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文熱點素材

  作文素材的積累則又是作文的源頭活水,是作文教學中常態的、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下面小編給你分享的,歡迎閱讀。

  【1】

  從《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這個時代沒有新歌

  2015年4月,當下最火爆的娛樂節目《我是歌手》大幕落下,羽泉獲得總冠軍,既有追捧,亦有爭議。

  如果說,《中國好聲音》憑藉新穎的節目模式***轉椅、盲選導師制***制勝;那麼《我是歌手》的走紅,則是因為電視找到了更好的消費明星的方式——真人秀。專注於音樂的態度,讓一貫被批“娛樂至死”的湖南衛視,這次也擁有了不錯的口碑。

  最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歌唱節目中,選手們演唱的多數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知名曲目。今天,開啟電視,《中國好聲音》走出的新鮮歌手們還在擺擂競唱,換個頻道,一眾明星又在《我是歌手》裡PK歌藝。歌唱節目的段位越來越高,那些被翻唱的經典歌曲也再次重回人們耳畔。

  明星真人秀的可看性、音樂提供的共鳴、歌聲牽引出的懷舊情緒,以及歌聲中的新發現,這些加在一起,形成了歌唱真人秀節目的魅力。

  然而,人們同時也在發問:這個時代是否已經沒了新歌?我們的創作力到哪裡去了?

  觀點連結:你成名,依然不能停下腳步

  國內以往的音樂節目大多注重“草根夢想”,使擁有音樂夢想的普通人從中脫穎而出:而在《我是歌手》中,作為“功成名就”的專業歌手,他們同樣有自己的夢想,這一點更加具有影響力和示範意義。節目傳達了這樣一個聲音:即便你已功成名就,也不意味著就可以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每個人都應不斷提升自我,向更大的夢想努力邁進。

  小雜評:“好聲音”火了,全世界都在轉椅子;《我是歌手》紅了,熒屏上將有多檔歌唱節目PK,觀眾們的耳朵會很忙。感動與話題,帶來了一個翻唱的時代。但熱鬧之餘,希望眾多的音樂人,不要一窩蜂地都去改編經典。音樂和人一樣,不能永遠活在過去。原創才是中國音樂的未來,每個時代都應該有代表作。

  話題拓展:追夢人、經典的意義、創造力

  【2】

  趙薇拍《致青春》,8棵水杉“告別青春”

  2015年4月,由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即將上映。然而,就在該片引發人們廣泛關注的同時,一則新聞卻打破了這表面的熱鬧。2015年春天,《致青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取景,為了製造雪景,攝製組採用了主要成分為硫酸鎂的人工降雪方式。這些人工雪被雨水溶解後滲入地下,當時就造成8棵水杉枯黃,雖然進行了“搶救”,可這些“演員”還是沒能撐到電影上映,8棵水杉近日被攔腰鋸斷。南航學生對樹木被毀事件,紛紛發微博表示惋惜。

  同類連結:投資達2.5億元、籌備近3年的陳凱歌的首部大型魔幻神話劇《希夷之大理》讓陳凱歌再度陷入尷尬的“環保門”,網友“榮翊如”在微博中質疑陳凱歌在大理北門水庫搭建舞臺破壞北門水庫生態環境,這是陳凱歌繼2015年因拍攝《無極》破壞雲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後遭遇的又一“環保門”。

  小雜評:影視劇為了製造吸引眼球的效果,往往無所不用其極,可當取景達到最佳視覺效果的同時,大自然卻在受難。真正的美的震撼,最終不應是透過那一方微小的鏡頭。 話題拓展:和諧、自然的懲罰、大美

  【3】

  教育視野·面孔

  “天梯上學路”,沉沉的警示

  在湖南桑植縣張家灣村,因地高多懸崖,從祖輩起,村民就靠搭在高低兩處的木梯出入鎮上。而村裡學齡期的孩子,也只能靠爬垂直的天梯上學,而梯子下面,就是六七十米深的懸崖。

  小雜評:中國夢歸根到底是每個中國人的夢,百姓生存和子女求學舉步維艱,上升渠道逼仄,也就談不上“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但願“學童爬天梯”作為一個側影和警示,能提醒人們發展的不平衡,提醒官員真正心繫百姓,奮發有為,如此才能讓那風吹雨淋的木梯成為過往雲煙。

  話題拓展:梯、角落裡的卑微、起跑線

  【4】

  “不到80分是垃圾成績”當有制度反思

  “XX73.5分,XX78分,這些連80分都不到的是垃圾成績。XX53分,XX51分,更是垃圾中的垃圾……”4月9日晚上,佛山順德容桂四基小學學生家長在微博上曝光了一條老師的群發信息,引起學生和家長的憤怒,更引發社會的討論與關注。

  小雜評:教育是興國之本,好教育當然離不開好教師。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輿論的監督正在倒逼師德水平的改善,一條“低分是垃圾”的簡訊,帶給涉事老師的教訓是深刻的,而更深刻的反省在於,我們該如何培養更多的好教師?教師是心靈的工程師,而不僅僅是提供課程教學的“機器”。

  話題拓展:喚醒心靈之美、惡言背後、麥克風時代

  【5】

  最後一座被拆!城市當容下報刊亭

  近日,河南鄭州市區僅存的一座報亭被拆除。2015年4月,當地政府開始採取“取締”措施,拆除了大約400座報刊亭。

  有人這麼形容城市裡的報刊亭:一間小店,三四平方;報紙雜誌,精神食糧:充電充值,問路閒侃;清晨迎客,星夜收攤……鄭州最後一座報刊亭,終於在清明節前夕被拆得乾乾淨淨。10多年“整治”過去了,421座街亭駐守在面積1010平方公里、人口425萬的鄭州市城區,終於成為被翻過去的歷史。

  市民以自己的方式,緬懷著數百座報刊亭的命運:一位鄭州人打比方說,當人們騎著自行車或者散著步,從路邊小報亭窗口裡接過相熟報亭主遞過的報刊,這幕場景就像“閒時一支菸”一樣富有人情味兒:一位名叫“山夫牛”的網友特意拍下一組以雪夜為背景的黑白圖片,取名為《風雪夜,那孤獨的報亭,依然亮著燈》……

  小雜評:城市的物質發展與文化品位的提升本是一對“孿生兄弟”,應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沒有必要把它們對立起來。小小的報刊亭看似無足輕重,卻是衡量一個城市文化“水深水淺”的標杆。硬化了,電化了,美化了,卻獨獨缺少文化,那麼這個城市就只是一個光鮮靚麗的軀殼,沒有了內涵和靈魂。

  話題拓展:城市之根、文化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