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企業經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呈現出全球化、多樣化、資訊化等特點。經營環境變化必然要求管理實踐變革,研究西方企業管理趨勢對我國企業會有所啟示和借鑑。下面看下。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過度,在市場經濟還未來得及完全轉變時,隨著中國WTO的加入更引發了中國企業必須面對全球貿易的競爭局面。雖然外企並沒有像媒體所預測的那樣,如“狼”般湧入,但我們也不難感覺到國際品牌公司已悄然滲透和蠶食著國內的企業和市場,就連那位在廣告中還宣稱“中國人自己的可樂”的企業,也早已成為法國達能公司的囊中之物了。

  國家總想為民族企業做些什麼,可總不能像一被捱打就向國家尋求庇護的“青啤”那樣吧。畢竟,企業終須有自己的市場生存能力,否則,總有一天會因為自己的柔弱而退出市場。面臨著現在商業環境的的變革性、市場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將成為企業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載體!

  面對著紛亂的市場,我們必須按捺住心裡的躁動,以冷靜的方式思維著企業的發展和市場的變遷,從中尋求以靜制動的發展戰略。從近幾年我們可以看出,國內外企業順應時代變化進行了許多管理變革,主要呈現出了以下八大趨勢。

  一、由追求利潤最大化向追求企業可持續成長轉變。

  “利潤最大化”是管理的惟一主題,是造成企業過早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產品、技術、知識等創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長的可持續性已經成為現代企業所面臨的一個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課題。與易枯竭的物質資源不同,企業文化、企業家精神等是支撐企業可持續成長的支柱。

  堅持可持續成長管理觀,在管理中就會注重整體優化,講求系統管理,注重依靠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優勢;注重夯實基礎管理,講求管理精細化、科學化、程式化、規範化和制度化;注重以人為本,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發揮其能動作用等等。

  二、由傳統的要素競爭轉向運營能力的競爭。

  提升企業的運營能力,就要使企業的生產、營銷、組織、管理等方面都敏捷起來,實現向“敏捷管理”方式的轉變。一個企業要適應超倍速的競爭,必須在以下各層面具備敏捷性的特點:生產方面具有依照顧客訂單,任意批量製造產品和提高售後服務的能力;營銷方面具有以顧客價值為中心,生產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組合的特點;組織方面要求能夠整合企業內部和外部與生產經營過程相關的資源,創造和發揮資源槓桿的競爭優勢;管理方面要求將管理思想從強調指揮控制轉換到領導、激勵、支援和信任。

  三、企業間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轉向供應鏈協作、網路組織、虛擬企業、國際戰略聯盟等形式。

  現代企業不能只提供各種產品和服務,還必須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與技術專長恰當地同其它各種有利的競爭資源結合起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和侷限性。在現代企業的生存原則中,排他已被合作所取代和包容。

  許多成功企業形成了不少互利合作的競爭方式,主要包括:

  1、供應鏈式——主要是企業與供貨商之間的合作;

  2、戰略網路型——主要是指企業通過建立與供貨商、經銷商以及終端使用者的價值鍊形成一種戰略網路;

  3、協作聯營型——表現為企業通過有選擇的與競爭對手、供貨商或其它經營組織分享和交換控制權、成本、資本、進入市場機會、資訊和技術等,形成聯營組織;

  4、虛擬組織型——利用資訊科技把各種資源、能力和思想動態地連結起來,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創造價值。

  四、員工的知識和技能成為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資源。

  企業將主要通過管理員工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金融資本或自然資源來獲取競爭優勢。企業員工的知識被認為是和人力、資金等並列的資源,並將逐漸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

  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如廠房、裝置等,雖然很容易估價和進行管理,但已經越來越難以決定企業的價值。相反,企業的價值更取決於無形資產,如品牌、專利、特許經營、軟體、研究專案、創意以及專長等。國外機構的研究表明,在企業的市場價值中,有七分之六都取決於這些知識資產。

  五、從傳統的單一績效考核轉向全面的績效管理。

  傳統的績效考核是通過對員工工作結果的評估來確定獎懲,其致命的問題在於從目標到績效結果的形成過程缺乏控制,沒有績效改善的組織手段作為保證,在推行時會遇到員工的反對。

  把績效管理與公司戰略聯絡起來,變靜態考核為動態管理,是近年來績效管理的顯著特點。資訊科技的發展使更為精細的績效管理成為可能,績效管理的工具也由單一向多維發展。主要包括目標管理、關鍵績效指標***KPI***、360度打分、平衡計分卡和EVA價值管理等。

  六、資訊科技改變企業的運作方式。

  資訊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幾乎無限制地擴大了企業的業務資訊空間,使業務活動和業務資訊得以分離。藉助資訊科技手段,如協同設計、協同製造和客戶關係管理等,企業能夠跨越內部資源界限,實現對整個供應鏈資源的有效組織和管理。

  目前出現的許多如PDM、ERP、CRM、SCM等企業資訊化產品,為企業管理與技術水平的提升提供瞭解決方案。

  七、顧客導向觀念被超越。

  由於顧客往往缺乏主見,因此顧客導向難以使企業具有前瞻性。近十幾年來,以微軟、英特爾為首的部分高科技企業放棄了“顧客導向”,採用以產品為中心的經營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產生了超越“顧客導向”的競爭新思維。

  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面對的已不僅僅是現有的份額,更重要的是未來的市場和挑戰。要提高企業的預見性,搶佔產業先機,僅著眼於顧客導向已經不夠,它會隨著競爭條件的變化而逐漸失效。

  八、由片面追求企業自身利益轉變為注重履行社會責任,實現經濟、環境、社會協調發展。

  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跨國公司在推行市場全球化過程中的社會責任表現,同時更多的公司認識到,良好的企業社會責任策略和實踐可以獲取商業利益,還可以改善風險管理,提高企業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