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培養小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特徵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那麼,呢?

  一、發揮教師指導作用。

  教師因素對學生策略的選擇和使用關係密切。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培養教師自主的一個過程,因為教師的自主會影響學生的自主。

  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是外語的課堂裡,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並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這對教師來說很重要。學習者根據自己的性格特徵和偏好來學習,而教師只是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提供一切必要的環境及輸入。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年齡小,自主性差,這就更需要老師給予幫助以及一些方法的指導。

  教師在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教師的角色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以指導、輔導學生的學習為主。這種幫助和指導作用應體現在:1***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持久的學習動機;2***通過創造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景和體式新舊知識之間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3***為了使意義建構更加有效,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合作學習,並對合作學習過程進行指導。

  二、激發興趣動機。

  隨著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的產生,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會逐漸改善,繼而產生強烈的參與願望。在這種強烈的參與願望驅使下,學生所表現的爭先恐後的積極主動性,反過來又會促進教師課堂教學效果。這樣教與學真正進入良性迴圈。

  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任務要求,儘可能地為每位學生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增加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形成了自主學習的強烈慾望和動機。所以,小學英語老師應從小學起著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英語興趣,特別注意動機的激發要與自我效能感的強化相結合。從而為中、高年級的英語學習奠定基礎。

  三、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有機結合。

  自主學習不是脫離老師、家長和同伴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的社會性告訴我們: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學習困難時能夠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這裡的“他人”可以是教師,可以家長,可以是同學,也可以是網路上的人。

  從筆者的調查來看,在學生學習是遇到問題時,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去解決。當學生在發現自己成績下降時,能向老師求助的很少;當學生在學習時遇到難題時,向自己的同學求助的也不是很多。與同伴的合作學習,教師和家長指導下的學習並不意味著學生就失去了自主性。

  通過合作學習,從同學、老師、家長、網路上獲得的生活經驗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個體在學習中遇到的種種難題。學生通過別人的啟發可引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然後再通過自覺積極的探索去把握英語語言知識,使所學知識更加鞏固,運用更加靈活,思路更為拓寬,並且能在實踐中逐步加深自主學習意識。

  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適當設計一些同學之間合作來完成的任務,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對語言的儲存、記憶和利用新資訊增強學習效果所採用的行為、步驟和行為,是學習者理解和掌握某種語言有意採取的思維活動和行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