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短篇故事

  從沒路的地方走出的路,才是新路。敢於向荊棘叢生處邁出第一步的人,才是值得敬佩的人,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莫言的“軟弱”

  莫言每次從外地坐飛機回京,都想到女兒家去看看。

  女兒的房子離機場很近,有時他明明應該到她那邊去,他卻不去,而是回到自己在市中心的房子,就是因為他怕計程車司機會嫌路途短不高興,排了半天隊拉這麼一個掙不了多少錢的短活兒,會甩臉色給他看。他這一路就會很痛苦。所以,有兩次必須去女兒家的時候,他就預先準備好一盒中華煙,上車以後就把中華煙先給司機,說:“師傅先給你一盒煙抽,絕對不是假的。”然後再跟他說去哪裡。司機當然很高興,他一算,一盒“中華煙”60元錢,他沒賠,所以一路跟莫言有說有笑。

  所有和莫言有過交往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特別在乎別人感受的人,無論對誰都低調、謙恭、謹慎,甚至顯得有點“軟弱”。然而,莫言的這種軟弱,恰恰展現了一種人性的美好——對每一個人都心懷體恤和敬重,哪怕他只是一個計程車司機。

  2:魏敏芝成名後

  1999年,魏敏芝由於在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的本色表演獲得了成功。影片獲得了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第6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等獎項。魏敏芝——這位來自河北張家口一個偏僻小山村的女孩,迅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她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轉變。

  魏敏芝一夜成名,很多藝校,包括北京的幾所學校,都來信說願意招收她去上學。很多人都關心成名之後的魏敏芝:下一步的選擇會是什麼?處在一片叫好聲中的她,對未來有些茫然。是張藝謀“還是應該繼續讀書”的話,讓年僅14歲的魏敏芝選擇到省城石家莊的精英中學,開始了新的學習。

  剛轉學到精英中學時,魏敏芝不可避免地有些不適應。有一次數學課上老師提問,魏敏芝非常積極地舉手要求回答,老師就把她點了起來。沒想到她那一口帶方言的普通話,說不清楚答案44,惹得大家笑成一片。此後她就加緊練習普通話。在這個全新的環境裡,魏敏芝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了學習上,後來順利考上了精英中學高中。轉眼間,進入了高三備考階段。19歲的魏敏芝把高考目標告訴了老師:她想當導演。她認為中國這方面的最高學府是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央戲劇學院,她想去北京電影學院試一試。魏敏芝的這個選擇,和她13歲時與電影的第一次接觸有著很大的關係。可她的決定遭到家人和老師的反對。魏敏芝最後還是執拗地決定嘗試一下。

  2004年2月,魏敏芝和其他做著導演夢或明星夢的學生一起,參加了北京電影學院藝術專業課的考試。但讓魏敏芝遺憾的是:三試的榜上並沒有她的名字。她沒想到,這次嘗試,引起很多媒體的關注,一些記者紛紛採訪她。接下來發生的事,更出乎她的意料。回校後,魏敏芝在網上看到很多關於自己的報道和圖片,覺得自己報考電影學院失敗後,好像全世界的人都把矛頭指向了自己。網上的一些輿論評價說:魏敏芝只不過靠一部電影偶然出名罷了,本身缺少藝術天賦,不適合走藝術道路,考電影學院落榜是理所當然的……外界的眾說紛紜和電影學院面試的失利,再加上高考前的學習壓力,讓19歲的魏敏芝一時難以承受。

  就在魏敏芝彷徨失落時,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當初張藝謀拍攝完影片後,與她的一次談話。在那次談話中,張導演勉勵她回到學校好好學習。魏敏芝的心態慢慢平和下來,她明白現在該做什麼了:振作精神,抓緊時間,好好學習。

  魏敏芝讓爸爸給她買了一個手電筒,晚上熄燈後,為了不影響別人,她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看書,在高考前三個月的時間裡,她用壞了三個手電筒。

  就在魏敏芝一心向高考衝刺的時候,她又看到了西安外國語學院***今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影影視傳媒學院的招生簡章。經歷了一次挫折,是否還去嘗試呢?心動的魏敏芝又有些猶豫。此時,爸爸鼓勵她說,要麼你再去試試,要麼你以後就不要後悔。聽了爸爸的話,魏敏芝想:只有給自己多一種選擇,才能以後不至於後悔。

  這次考試,魏敏芝終於成功了。2004年9月,魏敏芝順利邁入了西安外國語學院西影影視傳媒學院的大門,成為一名編導系的學生。一年後,她以自己的高考經歷為原型,自導自演了電影《夜的童話》,終於圓了導演夢。

  2006年8月19日,魏敏芝又通過了學校赴美交流的考試,前往美國夏威夷楊百翰大學深造,方向還是她摯愛的編導。也許有一天,大家會這樣評價魏敏芝:魏敏芝並不是因為拍《一個都不能少》怎樣怎樣,而是因為她原有的那種動力,讓她有了今天。

  3:沉默的尊重

  顧頡剛有口吃,再加上濃重的蘇州口音,說話時很多人都不易聽懂。

  有一年,顧頡剛因病從北大休學回家,同寢室的室友不遠千里坐火車送他回蘇州。室友們憂心顧頡剛的病,因而情緒並不高。在車廂裡,大家顯得十分沉悶,都端坐在那兒閉目養神。顧頡剛為了打破沉悶,率先找人說話。顧頡剛把目光投向了鄰座一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年輕人身上,主動和對方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蘇州的嗎?”

  年輕人轉過臉看著顧頡剛,卻沒有說話,只是微笑著點點頭。

  “出去……求學的?”顧頡剛繼續找話。

  年輕人仍是微笑著點點頭。一時間,兩個人的談話因為一個人的不配合而陷入了僵局。

  “你什麼……時候……到終點站呢?”顧頡剛不甘心受此冷遇,繼續追問著。

  年輕人依舊沉默不語。而這時,坐在顧頡剛不遠處的一位室友看不過去了,生氣地責問道:“你這個人怎麼回事?沒聽見他正和你說話嗎?”年輕人沒有理他,只是一個勁兒微笑著。

  顧頡剛伸手示意室友不要為難對方。室友見狀,便不再理這個只會點頭微笑的木疙瘩,而是轉過身和身邊的朋友聊起來。

  當他們快到上海站準備下車的時候,顧頡剛突然發現那個年輕人不知什麼時候已經走了,只留下果盤下壓著的一張字條,那是年輕人走時留下的:“兄弟,我叫馮友蘭。很抱歉我剛才的所作所為。我也是一個口吃病患者,而且是越急越說不出話來。我之所以沒有和你搭話,是因為我不想讓你誤解,以為我在嘲笑你。”

  
的人還:

1.短篇名人勵志故事10則

2.關於名人的短篇故事

3.名人短小故事

4.名人刻苦讀書的小故事

5.短篇名人勵志故事大全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