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要如何選擇海外上市地址

  1993年,國有企業青島啤酒掛牌香港股市,拉開了內地企業海外上市的序幕,至今已有一百多家中國企業在香港、紐約、倫敦等海外證券市場上市。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融資需求的不斷增長,加之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機制不完善、容量較小,國有企業選擇海外上市,取得了顯著成效。不過,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推進,中國內地資本市場自身快速發展,各項功能逐步健全,許多在海外上市的大型國有企業開始迴歸內地資本市場,大型國有銀行也開始在內地和香港同時上市。可以預計,隨著中國經濟全球影響力的上升,充分利用海內外資本市場進行全球融資,是國有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然選擇。

  然而,海外上市需要理性權衡,如果上市地點選擇不當、成本控制不當、融資規模確定不合理,也會使海外上市成為國有企業揚帆出海的傷心之旅。

  如何選擇海外上市地?

  上市地點的選擇,直接關係到國內企業海外融資的費用和成本,進而影響整個上市活動的成敗。任何對海外市場的盲目追求,都會讓企業渴望通過上市融資擴充資金實力的夢想落空。

  海外上市,作為吸納國際資金的重要渠道,正隨著中國企業競爭力的不斷提高而備受追捧。然而,海外上市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性工作,要使上市成功,並達到預期的目標,國內企業必須根據自身的融資規模和不同市場的上市條件、風險以及成本合理挑選上市地。

  全球主要交易所的上市條件比較各國證券交易所的上市條件都經歷了不斷髮展和完善的過程,不同時期對股票上市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文化、市場發育的程度各不相同,導致不同的證券市場或者相同的證券市場不同時期,上市條件也不同。表1是對香港、新加坡、美國證券市場的定位和上市條件的比較。

  上市地點的策略選擇

  企業在選擇上市地點時,需要進行理性的權衡,既要考慮企業自身的比較優勢和市場定位,還要對不同證券交易所和市場投資者的比較優勢進行評估。企業應該選擇市場收益大而需要付出的資源相對少的上市地點。

  從成本角度看,不同交易所由於上市條件、監管規則、交易規則等的不同,引起上市的交易成本不同;從收益角度看,不同交易所所屬國家的資金供給量不同、交易所的品牌效應不同,造成企業通過股票發行所獲取的溢價收益不同;從企業發展戰略看,在不同交易所發行,對企業的戰略形象、國際知名度影響不同。企業選擇海外不同交易所發行股票,應該充分考慮企業融資成本、融資收益及企業發展戰略三個方面的關係。

  全球各個國家的不同交易所在發展中也採取了差異化、專業化的策略,這意味著不同的交易所中集聚的投資者不同,深層反映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行業選擇等的不同。進行海外上市,要根據企業所屬行業、企業籌資的風險程度等選擇上市地點。紐約市場和納斯達克同樣是美國的證券交易市場,但是在分工上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紐約市場是傳統行業和傳統性公司偏好的市場,納斯達克則更多的是高科技或新經濟行業或企業集聚的市場。這種傳統行業和高科技行業的不同交易市場,在英國、日本等都存在。但就高科技行業或新經濟證券交易市場來說,納斯達克在全球更具有知名度。

  對於中國國有企業而言,香港、紐約、倫敦、新加坡是最主要的海外市場。

  香港

  中國香港是離大陸最近的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有除日本之外亞洲最大的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成熟,法律法規健全,融資能力強,是中國國有企業海外上市的重要集聚地。

  據香港聯交所公佈的有關資料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總市值為4000多億美元,在全球各主要交易所中名列第8位。其中,中資背景企業140餘家,總市值達13460億港元,佔整個港股市價總值的29。5%,已成為香港證券市場上的重要力量。很多中國大型國有企業海外上市首選香港。香港聯交所為了鼓勵內地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赴港上市,於2004年初專門修改了上市規則,放寬大型企業赴港上市在贏利與業績連續計算方面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為這些大型國有企業赴港上市創造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在上市成本上,香港主機板市場,一般的上市成本為籌資總額的10%。

  香港作為本土市場的構成部分,國有企業在香港上市有地域和文化上的優勢,而且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在本土市場上市意義重大。另外,在監管層面上,香港聯交所和中國證監會有著密切的溝通和合作。國企在香港上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事實上,比較中國移動等大型國企在美國和香港同時上市之後,在香港市場上的流動性更高,交易量佔據主導性地位。

  特別是在美國《薩班斯法案》頒佈後,大型國有企業越來越趨向於在香港上市。但香港投資者具有自身的投資偏好,較偏好房地產行業和銀行業,這一點應引起注意。

  從目前的趨勢看,國家管理層也偏向於國有企業實施A+H的上市模式,它不僅可以讓國內投資者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同時也避免了由於國內市場容量有限,不能承受大的融資需求的矛盾,並且也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紐約

  包括紐約證交所和納斯達克兩個主要市場。對中國企業來說,紐約雖然在地域及文化上相距較遠,但這裡擁有其它市場所不能比擬的資金容量、流通量和最強的資本運作能力。

  美國納斯達克的籌資成本是最高的,一般在籌資總額的13%~18%;而紐約股票交易所目前最低不會低於籌資總額的12%。與中國內地融資成本不超過籌資金額5%的標準相比,這麼高的門檻並不是一般企業能夠承受的。尤其是在《薩班斯法案》實施之後,鉅額的上市成本、不菲的維持費用、極為嚴格的內部控制標準,加上對中國企業認知度較低,讓許多國內企業望而卻步。

  不過,美國證券市場的嚴格要求,使得能夠在美國上市成為一個企業追求的較高境界。如果能夠在美國證券市場上市,表明這個企業完善的治理結構和良好的信譽,表明這個企業可以較大程度維護投資者的利益,表明這個企業經營管理制度的國際化。如此,投資者更願意支付更多的溢價而鼓勵企業到美國上市。

  事實上,企業上市,最主要的目的是融資,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副產品就是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紐約是世界金融中心,對提升公司形象有比較積極的意義;適應它的嚴苛,才更顯得與眾不同。

  新加坡

  新加坡作為亞洲的一個金融中心城市,也非常歡迎中國企業。但新加坡的金融地位不如香港,上市公司數量少,雖然籌資成本不高,約為籌資金額的8%,但融資金額有限,交易不活躍,適合中小型國企上市。

  倫敦

  倫敦交易所的上市程式與香港類似,而且籌資成本較低。作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倫敦一直吸引著不少亞洲優秀企業前往上市。尤其美國《薩班斯法案》生效後,倫敦應該是更受中國企業關注的上市地點。國航股份就因為美國“404條款造成的高額財務費用和較為苛刻的內控要求”,從而將上市地點從美國搬到了英國。

  歐洲

  在歐元啟動之後,歐洲證券市場的崛起日益引人注目,形成德交所和泛歐交易所對峙的局面。德交所為了吸引外國公司上市,專門成立了名為“自由市場”的上市三部。這個上市三部上市條件比較寬鬆,既沒有公司最低成立年限的限制,也沒有最低發行資本等的限制,甚至對於企業掛牌之後的年度和中期報告披露也沒有要求,因此吸引了大量外國公司,據說已佔德交所半壁江山。隨著歐元經濟區的日趨整合,估計會吸引更多的歐洲和區外企業前來上市。

  泛歐交易所則具有與多國監管部門進行協調的經驗,特別是在與紐約交易所合併後,可以實現一天二十四小時的連續交易。

  要不要多地同時上市

  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尤其是在2001年後大陸股票市場融資功能的下降,中國企業的海外上市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且呈現出單一企業多地上市的新特徵。

  海外多地上市,既是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也是中國企業融資全球化的需要,更是考慮中國大型、優質企業融資量巨大的需要。像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移動這樣的中國特大型國有企業,融資額非一個證券交易所能承受。中國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引資策略也在發生著變化,正在從以市場換資本走向發展引資的模式。

  海外多地同時上市,既是全球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條件不同,大陸企業相機抉擇的結果,也是大陸企業面對不同證券市場,分散風險的選擇。雖然全球各主要的證券交易所都是發達國家或主要新興國家或地區所形成的國際金融中心,但這些國際金融中心,同樣存在各種可能的系統性風險、操作風險、交易風險和法律風險,多地同時上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這些風險。

  海外上市同時也意味著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經營,成為跨國公司。進行跨國經營,可以迴避不同國家的貿易和非貿易壁壘,也可以獲取不同國家因為爭取外資而獲取的相應優惠政策。多地上市也是為了避免倚重於某一市場,而失去多國競爭的優惠收益。

  就全球經營來說,跨國公司的資本是社會化的、全球化的,多地上市也是跨公司組建全球經濟帝國的重要手段。中國大陸企業多地同時上市,無疑是使得中國資本社會化、全球化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全球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良好策略。

  當然,作為多地同時上市的中國大陸企業,要注意多地同時上市,對企業控制權的把握;要注意由於海外上市規模過大,而使得國內居民無法分享中國企業發展的收益問題;要注意海外多地同時上市情況,弱化了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發展的問題。

  以上就是網帶給大家不一樣的精彩。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網,我們將會為你奉上最全最新鮮的內容哦! ,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