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必懂的法則之鯰魚效應

        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當一個組織的工作達到較穩定的狀態時,常常意味著員工工作積極性的降低,“一團和氣”的集體不一定是一個高效率的集體,這時候“鯰魚效應”將起到很好的“醫療”作用。一個組織中,如果始終有一位“鯰魚式”的人物,無疑會啟用員工隊伍,提高工作業績。

        “鯰魚效應”是企業領導層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企業要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氣、思維敏捷的年輕生力軍引入職工隊伍中甚至管理層,給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懶惰員工和官僚帶來競爭壓力,才能喚起“沙丁魚”們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求勝之心。二是要不斷地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裝置、新管理觀念,這樣才能使企業在市場大潮中搏擊風浪,增強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

        關於鯰魚效應的應用,目前已有鯰魚效應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在領導活動中的應用,具體包括競爭機制的建立、能人的啟用、領導風格的變革等等。但筆者認為鯰魚效應的分析和應用遠不止這些。思考問題的視角不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不同。

        首先,如果鯰魚本體代表領導者。

        領導者即影響他人完成任務的個體或者集體,在死氣沉沉的沙丁魚箱內,沙丁魚就象徵著一批同質性極強的群體,他們技能水平相似,缺乏創新和主動性,人浮於事,效率低下,整個機構是一種臃腫不堪的狀態,而鯰魚領導者的到來(或者內部沙丁魚進化成鯰魚),新官上任三把火,整頓紀律,規範制度,改造流程,合理配置崗位和人、財、物,逐漸組織的經營有了起色,成本減下來了,臃腫的機構簡化了,無能的沙丁魚被吃了、趕走了,有能耐的沙丁魚得到了正面的激勵,這樣整個機構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鯰魚領導者的帶領下,整個組織的活力都被調動起來,從而使集體的力量更加強大,佔領市場、保有市場才有了堅實的基礎。

        從這個角度看,鯰魚領導者應該具備如下特質:

        1-辦事果斷、雷厲風行:迅速發現組織停滯不前的病症所在,並能夠快刀斬亂麻,迅速而有效地解決問題。

        2-說話算話、強勢作風:科學地決策,並能夠監督決策的執行,及時評估政策的有效性。

        3-倡導創新、結果導向:提倡創新,塑造鼓勵創新的氛圍,從業務流程、工作設計、人員招聘與配置、薪酬設計和考核等方面體現創新思想,體現創新的利。

        4-成就需求、前瞻視野:有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目標,能夠預見組織發展的方向以及現存人力資源與未來的差距,能夠有效地辨別未來人才,裁減掉不適合組織發展的拖後腿人員。

        5-系統視角、敢於變革:能夠從系統內外觀察組織系統結構的變化和功能,既要把自己當作組織的一部分(相對於漁夫,鯰魚領導者本身也是沙丁魚,漁夫才是領導者),又要把自己看成一個小系統中的領導者,能夠帶動員工隊伍開啟局面、打破常規,取得良好效益。

        對於在領導者領導下為了共同目標而奮鬥的職工群體而言,如果領導者有鯰魚特性,那麼要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是運動起來,激發自己的能量,至少要和鯰魚同步速度,並且要保證同一方向(企業目標),這樣才不至於被鯰魚追上吃掉,或者被其他沙丁魚擠到最後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