場的過程中,劉思源一直在思索:作為西域傳統美食,切糕很受當地人歡迎,但為何沒能進入更廣闊的市場?

  通過不斷試吃和了解切糕製作工藝,他最終確定了“把切糕改小、切薄,做成小包裝;提高果仁含量,降低糖分的比例”的改良思路。確定創業方向後,劉思源和4名與自己同齡的90後開始了追夢之旅,他們成立了湖北襄陽阿拉迪食品科技開發公司,五位合夥人之前都曾創辦過公司,也都是資深“吃貨”。

  歷經3年的研發,每塊10克左右的真空小包裝、乾淨衛生、更適合大眾消費的“阿拉迪小切糕”在今年新鮮出爐。據悉,小切糕一“出生”,就吸引了40多位全國各地的微商代理加盟。“加上蘇寧網店和淘寶網店,我們的重點銷售渠道已經就位。”劉思源這樣介紹。

  不過,劉思源的“野心”很大,“未來,我希望切糕能像大白兔奶糖一樣成為消費者的手邊零食,讓所有人嚐到正宗的西域風味美食”。

  事實上,“阿拉迪小切糕”正式面世前,就憑藉著出色的創意和產品的口感獲得評委的青睞,戰勝了200多個對手,拿下了2015年湖北農村青年電商創業大賽初創組第一名。

  二

  朋友圈說我大學兩年賺了100多萬,寫給讀大學想創業的你

  我21歲,大三。幹過工地,發過傳單,做過家教,在大公司上過班,在小機構兼過職,做過11份不同的工作,賣過專案,開過公司,見了四個投資人就有人要投資,曾在一夜之間公司估值500萬又在一天後重新回到原點。上過電視錄過真人秀。朋友說我這種人在電視上只能活兩集,結果一不小心活了四集,活到了總決賽。

  閒下來的時候自戀的百度了一下自己的名字。看到一個帖子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大一大二賺了20多萬,期間開了一家公司賣了100萬。看完後樂了一下,呵,原來在網上自己已經這麼厲害了,而這只是在網上。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後面寫的一定是關於創業過程中的艱辛,然後我如何克服這種艱辛做到今天這種地步,進而得出一個結論,這人好牛逼,但是關我毛線事。那你就想錯了。

  該做什麼的時候就去做什麼

  作為曾經創過業的大學生,自己卻並不鼓勵大學生去創業。大三了,很多時候呆在學校。偶爾會遇到一些想創業的學弟學妹徵求自己的意見。往往給他們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多讀書。那句話是說給他們聽的,同時也是說給自己的。一路摸爬滾打深知大學創業的艱辛,更瞭解無知的代價有多高。

  慢慢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氛圍開始在高校蔓延。高校創業漸漸的在這種浮躁又浮誇的氛圍中淪為一地雞毛。接觸過一些大學創業者,很多甚至大一大二,在一些高校創業者分享的聚會上,大三的甚至已經算大齡創業者了,而大一就出席創業聚會的往往會被人投上敬佩的眼光。

  自己也曾是一個大學生創業者,對大部分大學生所做的專案有所瞭解,大學生所做的專案往往是沒有什麼技術門檻,依靠簡單的人力成本來賺取一些微薄的利潤,有的甚至不能叫做創業,只能稱作一門小生意。還有一些,有一個初步的想法,然後就去把公司註冊了,找辦公室,找人,然後把CEO CFO COO什麼的分好,以便給同學講起來時候自己還是個CEO以此來顯示優越感,只能說這些同學的勇氣令人敬佩。

  明白自己比什麼

  大學時候自己交學費,生活費不花家裡的錢並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大學時候靠兼職賺一點錢也不是為了拿來和同學比較的,以此顯示自己能力有多強。身處大學,要明白自己比什麼以及和誰比。

  大學四年應該和已經參加工作的比時間更加自由,可以趁週六週日去外面參加一些講座活動什麼的來提升自己,大學四年的所見所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等到四年後和同時步入社會的同學比的是資歷。而不是在大學時候比你比同學賺了多少錢,那是件很可悲的事情,就算在大學翹課忙生意每月可以賺幾千元,但那也只是在當時特定的環境中,更可怕的是,用了四年青春賺了幾萬元錢而讓自己的能力一直停留在每月一兩千的水平上。

  大學四年是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四年,也是最重要的升值期。大學最重要的是多讀書,深度思考,在業餘的時候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充實自己,如果一個學生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沒做好那何談創業。

  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話,你連工作都沒找到,談什麼創業。這句話送給自己,也送給你們。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