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創業扶持政策有什麼新規定

  創業扶持政策能夠幫助創業者安心做創業,現在的貴州做創業有沒有出臺新的扶持政策?創業又有哪些優惠的政策呢?一起來看看吧!

  貴州創業扶持政策

  貴州大學生創業政策:學畢業生在畢業後兩年內自主創業,到創業實體所在地的工商部門辦理營業執照,註冊資金***本***在50萬元以下的,允許分期到位首期到位資金不低於註冊資本的10%***出資額不低於3萬元***,1年內實繳註冊資本追加到50%以上,餘款可在3年內分期到位。

  大學畢業生新辦諮詢業、資訊業、技術服務業的企業或經營單位,經稅務部門批准,免徵企業所得稅兩年;新辦從事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的企業或經營單位,經稅務部門批准,第一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二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新辦從事公用事業、商業、物資業、對外貿易業、旅遊業、物流業、倉儲業、居民服務業、飲食業、教育文化事業、衛生事業的企業或經營單位,經稅務部門批准,免徵企業所得稅一年。

  各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有條件的城市信用社要為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提供小額貸款,並簡化程式,提供開戶和結算便利,貸款額度在2萬元左右。

  貴州返鄉民工創業貸款扶持政策

  【政策解讀】

  扶持物件:返鄉創業人員、創業大學生、創業婦女

  貸款額度:返鄉創業人員最高8萬、大學生創業最高10萬、婦女創業最高10萬元、企業就業小額擔保貸款最高200萬元

  對返鄉人員創辦符合農業產業化貼息條件的企業,要優先給予貼息,並適當降低貼息審批條件。對返鄉創辦經濟實體,且屬於當地重點發展的產業或行業的,實行6個月試營業,試營業期不辦理工商註冊登記,6個月後繼續經營的,辦理工商註冊登記並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享受優惠政策。對連續正常經營1年以上並帶動就業的返鄉創業人員,從就業專項資金或創業引導資金中,給予一次性補貼3500元。

  貴州省出臺政策扶持農民工創業

  日前,貴州省提出“十二五”期間引導和扶持農民工創業帶動就業的十項政策措施:

  一是推進城鄉創業就業一體化。把支援城市居民創業的優惠政策延伸至農村、覆蓋到農民工,逐步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創業就業政策體系。

  二是放寬市場準入,降低創業門檻。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未禁止的行業和領域,創業農民工均可進入。

  三是實行稅收減免扶持政策。對農民工創辦企業的所得稅按規定實行優惠政策。

  四是實施工商免費扶持政策。對申辦個體工商戶、民營企業的農民工,免收登記類和證照類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

  五是實行社保補貼扶持政策。農民工創辦的企業招用的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與之簽訂勞動合同並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給予社會保險補貼。

  六是鼓勵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農民工創業。

  七是推進農民工創業孵化園區建設。統籌協調各類開發區、產業集聚區、專業市場開闢專門的農民工創業孵化園區、中小企業創業基地,設立創業專案庫,引導農民工創業企業進駐園區。

  八是加大財政支援力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安排農民工創業促進就業專項資金,省、市***州、地***縣***市、區、特區***要安排一定資金,作為農民工創業扶持週轉金,為農民工創業提供資金支援。

  九是加大金融支援力度。拓寬創業農民工融資渠道,探索適合農民工創業特點的新型金融組織。

  十是加大小額貸款扶持。對符合規定條件的創業農民工均可按規定程式申請小額擔保貸款。

  貴州: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

  日前,貴州出臺了“雁歸興貴”行動計劃,用財政支援、培訓引導、貸款貼息等扶持政策,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貴州針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出臺了哪些政策,效果如何,還面臨哪些困難?筆者進行了實地調查。

  “雁”歸來

  回鄉創業的農民工數量呈增長趨勢,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也能推動解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問題

  冬日,薄霧似紗,已收穫過一茬的頭花蓼零亂地伸展著枝枝蔓蔓,在寒風中瑟瑟發抖;而在一旁的溫室大棚裡,豌豆秧兒卻是一片蔥綠,展示著與節氣不符的勃勃生機。

  貴州省織金縣珠藏鎮的王志傑便是這一片800多畝農莊的主人,他伸手摘下一隻豌豆莢,剝開來,“看,每個豌豆莢都有至少5顆飽滿的豌豆粒,這樣就可以採收了。”王志傑待過部隊,闖過珠三角,隨著積蓄日豐、年歲漸長,思鄉的情結卻越來越濃烈。“在外打拼時間長了,總牽掛家裡的老人和孩子,為吸引我們回鄉創業,政府出臺了很多優惠措施,在家也一樣幹。”

  “當初流轉這800畝土地並不容易,鄉親們覺得一年收個幾百斤包穀最起碼餓不著肚子,鎮上的幹部和我一家家上門做工作,算經濟賬——除了土地租金外還能來基地打工,一年保底收入有2萬多。”王志傑說,為了做通群眾思想工作,他們磨破了嘴皮子,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才搞定,“現在基地24個固定工人都是在外打工返鄉的,一個月工資2400元,雖然比外面少點,但能照顧家裡老小。”

  王志傑只是貴州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的一個縮影。“貴州是勞務輸出大省,2014年全省在外務工農民工就有829.71萬人。”貴州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廳長夏一慶說,“大部分人通過在外闖蕩接受了市場的洗禮,有了一定的技能和資本,吸引他們回鄉創業就業,除了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解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現實問題。”

  “我們看重的是農民工返鄉創業所帶來的‘乘法效應’。”夏一慶說,“將農民工納入創業政策扶持範圍,運用財政支援、創業投資引導和創業培訓、小額擔保貸款和貼息等扶持政策,促進農民工由‘就業一人、增收一戶’的‘加法’模式向‘創業一人、帶動一撥’的‘乘法’模式轉變。”

  據統計,2012年至2014年,貴州全省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人數分別達53萬、57萬、62萬,農民工省內轉移就業人數為185萬、200萬、226萬。2015年1—10月,新增返鄉創業就業農民工達到67萬人,同比增長25%。

  “以前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大多是由於自身素質低、收入難以符合預期要求或是企業裁員等原因,現在因家鄉政策好而回鄉創業的人越來越多。”畢節市就業局局長周碧英說。

  築“雁巢”

  以融資支援、減稅降費政策支援、提升創業能力的服務支援,吸引勞動力返鄉創業就業

  在貴州省納雍縣開發區產業園裡,一家鋰電池生產企業的老闆陳平忙裡偷閒,而樓下的廠房裡,上百名工人正在流水線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陳平十幾歲的時候就南下深圳打工,打拼了幾十年也算事業有成,去年納雍縣招商局到深圳找到他,雙方一拍即合,去年6月簽下協議,10月份就開始投產。

  “你說為啥回來?一個是好招工,人工成本低;二是政策好,園區廠房5年免租金,稅費還有優惠;三是服務好,園區有專門領導對接我們企業,有啥小事一個電話就解決了。”陳平掰著指頭說,“8月份裝置入駐的時候,園區從一把手到普通幹部20多號人一起上陣,給我們免費當搬運工。”

  為了引雁還巢,貴州9月專門印發《“雁歸興貴”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行動計劃》,把創業孵化基地和農民工創業園的建設提上日程。“經評估認定的省級創業孵化基地和農民工創業園,在技能提升培訓、社會保險補貼等就業創業相關資金分配、使用上給予重點支援。企業和農民工可享受創業擔保貸款、培訓補貼等扶持政策。”夏一慶說。

  夏一慶表示,具體來說,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貴州的做法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以小額擔保貸款、‘3個15萬’等為基礎的融資支援;以減稅降費為核心的政策支援;以拓展創業就業空間和提升創業就業能力為核心的服務支援。”

  下一步,貴州會把留守兒童年齡小、有疾病、處於困境的家庭作為幫扶的重中之重,“我們在每一個鄉鎮建立了農民工服務中心,下一步準備進行專案庫管理,摸清外出務工人員的年齡、務工經歷等情況,瞭解其創業意願、幫扶需求等,量身定製創業就業專案。”周碧英說。

  “雁”徘徊

  技術跟不上、市場把控不力、資金短缺,農民工回鄉創業仍需扶持引導

  雖然從中央到縣鄉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但在實際情況中返鄉農民工囿於自身素質和當地創業環境等主客觀原因,返鄉創業的過程並不總是順風順水。

  不少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時,由於自身技術跟不上,對市場把控不力,一旦遭遇風險,資金鍊斷裂,就不得不迴歸到打工的老路上去。“前些年,我種植金秋梨,大家很看好,於是我們成立合作社,我提供種苗,大家跟著種。由於見效慢,有的社員經濟支撐不住,種下後,部分社員又外出打工了。”黔西縣鐘山鎮種植大戶寧豪書無奈地說。

  創業資金短缺、融資困難,是筆者在採訪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聲音。“有創業意願的返鄉農民工中,大部分資金實力都比較薄弱,而且很多人缺乏銀行貸款所必須的擔保條件,很難突破融資難的瓶頸。且因市、縣***區***財政困難,一些政府出臺的鼓勵企業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獎勵、就業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和擔保基金注入等政策未能全部兌現。”周碧英說。

  為緩解融資壓力,去年6月下旬,貴州省總工會與省農信社聯合開展了“雁歸援助行動”,農信社對達標企業發放貸款後,省、市、縣三級工會按照3∶2∶1的比例,對每戶示範企業發放不超過6萬元的貼息資金。預計全省各級工會將籌集600多萬元資金,對返鄉農民工創辦企業進行貸款貼息,帶動投資一個多億,幫助3000名以上農民工實現就地就近創業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