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民工創業調查報告

  為了鼓勵和支援大學生自主創業,國家和各地政府先後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以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開展,激發大學生們創業的熱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一名大學生村官的返鄉農民工調查報告

  近段時間以來,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沿海及發達地區的許多企業相繼關閉停產,致使不少地方出現農民工返鄉潮,我鄉農民工也出現大量回流的趨勢。截至目前,中塘鄉農民工返鄉1852人,市外就業農民受經濟形勢影響總人數為780人。

  中塘鄉外出農民工返鄉分三種類型:一是正常的季節性返鄉。由於年關臨近,每年都有大批務工人員陸續返鄉。二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返鄉。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外向型企業受到衝擊,國外訂單減少,企業生產下降,用工需求減少,出現了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從東南沿海返鄉的現象,這部分返鄉人員所佔比例比較高。三是臨時性返鄉。外出農民工人員中因探親訪友、紅白喜事、料理家庭事宜及其他原因臨時返回的約佔1%。

  據調查,中塘鄉勞動力總量為10795人,勞務轉移人數為4725人,到長三角地區打工人數為851人,到珠三角地區打工人數為1720人,到京津唐地區打工人數為421人,其他地區為1733人。現迴流人員多是從珠三角地區返鄉。

  目前返鄉農民工面臨的問題:

  一方面:返鄉農民工由於長期在異地務工,有較穩定的崗位和收入。現由於失去工作、收入減少,回家後普遍存在有無所適從的感覺;返鄉農民工中除少數回家後從事畜牧、烤煙、蠶桑外,另有一部分暫時計劃務農或打臨時工,其餘大部分仍準備在年後等待機會繼續外出務工掙錢。

  而另一方面:農民工大量返鄉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穩定帶來了一定影響。農民增收的壓力增大,外出收入水平減少;農村土地調整壓力加大,返鄉勞力重新從事農業,增加了重新調整承包耕地的難度;本地就業崗位缺口加大,增加了再就業的壓力。處在此種艱難的壓力之下,或會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

  :安徽科技學院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一、調查背景及動機

  民生為大,就業為本。全國五大民工潮源頭之一的安徽阜陽,位於皖北地區,有人口近千萬***932萬***,是中國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有“農民工之鄉”之稱。

  早在2007年春節期間,一部分農民工返鄉過節,阜陽市委市政府就及時抓住機遇,鼓勵返鄉人員在家鄉就業創業。2008年末,金融危機爆發,影響實體經濟,部分外出務工農民工提前返鄉。市委市政府再次主動出擊,積極幫助返鄉農民工就近轉移就業。返鄉民工創業就業“集結號”響徹阜陽大地。

  本團以深入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契機,以阜陽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情況為視窗,從返鄉民工創業就業現狀、政府在農民工創業就業過程中的角色扮演、農民工創業就業的問題與出路等方面入手,進行實地實情調查,真實反應阜陽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的情況,力求為當地農民工尋求新的發展提供思考出路,為政府更好的發揮服務和導向作用提供基礎素材,為阜陽以至皖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新的視角。

  二、調查主要內容

  ***一***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現狀

  截至到2010年6月,阜陽全市共累計外出務工240多萬人,返鄉創業就業人近14萬,佔到外出務工人數的0.58%。創業就業的行業集中在養殖、農副加工、服裝加工、餐飲交通等服務行業。其中,形成規模的企業***工廠、公司***近4000家,年產總值超過33億元,帶動當地農民工和待業青年就地就業近10萬人。

  現年47歲的李文生,是阜陽市穎泉區臺莊村人,19高中畢業後,他養過螃蟹,做過小生意,養過牛,當過窯工,搞過建築。2000年,他回到村裡,經過選舉當起了村主任。一心想帶領村民們致富的他,在當時區下派幹部陳孝衛的鼓勵和幫助下,鑽心研究食用菌的研發和生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5年,他辭去了村主任的職務,專心搞起他的蘑菇產業來。他帶領村民創辦了穎泉區雙孢菇協會,2006年又多方引資1200萬元,租賃穎泉區臺莊、木園、李老莊三個行政村的農民土地500畝,建起300個大型菇棚和永久性菇房。到2007年春第一個生產週期結束後,整個基地共產雙孢菇2745噸,總產值1811萬元,除去借款外,純利潤達600多萬元。嚐到了甜頭的李文生和他的菇農們,更加堅定了發展食用菌的信心。

  2008年,在原有的雙孢菇協會的基礎上,李文生牽頭成立了阜陽現代農業合作社,將食用菌基地發展至600畝,吸引當地300多戶農戶入社,一舉成為全國五大食用菌基地之一。2009年,李文生又帶領合作社在已有的基礎上,從穎泉區古西湖生態農業產業園內租地100畝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農業工廠,投資800萬元建設食用菌工廠化栽培車間,並註冊成立了阜陽市德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新技術的引進和自身的技術創新,利用溫控裝置實現了食用菌不受季節限制全年生產栽培的目標,現日產值杏鮑菇2噸,年產值1000多萬元。

  此外,李文生還帶領菇農們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迴圈經濟。食用菌以麥秸、稻草和牛糞為主要原料,1平米的菌床用麥秸或稻草33公斤,用牛糞12.5公斤,1個600平米的菇棚,需要2萬公斤麥秸和稻草,7500公斤牛糞。麥秸、稻草和牛糞均從當地收購而來,僅此一項,便可為賣秸稈和牛糞農民創造逾350萬的收入,同時避免了這些秸稈和牛糞對環境的汙染,而廢棄的菇渣又可做有機肥進行還田。如今已衍生成了一條“食用菌――稻草――沼氣――菇渣――優質有機肥***秸稈還田***”迴圈產業經濟鏈。

  除了在實踐有著豐富的經驗,在理論知識上,李文生還發表過《杏鮑菇工廠化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等兩篇論文。由於事蹟突出,李文生本人也先後獲得區“勞動模範”、市“農村致富帶頭人”的稱號,今年6月份又榮獲“第九屆全國農民工創業之星”的稱號。“我返鄉創業的成功,首先應該歸功於政府的政策好。好的政策讓我不用在外打工拼搏,而是能夠在家鄉得到門路,找到了一個好的專案和專案。現在市場經濟,沒有知識和技術,到哪打工都不管用,有了知識和技術,家鄉也是創業之鄉。”談到他的創業感悟,李文生感慨萬千的說。

  像李文生這樣形成規模化、把企業做大做強的事例,在阜陽市還有很多。但並不是每個返鄉創業的人都能達到這樣的高度。

  26歲的小姚,家住潁州區西湖鎮。2002年,18歲的小姚高中畢業便開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5年的時間裡,她先後在浙江臨海做過燈泡廠的鎢絲工,在寧波的食品廠做過流水生產工,在慈溪的食品廠做過食品質檢員。2007年,小姚和結婚不到兩年的丈夫回家開了一家名為“佳樂緣土菜館”的小店,自己做生意當老闆。

  他們的菜館位於阜陽市穎泉區人民路新世紀美食街,兩間不大的店面裡,擺放了8張四人餐桌。小姚說:“現在在家裡做點生意,掙的錢不必在外面少,還能照顧小孩,比在外地打工強。”“我老公是廚師,家裡有個弟弟在店裡幫忙,我沒事的時候也到店裡幫幫忙,這樣省了很多的人員開銷費用,”小姚接著說,“07年開店的時候,生意還不錯,到08年一週年的時候,去掉成本,淨賺了4萬多。這兩年,在外務工的人回來家做生意的很多,做小吃生意的人也多了起來,這樣我的生意慢慢的就淡了下來。現在我這個店雖然不用交工商稅了,但是地稅卻從07年每間店面100元/月,漲到了240元/月,現在菜價也非常的高,去掉成本,這兩年每年也就掙2萬多塊錢。”

  “先把這小菜館再經營兩年看看情況,順便也好在家照顧孩子。過兩年如果行情不好的話,可能再做些其他的小生意。” 對於將來的打算,小姚邊說邊看著門外匆匆過往的行人。

  和小姚有相似的情況,38歲的潁上縣劉集鎮人王傳敏,初中輟學後在家先後賣過大米糖***當地一種甜食小吃***,做過小生意。2005年,他來到上海一家模具廠當了一名普工。但是工資卻只有1000多點,這遠不能滿足要擔負起一家四口人生活的他的要求。2009年,王傳敏回到了潁上,拿出所有的積蓄買了臺挖掘機出租給當地的一家磚窯廠。今年5月份,他又買了輛轎車,跑起了出租,成了一名計程車司機。“我有兩個小孩,大女兒在上高中,小兒子今年才14歲在上初中,我愛人什麼都不懂,只能在家種地、乾乾家務。全家只有我一個人掙錢,要養家啊。我開這個出租***車***,一個月也就掙個2000塊錢,家裡的日子過得還是相對拮据的。現在我都快四十了,什麼都不想想,只想每天只想多拉兩個人,多跑一點路,多掙一點錢,呵呵。”王師傅憨厚的笑著。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