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選址問題

  便利店作為一種新型的業態,滿足了消費者的這種需求,已成為世界上發展十分迅速,又具有很大市場空間和競爭力的零售業態。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近年來,打著各種旗號的便利店在申城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迅速在本市零售業中佔有了一席之地,正如其名“便利”所說,遍佈街頭的便利店的確為阿拉上海人提供了不少方便。不同於傳統雜貨店的是,便利店採用的都是連鎖經營模式,配貨全,品種多,成本也不高,有意者只需付一定的加盟費用即可成為便利店店長,入行門檻不高。於是乎,本著擴張原則,各大便利業巨頭紛紛開展“圈地運動”,幾年來,便利店的密度逐漸到達了一種過飽和的“境界”,“門對門”、“店碰店”現象比比皆是,直接導致的便是利潤被瓜分,乃至原本就不大的一爿小店冷冷清清,門可羅雀。最近一兩年,許多便利店輝煌一時,又消失匿跡,然而卻又有許多不解行情者,換個招牌接手經營,最終生意慘淡,關門打烊。

  便利店盈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然而其中有一點——也是所有店家***公共設施,如銀行、醫院、學校等除外***都會考慮的——最傷腦筋,同時又極大地影響了商店的盈利,即這小店的選址。而在所有商鋪中,選址對於便利店盈利的影響尤甚。其他如快餐廳之類,還會由於供應品種差異產生商業競爭;便利店所提供商品鮮有不同,因而無論是什麼招牌之下的便利店,在競爭上幾乎都是平等的。上海的幾大便利巨頭自然不會忽略這個問題;然而我在幾番探訪之後發現,對於在一個地區選址的好壞,目前基本上還只有感性的認識,缺乏量化的研究。於是我決定著手研究這個問題。

  首先確定影響便利店的因素。很自然地,我想到了以下幾點:

  1. 便利店所處地段的常駐人口構成。所謂常駐人口,即每天固定會在這一區域現身的上班族,居民,或者學生,而這三類人群的便利店的依賴性必然會有所不同。而這三類人群雖然會有重疊,然而扮演不同角色時會對便利店業績產生不同的影響,應當分開考慮。

  2. 交通便利程度。經過觀察,我發現一個地區的交通便利程度和一個地區的繁榮程度,或者說人流密度,有著緊密的聯絡。究竟是先人多,再交通便利,還是反之,我自無從考證,但人流密度這個因素,是可以假借交通便利程度來確定的。

  還有一個很容易想到的因素是周圍的商鋪,即商業競爭。正如之前所述,便利店在競爭上幾乎都是平等的,假若有“門對門,店碰店”的現象,必然會瓜分利潤,考慮到這一點,我在挑選便利店作為研究物件時有意避開了那些相鄰或相對的便利店;即使是那種小區門口有一100平米大超市,還有一個小便利店的情況,也不作研究。倘若從另一個角度看商鋪對便利店銷售的影響,便可以得出“商鋪多——人多——便利店效益好”的結論,但同時也正如之前所說,人流密度這個因素可以由交通線路來衡量,因而我在此就不考慮周圍商鋪這個因素了。

  鑑於本人勢單力薄,在多次通過多種途徑向本市的各大便利業巨頭求助未果之後,資料採集成了一大難題。於是我主要從那些容易獲得的資料下手,在此,我將對常住人口數量與便利店經營狀況的關係作主要討論。

  便利店選址禁忌

  1、 店門口不要有臺階和坡度。既便是有,高度也不能大於1.5米。地段臺階過高的店鋪能夠吸引顧客,但是不能迎合顧客的喜好。試想,兩家便利店,一家有臺階,一家沒臺階,你會選擇哪家呢?

  2、 便利店店面寬度不能小於4米。您觀察看看,小於4米的便利店您也不會太注意到吧,原因是它不夠顯眼。根據顧客體驗度分析,最適合的寬度為6米,當然太窄的便利店也會讓人感到窒息,對商品陳列的要求也比較難。小面積店面擺設知多少

  3、 非一樓直接店鋪。包括二樓、或者地下室,這些地方不但位置不夠明白醒目,進出也不方便,與便利店的便利二字原則不相符合。 選擇去便利店買東西的顧客,肯定是衝著便利去的,要二樓或者地下室,它就可以選擇逛超市了。

  4、 店鋪地址的聚合度。當顧客需要一些商品時,是順道就能買到呢?還是僅僅是要購買這樣東西而特意走這條路來你的店鋪。

  5、 便利店選址八個禁忌的其它的小缺陷。比如:整店面積小於30m2,還要看風口和西晒以及從主幹道上能否看得到等問題。

  6、 定位針對辦公分群為主的商務型便利店,至少要有2500人來支深客流量。

  7、 社群型便利店一般以高檔消費者為主,高圈內至少要有1000戶才足夠。商圈入住率低,就不能支撐起一家便利店。

  8、 商業街的便利店的優勢是客流量大。客流量最基本要超過6000人以上。客流量大不代表銷售額大。它的客單價和入店率都比社群型低很多,因為客流量的數量一定要足夠高。

  便利店選址法則

  法則之一 店鋪佈局選擇市區及市中心

  首先確定發展戰略和佈局,可的便利店只考慮市區及市中心範圍裡的店鋪,諸如黃浦區、盧灣區、靜安區、長寧區、普陀區,可的在這些區域的布點非常多,門店已發展至600多家。與郊區相比,市區人口密集,也是商務商業集中區域,人流量大,人群的消費水平較高,因此可的便利店的店址都選擇在城市繁華中心、人流必經的城市要道和交通樞紐。

  法則之二 消費群體以青年和中年的顧客為主

  在選址過程中,消費群體的定位尤為重要,根據客戶定位的特點,確定開店的基本原則。便利店的主要消費群體是以青年和中年層的顧客為主,基本上學生和上班族居多,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開在學校門口、商務樓裡面或附近的便利店生意都很好,可的將消費群放在18-48歲之間的中青年年齡段,以中高檔消費群體為主力。

  在上海幾家知名的開發區及商務園區內,可的已擁有了幾十家門店,如漕河涇經濟開發區,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外高橋保稅區,這些園區聚集了許多知名的中外資企業,園區的工作人員基本都是中青年人,並且以購買力水平比較高的白領為主,他們對便利店具有比較旺盛的即時需求,未來幾年,可的還將計劃開拓工業園區的市場。

  法則之三 選擇商務區、娛樂休閒場所、醫院、學校、公交車站、地鐵等地方

  可的基本選擇在商務區、娛樂休閒場所、醫院、學校、公交車站、地鐵等地方布點,因為它們可以為店鋪帶來大量流動客流,能集聚人氣。

  據統計,商務樓、醫院、學校附近的可的便利店收益最高。當然這些區域還需經過評估標準的篩選,才能成為最終的店址。譬如,醫院一般要求在區級以上,市級最好或是某區中心醫院;公交站點必須有四條以上路線;地鐵鋪位通常選在軌道交通樞紐站點,如陸家嘴、東方路、中山公園、莘莊等;如果選擇在學校附近開店,只考慮職校以上的學校,其中以3000人以上,寄宿制學校最為理想,還有私立學校、培訓班集中區域也是不錯選擇;沿街的鋪位,首當其衝選擇轉角或丁字路口的門面。

  另外,不選擇在老式居民小區旁開店,一是居住人群的消費水平較低,二是雖然擁有固定的消費人群,但人流量少,不太適宜開便利店。通常挑選1000戶以上的大型居住社群,並且是中高檔公寓房樓盤,在這些樓盤附近開店最佳。

  法則之四 店鋪面積70、80平方米最合適

  可的便利店對於店鋪的面積、面寬、高度、進深都有尺度要求,基本上在60-100平方米之間、2開間門面符合選鋪標準。為了保持過道、貨架之間的合理空間,選擇的店面面寬不得少於5米,進深不能太深,按照70、80平米的店鋪來算,如果面寬是6米,那麼進深在12米左右最好,還有淨高不得低於2.7米。

  此外,選擇在商務樓裡開店,通常還要考慮自動噴淋頭、煙感裝置的位置,有時遇到淨高太高,會採用吊頂,那麼這些裝置移位則需納入考慮的範圍。

  法則之五 對店鋪內部裝置、裝修的要求

  無論是連鎖還是加盟的門店,可的都是遵照統一的裝修標準進行,對店鋪沒有裝修要求,毛坯即可,但在一些細節上還是有所考慮的,如店內需要具備20KW電源***三相10㎡電纜***、配有上下水、衛生間等基本條件,對空調外機的擺放位置要經過仔細考察,如果是商務樓裡的便利店,受到中央空調使用時間的限制,無法24小時運營,還得再安裝獨立空調以保證貨品的質量,因此要仔細瞭解店鋪是否提供安裝空調的機位。

  法則之六 簽約時租賃期限的要求

  在對待選地址進行測算和評估之後,接下來是選址的最後環節,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簽訂租賃合同,最後確定開店與否。可的便利店同房東的合約一般在3-5年,這是經過仔細測算得出的數字,便利店基本上第一、二年虧損,第三年持平,四五年盈利,把租約的期限定在3-5年是比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