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消費市場調查分析

  藝術品***artwork***,一般指造型藝術的作品。美國著名分析美學家布洛克站在後分析美學的立場上,從藝術品與人的意圖,藝術品的非功利性,藝術品與藝術習俗,開放的藝術品概念等四個方面,重新界定"藝術品"的概念,來為現代藝術尋求美學的辯解。下面是小編收集了。

  隨著藝術品電子商務、藝術品高模擬複製、藝術衍生品等經營方式的出現,人們逐漸意識到:一個藝術品消費的大時代正在向我們靠近,藝術揭開神祕面紗、走下神壇、走進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指標是大量中低價藝術品的面市。

  但中低價藝術品、多種經營模式的出現,是否必然會導向一個藝術品消費的時代?這些現象能否實現引導、普及藝術品消費的功能,促使藝術走向大眾化,為藝術市場贏得廣泛的群眾基礎?通過對現有的中低價藝術品經營模式進行考察,我們發現,事實遠比想象的複雜。

  中低價藝術品經營的主要模式

  高階藝術品複製產業

  由於優秀的原創藝術品通常價位較高,難以為普通人所接受,藝術品複製產業便應運而生。這種經營模式產生的時間較早,形態成熟,早期的高階複製機構如日本二絃社,主要複製古代藝術珍品,推廣、傳播古代藝術。隨著藝術市場的發展,民眾對藝術品複製的消費需求上揚,催生了高度市場化的複製企業。

  這類企業數量眾多,經營成功者則不多,人們最熟悉的當屬成立於2003年的百雅軒。百雅軒以對重要的現代藝術家***如吳冠中***的作品進行版權買斷為經營模式,形成了版畫院、畫廊、藝術品基金的產業鏈,複製品價格依照級別不同而靈活多變,受眾面廣泛,堪稱複製產業的代表。

  除實體性複製企業外,一些電子商務企業也涉足藝術品複製,如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新加坡Visual Factory公司旗下電商RedSphereART,致力於生產限量版藝術微噴複製品。

  藝術衍生品產業

  和藝術品複製類似,藝術衍生品也著力於迎合大多數人的消費能力。較典型的衍生品經營機構包括北京798區的星空間和UCCA藝術商店等。作為一家專業代理“70後”“80後”藝術家作品的畫廊,星空間首創了“星百貨”經營模式,即將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製作衍生品以極低的價格出售;而作為一家高階藝術機構的衍生品經營部門,UCCA藝術商店則主要以國內著名藝術家的作品為元素,從事衍生品開發。可惜的是,UCCA商店的藝術衍生品種類有限,以筆記本、明信片、水杯、海報、肩章等常見形式為主,未能形成亮點,

  經營中低價原創藝術品的機構

  並非所有的中低端消費者都願意接受複製品或衍生品,因此,對中低價原創作品的需求也形成了特定的市場。針對這一市場,已有不少機構打響了“陣地爭奪戰”,其形態包括畫廊、博覽會、綜合性藝術商店等。

  較典型的中低價原創藝術品畫廊,如北京798區的盛世天空美術館,它是北京商報的旗下企業。和一般的畫廊一樣,它也是以展覽的形式組織藝術家及其作品與公眾見面,但它不追求當代藝術的先鋒氣息和創新精神,而是旗幟鮮明地針對“業餘愛好者”市場,代理一些技法成熟、風格甜俗的藝術品,即使在畫廊業普遍不景氣的狀況下,它也是798區少有的幾家盈利企業之一。

  經營中低價原創藝術品的博覽會,最典型的是“買得起的博覽會”和“***覽會”。“買得起的博覽會”發端於2006年,每年一度在北京舉辦,每次展銷二、三百幅作品,作品價格限制在20000元以內。在北京的藝術品消費者中,這個博覽會的人氣極高,每次活動都能吸引大批消費者,成交率在70%以上。“***覽會”位於宋莊上上國際美術館西側,擁有一個常設展場,以向藝術家出租場地為主,其中所陳列的作品在價格和藝術水準上均有較大差異。

  綜合性藝術商店大都走“超市化”路線,如成都的西村藝術空間、深圳的365藝術生活超市、上海的“證大藝術品超超市”等。其中,上海證大佔地3000平方米,經營門類十分齊全,從原創藝術品到藝術衍生品都有所涉及,在宣傳上也做足了文章。可惜的是,與超高的名氣相比,其人氣似乎並不高,大多數消費者反映,進入超超市後的第一感覺是名不符實,作品價格偏高,很多都在10萬元以上,不符合“超超市”的定位,此外,作品的質量也良莠不齊。

  藝術品電子商務

  隨著電子商務行業的巨大成功,藝術品也開始涉足電商,並且很快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目前國內已有藝術品電商逾千家,除嘉德線上、盛世收藏網、博寶網等著名電商企業外,雅昌、藝術國際等藝術類入口網站也擁有電商平臺,綜合類電商企業如淘寶、易趣也有藝術品頻道。一些老字號也開始試水電商,如西泠印社於2009年上線,琉璃廠於2010年上線,許多畫廊、美術館則開通了電商平臺。線上經營藝術品似乎正蔚成風氣。

  目前藝術品電子商務的經營模式主要有四種:網上拍賣,以嘉德線上為代表;網上畫廊,以中國畫收藏網為代表,它是畫廊的線上聯盟;網上資訊流,即只提供資訊,不直接經營藝術品;網上商城,即由網站徵集藝術品並進行經營,如博寶網的寶珍商城。

  儘管電商打出了各類旗號來吸引消費,但大多數人依然認為,電子商務不適合經營高價藝術品,因此,複製品、衍生品、中低價原創藝術品應該是電商的主要業務。每一個電商企業都有自己的經營重點,如中國古玩網側重於古玩,99藝術網側重於當代藝術。

  家居商場的“藝術品”部門

  除專業的藝術品經營機構外,一些家居商場如宜家、居然之家,也擁有“藝術品”部門,不過,這些“藝術品”大都是廉價的複製品,如大批印製的照片、廉價裝飾畫等,只能滿足最低端的裝飾需求。

  不同經營模式面臨同樣“窘境”

  依照其形態不同,這五種經營模式所針對的目標消費者也是不一樣的,總體上來說,複製業、衍生品業、家裝業面對的主要是中低收入消費者,而畫廊、博覽會等主要針對中產階級消費者,藝術品電子商務屬於綜合類,其目標消費者的層次也比較豐富。但實際情況似乎不如人意,各類中低價藝術品經營機構都面臨著共同的問題:經營困難。

  舉例而言,儘管衍生品業打出了“讓人人買得起藝術”的旗號,試圖通過將藝術品作為普通商品來經營,實現“藝術大眾化”,但對消費者來說,與真正的普通商品相比,這些“藝術商品”明顯缺乏吸引力,一方面因為這些“商品”的價格儘管比原創藝術品低很多,但仍然超出了消費者的心理預期,一些藝術衍生品商店的印有當代某些著名藝術家作品的普通筆記本、水杯動輒索價幾十元,而其品質並不比一些個性化小商店的商品更優秀;另一方面因為這些藝術衍生品普遍缺乏新意,無法刺激人們的購買慾,和臺灣等地區的同類物品相比,製作工藝也明顯地有所欠缺。

  複製品業面臨著嚴酷的同行競爭,因為在現代電子技術的支撐下,要實現藝術品的高模擬複製已經不是什麼難題,隨著准入門檻的降低,進入該行業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大多數企業並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花費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來購買一件複製品,無論其複製水平多高,也是很難接受的,因為同等價位完全可以買到不錯的原創藝術品。但是,由於高模擬複製本身成本較高,商家也不可能靠降低價格來拉動消費,這就形成了供求雙方的矛盾。因此,在這個本該前途不錯的行業裡,除了百雅軒這類歷史久、名氣大的企業依靠壟斷競爭賺取了利潤外,大多數企業都難以生存。

  那麼,原創藝術品的情況是不是好一些呢?在目前經營中低價原創藝術品的機構中,“買得起的博覽會”、盛世天空美術館、證大藝術品超超市是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機構,此外還有一些以經營當代藝術為主的藝術品電子商務網站,如99藝術網、HIHEY藝術網、藝術國際的藝易通平臺等。

  “買得起的博覽會”從開辦之日起,一直深受各界關注,它為藝術家提供免費的展出場地,免費的物流,免費的宣傳,在售出作品的情況下僅收取15%的低廉佣金,贏得了廣大年輕藝術家的支援,由於它給藝術品設立了低價門檻,又深受消費者的厚愛,因此每次展覽的銷售情況都不錯。但是,在免費提供場地和物流、僅提取低廉佣金的情況下,即使這個博覽會每次開展都能達到70%以上的銷售率,其總收入也只有區區幾萬元,甚至不足以支付場地、物流、宣傳、評審、人員工資等費用。

  盛世天空美術館擁有比較穩定的客戶群,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面向大眾的中低價藝術經營機構,並且,根據一些內?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鋇乃搗ǎ??目突Т蠖嗍?故腔匙磐蹲實男奶?綽蜃髕返模?皇欽嬲??ldquo;消費者”。實際上,這也是大多數經營原創藝術品的機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儘管這些機構都號稱面向家庭軟裝市場,但真正為了“軟裝”來購買藝術品的消費者並不多,大多數人都是懷著“撿漏”的心態來碰碰運氣,希望所購買的作品能升值。例如在“買得起的博覽會”的展前宣傳中,一個極為吸引眼球的亮點就是:曾經在買得起博覽會上以極低的價格面市的一些年輕藝術家,如今已擁有國際聲譽、作品價格也有較大幅度的上升。

  作為迄今最新的藝術品經營方式,電子商務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信任度較差,公眾普遍認為藝術品電子商務僅適合於低價品的買賣,不適用於中高價藝術品的買賣,加上這個行業內部的管理混亂,大量存在著以次充好、售後服務差、物流體系落後等問題,大大妨礙了行業的整體發展。因此,儘管大多數電商企業都自稱盈利頗豐,以此換取“品牌形象”,但到目前為止,藝術品電商的接受度並不太高,甚至一些大型著名網站也仍處於虧損中。

  藝術消費需“觀念”先行

  儘管“藝術品消費”的呼聲頗高,但我們距離真正的藝術消費時代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要解決這些問題,光靠發明新的經營模式、打出動人的廣告語是遠遠不夠的,其背後還隱藏著消費觀念轉型的深層問題,即:首先要促使“藝術消費”的概念深入人心,培育出真正的“藝術品消費者”,而不是試圖撿漏的小收藏家,使人們意識到藝術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從而形成自覺的藝術消費習慣。

  而對於藝術品經營機構來說,一味地走規模化道路並不是最好的出路,更可行的方式是深入基層、深入社群,把畫廊開到社群裡去,讓民眾在茶餘飯後都能散步到畫廊,真正實現“生活審美化”,實現藝術對日常生活的滲透,從而加速民眾藝術消費習慣的形成。此外,提高經營物件的價效比也是迫在眉睫的,經營者必須意識到:消費者不同於收藏家,其收入是有限的,因此對於藝術消費會更“精打細算”,想要在他們中間贏得市場,實力和口碑才是真正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