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放棄高薪返鄉養牛的故事

  高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同不同地區的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相對比而得來的。高薪大家都很嚮往,不過有人卻放棄高薪了,下面給大家介紹,返鄉養牛的創業故事相信大家之後會有自己的體會。

  返鄉養牛的創業故事

  大學畢業後,被大型公司年薪12萬元聘請到新加坡工作。可就是這個事業有成、人人羨慕的“白領”,卻辭職回家鄉養牛。這個舉動村裡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見過先進養殖就想帶大家一起致富

  11月7日上午,閻良區關山鎮老王村套城組,王立龍揮著鐵鍬正在牛舍中清理糞便。寒冷的空氣中,王立龍就穿了一件薄薄的襯衣,只是後背被汗水已經打溼。

  佔地10餘畝的牛場,一共有3個牛舍100多頭肉牛。因為裝置簡單,牛舍中會有一股強烈的味道,這對沒戴口罩的王立龍似乎沒有任何影響,“口罩呀,剛開始我戴的是防毒面具,現在早習慣了。”高高壯壯的王立龍笑起來特別燦爛。

  “村裡人現在還閒言閒語,所以我媽一直都反對我幹這個。”王立龍大學畢業後進入大型企業工作,成為很多人羨慕的高收入“白領”,只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每次回到家鄉看到村民們因為缺乏技術和先進的理念,養殖業一直搞得不好,很多牛場都關門了,牛場裡面,是一人多高的野草。

  “心裡很悲傷,以前村裡400多戶村民,90%都在養牛呢。”說起為何要養牛,王立龍說,“我見過國外先進的養殖,這次就想帶動大家一起致富。”

  辭去國外高薪返鄉做了“牛倌”

  2014年8月,王立龍辭去了新加坡的工作,回到了閻良,這讓59歲的母親付景蓮很是想不明白,省吃儉用供兒子讀書就是為了留在大城市。更讓付景蓮沒料到的是,兒子揹著她花了幾十萬,買下了村裡廢棄的一個牛場準備搞養殖。那天心急火燎的付景蓮把在新疆打工的丈夫王安軍叫了回來。

  瞭解了情況後,62歲的王安軍沒多說什麼,把打工掙的1萬元全給了兒子,身邊王立龍的母親一直在抹眼淚。

  “你考慮清楚,以後只要不後悔就行。”比王立龍大一歲的哥哥王興龍是從西農大獸醫專業畢業,這一次他也全力支援弟弟創業。

  只是村民們不明白,大學生又回來養牛了,這大學不是白上了。

  清雜草、鋪地磚、焊牛舍……修繕養牛場,沒有請一個工人,王立龍整整忙了一個月。從去年到今年王立龍一共購買了近500畝的玉米,所有準備飼料過程都是自己完成的。準備好了飼料,今年4月份的時候,王立龍購買回100多頭小牛,正式做起了“牛倌”。

  不辭辛苦住在牛場不會後悔自己選擇

  養牛是個辛苦活,為了照顧好這些牛,王立龍乾脆就住在了牛場裡。哥哥負責醫治牛病,其他很多事情都要靠王立龍一個人做。喂牛、洗牛舍、除糞便……冬天幹活只穿一件襯衣都是一身汗,夏天光著膀子整個短褲都溼透了。

  今年5月的時候,一頭牛得了肺炎,王立龍更是24小時精心呵護。“牛難受半夜一會兒叫一聲,我就披件衣服去牛舍看看,我也睡不踏實。”只是這頭牛10多天後還是死了,這讓王立龍很是難過,自責中他只能安慰自己,養牛也許這種情況在所難免。

  “其實我想帶動大夥兒一起致富。”王立龍說他會繼續發展肉牛,用科學的養殖方法加上網路多渠道的銷售途徑。村民有誰願意養,他會免費提供小牛,養大後按照市場價回收。

  “做這個,我沒有後悔過,我想以後也不會後悔。”王立龍顯得很堅定。

  返鄉養牛的創業故事二

  一起來看一個養牛專業戶的創業故事,2013年7月17日上午,在重慶豐都縣董家鎮水巷子社群,李成敏駕駛小貨車,把剛從山坡上割的滿滿一車牧草運到自己的養牛場,用機器粉碎後作為牛兒的午餐。

  李成敏的規模養牛場總投資140多萬元,佔地800平方米,常年存欄肉牛140多頭。

  重慶豐都縣養牛專業戶的創業故事,豐都李成敏養牛的故事

  “別看我的養牛場這麼大,我只聘請了一個工人,加上我的老婆,3個人就能輕鬆管理。可是以前,規模比現在小得多,卻要聘請3個人才忙得過來。這全靠買的粉碎機、小貨車等幫了我的忙啊!”回顧創業史,李成敏感慨萬千。

  李成敏多年在外打工,收入頗豐。想到在外打工不是長遠之計,2009年,他放棄高薪返鄉創業。當時,豐都縣各級政府都在發動群眾養牛增收致富,還出臺了獎勵扶持政策。多方考察後,他決定興辦養牛場。

  第一年,他投資15萬元,購進牛犢40多頭,和本鎮另外兩個養牛大戶一道開始了創業之履。由於事業剛剛起步,資金短缺,無力購車等工具,他只能用闆闆車和摩托車運酒糟、玉米、牧草等飼料,人工切草。

  “當時路不好,我騎摩托車不知摔了多少次,受了多少次傷,但我都咬牙堅持著!”李成敏說,用闆闆車和摩托車運飼料,工作效率極低,聘請的工人也比較多。

  由於無經驗,購進的牛犢品種差,加上無養殖技術,一年下來一算賬,他和其外兩家養牛大戶一樣,都虧慘了。

  面對嚴竣現實,另外兩家養牛大戶都偃旗息鼓了。李成敏的親戚也勸他剎車,但他性格犟,認定的路就要走到底。

  以後的日子,鎮上凡是舉辦肉牛養殖培訓班,他都積極報名參加,而且如飢似渴地從書本上學技術,經常思考琢磨。

  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他掌握了牛犢選擇、飼料搭配、疫病防治等關鍵技術,養牛場的效益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養牛的規模也如滾雪球般發展。

  “養牛效益起來後,我把闆闆車換成了機動三輪車。後來,又換成了小貨車。” 李成敏說,他把外出打工農民撂荒的土地利用起來,種了80畝草。飼料的運回、牛糞的運出,都用貨車。“這為我節省了不少勞力和成本,收入也隨之提高了。2012年我出欄肉牛200多頭,收入2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