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例子作文

  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因為沒有資金實力,他們很難請到或請得起高水平的人才,也沒有太多的錢用於廣告或市場推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能幫到你。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篇一:從修鞋匠到億萬富翁

  南存輝,從昔日溫州城內辛苦操勞的小小修鞋匠,幾經奮鬥終成資產超過億萬美元的年輕富豪,連續三度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

  我13歲初中畢業那年,父親意外受傷臥床不起,我是長子,為了養家餬口只好輟學子承父業,當起了走街串巷的修鞋匠。修皮鞋的活我一干就是3年,因為手藝好,慢慢有了固定客人,生活也得以為繼。上世紀80年代初,溫州掀起一股低壓電器創業潮。1984年,我轉行和幾個朋友開始生產低壓電器開關。我們4個人沒日沒夜地幹了1個月,只賺來35元,我的3個合作伙伴都很沮喪,我卻覺得興奮,因為我看到了一條通往財富的路。當年7月我和朋友一起投資5萬元辦起了一個簡陋的“樂清縣求精開關廠”,從此開始正式涉足電氣事業。

  要說在企業做大做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礙,要算來自家族式企業本身經營管理的弊端。1991年,“求精開關廠”解體,我就召集弟弟、妹夫等家族成員入股,組建了溫州正泰電器有限公司,我個人佔股60%以上。到1993年,正泰的年銷售收入達到5000多萬元,我明顯感覺到了家族式企業發展的束手束腳。比如,家人違反公司規章制度時如何處罰是難題;家族式企業對外來的豐富資源和優秀人才有一種天生的排斥,阻礙企業發展。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後,我突破了來自家族的重重阻力,決定弱化南氏家族的股權絕對數,對家族控制的集團公司核心層 ***即低壓電器主業***進行股份制改造,把家族核心利益讓出來,並在集團內推行股權配送制度,將最優良的資本配送給企業最優秀的人才。股改完成後,正泰的股東由原來的10個一下子增加到100多個,我自己的股份也下降到20%多,但資產卻膨脹了數十倍,公司也誕生了數十位百萬富翁。我在想,如果當初沒有勇氣將家族利益淡化、引進更多的合作伙伴,正泰也就沒有今天壯大的可能。對創業者來說,很多時候分享不是慷慨,而是明智。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之2:三輪車上的速凍湯圓之父

  我50歲才開始創業,遇到的困難不計其數,但現在你問我哪些挫折是刻骨銘心的,我一個都想不起來。困難、挫折都是過去了的事,想它幹嘛?如果說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有什麼訣竅,我認為就是我很善於“忘記”困難。

  創業前,我是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但家庭負擔重,生計仍然艱難。***,我找別人借了1.5萬元開了個冷飲部。有一次到哈爾濱出差,我看到當地人把吃不完的餃子放到戶外凍著,於是想到湯圓也應該能凍。如果將冷凍的湯圓拿到市場上賣,應該受歡迎,於是我很快研發出了速凍湯圓。1992年,我辭掉了鐵飯碗,自己蹬三輪車開始沿街叫賣速凍湯圓。

  在讓大家瞭解速凍湯圓的過程中,我碰了無數次壁。我要對所有跑市場的人說,推銷必須放下架子,哪怕有一百次捱罵,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值得。罵你的那些難聽的話,你要當沒聽見,統統忘記!我也想對微型企業說,不要害怕困難,要蔑視困難,更要忘記困難。只要肯吃苦,擦皮鞋也照樣擦得出千萬富翁。

  從以上2位億萬富翁的創業感悟可以得知,創業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堅韌不拔、能經受任何痛苦和考驗的心。希望具備這種品質的當今創業者也能像以上2位一樣,繼續為世人譜寫白手起家創業故事!

  白手起家創業故事篇二:白手起家創首富

  因為在2006年出現在胡潤百富榜的第一位,幾乎在一夜之間,張茵這個名字紅遍了大江南北。而“女首富”張茵的出現也打破了一直以來富豪榜的翹楚之位皆為男士的格局。

  事實上,張茵並不是富豪榜上的新面孔,早在2003年,她就以美國中南控股當家人的身份,25億元的身價排在胡潤富豪榜第17位,2004年、2005年以30億元的身價分別排在第19位和第36位。

  據胡潤透露,2003年張茵首次上榜後並不高興,曾經表示“最好別上榜”,甚至還給胡潤髮來了律師函。當時張茵拒絕評論自己的個人財富,對此她解釋:“畢竟,那時我和我的家族企業並不是上市公司,而是私人公司,所以在計算財富時很難做到真正的準確與客觀,而且我們不願意被過多關注。”

  連續三年登榜,並沒有讓張茵名聲大震。直到2006年3月,張茵掌控的玖龍紙業成功上市,總市值達到375億元,擁有72%公司股份的張茵以高出富豪榜第二位70億的身價,將黃光裕遠遠甩在了後面。

  胡潤這樣評價他帶來的黑馬:張茵不僅僅是中國的第一位女首富,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白手起家者,在她之前世界範圍內白手起家最著名的女性要數撰寫哈里波特故事而聞名的英國女作家羅琳了,不過她的財富估算數字不過10多億美元,遠不及張茵。紙是中國最古老的發明之一,最傳統的行業造就了最富有的女性,這也是對2006年百富榜的最大註解。

  就在胡潤髮榜的第二天,由於受到女首富訊息的“鼓勵”,玖龍紙業***2689.hk***股價一度攀升至9.30港元,創下了公司上市以來的最高價。至收盤時收於9.27港元,全天股價上漲0.25港元,漲幅2.77%。僅一日之間,張茵的身價又上漲了10億元。

  隨後,張茵申報於2006年12月31日增持8300萬股玖龍紙業,持股量由72.79%增至74.79%。根據市價估算,張茵的身價一度達到了380多億。

  2007年4月20日,廣東碧桂圓集團在香港上市,其大股東25歲的楊惠妍的個人身價更是達到了512億;同時,有訊息說重慶龍湖地產可能年內在香港上市,其實際控制人、女董事長吳亞軍也可能成為新首富——這意味著2007年的富豪榜單上,張茵很可能與首富無緣。

  然而,張茵對此顯得很平淡,她認為,自己是代表企業走上了首富榜,是否失去富豪榜的榜首位置,她一點都沒有感覺到沮喪,反而希望中國的富豪越多越好,“企業的壯大能給社會帶來比如說解決就業等的正面效應,這也是我對財富的態度。”

  與那些依靠高新技術上榜的富豪不同,張茵從事的是廢紙回收再生產,這也是張茵引起人們好奇的原因之一。其實,這個行業在國內有很多人在做,只是張茵抓住了最好的機會。

  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軍人家庭的張茵,幼時家境清貧,家裡還有七個弟弟、妹妹需要照顧。1982年大學畢業之後,張茵先在工廠做會計,後在深圳信託下屬的一個合資企業裡做財務工作,隨後又在一家貿易公司做包裝紙的業務。

  1985年,張茵來到香港,在一家中外合資貿易公司擔任會計。一年以後,這家公司倒閉了。此時擺在張茵面前有三種選擇:回廣東,接受一份年薪***1萬美元的工作,或者創業。

  最後,張茵選擇了創業——懷揣著3萬元,她做起了廢紙回收的生意。這個想法緣於一個在造紙廠師傅的啟發,“廢紙就是森林,將來造紙業肯定要從資源造紙向再生紙發展。”這位師傅說,“從香港進口的紙漿多摻有水分,品質不高,希望能夠改變這個現象。”這兩句話指明瞭張茵最初創業的方向。

  創業之初張茵只能從低端做起,慢慢建立廢紙回收網路,在資金方面,她通過香港銀行貸款,一步一步地發展自己的事業。自從在香港入了行,張茵就堅持品質第一,改變香港過去往紙漿裡面摻水的做法。但這也觸犯了同行業的利益,她被認為是違反了“行規”,甚至因此接到黑社會的恐嚇電話,但張茵沒有退縮,而是以她的公道和誠實經營迅速在香港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收廢紙的那些人都願意跟她做生意。

  1987年,已經在香港創業2年的張茵開始在中國選擇投資合作伙伴。在與遼寧營口造紙廠合資成功之後,她又與武漢東風造紙廠、河北唐山造紙廠進行合資,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1988年,她在東莞建立了自己的獨資工廠——東莞中南紙業有限公司。

  經過幾年的發展,香港的廢紙回收已經不能滿足業務需求,1990年,張茵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美國。移居美國後張茵在建立了美國中南有限公司***AmericaChungNam***。目前該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對華廢紙出口商之一,也是玖龍紙業最重要原材料的最大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