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勵志創業史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創業活動在全球範圍內活躍起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幾個月前,全國餐飲小吃連鎖品牌周黑鴨與天圖創投簽署投資合作協議,獲得6000萬元的注資。此事表明,已在全國炙手可熱的周黑鴨再次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一個打工仔到底是怎樣把小攤生意變成了今天響噹噹的連鎖品牌?下面與您分享周黑鴨創始人周鵬的勵志創業故事。

  耍小聰明,險些賠掉菜場小生意

  “蝸居”在武漢銘新街菜市場幫大姐醬鴨攤點打雜的19歲的周鵬怎麼也沒想到,10多年後竟然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全國連鎖品牌——周黑鴨。回想起周黑鴨的辛酸起步史,周鵬還感慨萬千。

  半夜起床滷鴨子,早上整理、裝滷鴨;把十隻、八隻鴨子挨個往酒店送,沒時間吃早飯;送完貨後已是中午,買鴨、宰鴨、醃製,晚上六七點鐘去酒店結賬,已是別人吃晚飯的時間,回想一下,自己竟然一頓飯還沒吃上,這時才感覺到餓。最辛苦時,周鵬中午買五毛錢兩個的麵包,加六毛錢一瓶的汽水,算是犒賞。做小生意初期,周鵬的夢想就是賺錢改變這種窮苦的生活狀態。

  1995年,周鵬第一次創業是在大姐滷菜加工坊的旁邊架起爐子,露天煮醬鴨,跟姐姐零售走不一樣的銷售渠道——往酒店送貨。這一招其實是模仿一個溫州的醬鴨店老闆。在周鵬看來,溫州老闆的生意超好,又往酒店送貨,一天下來能賣一兩百隻,對比每天只能賣10多隻醬板鴨的自家生意,這可是個天文數字。

  周鵬很清楚,論顏色、味道、知名度,自己做的醬鴨肯定跟“溫州老闆”差得遠。這時他耍起小聰明,“當時屬於投機倒把”。

  “用騙取的手段不可能贏得長久的生意”,周鵬體悟到一個看似簡單卻又令很多人難以真正明白的道理。原本不好的生意變得更糟,周鵬一度陷入缺錢的危機。為圖廉價,周鵬在大姐家旁邊租了一間連窗戶都沒有的破房。

  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後面。身無分文的周鵬那天晚上睡得很沉,早晨醒來卻發現衣服被小偷釣到外面,最要緊的是為聯絡生意特意花1800元重金買的BP機也丟了。陷入“經濟危機”的周鵬又遭此一劫,“走投無路跟朋友出門搶劫的心都有了”。

  賠掉生意又丟掉長輩看來本不該買的BP機,心急如焚的父親罵著“敗家子”趕兒子回家謀事。一連串的打擊讓周鵬暗下決心:“做不好醬鴨死也不回家”!

  頻繁跑香料市場,找香料老闆請教香薰料的味道、功效,借來香料古書逐字研究到深夜,買數百隻鴨反覆試驗,周鵬花費幾個月終於找到一種讓人吃後難忘的味道。

  1997年,周鵬把二姐從四川請來幫忙,在武漢集貿市場朋友的屋簷下支起一個帶玻璃罩子的鐵皮貨櫃散賣醬鴨,玻璃罩上貼著“週記怪味鴨”的招牌。剛開業時,一隻醬鴨賣22元。一個月下來,生意最好的一天才賣了132塊錢,最慘的一天只賣掉一隻,明顯虧本。“沒賺到一分錢,真的灰心起來,有打退堂鼓的念頭。兩個月的房租都交了,只能硬著頭皮再撐兩個月”。如果不是剛交完兩月房租,周鵬就被迫敗撤回老家了。

  擠掉如意鴨賺得第一桶金

  接下來的一個月,生意更加難做,菜場一條街上竟然陸續來了三家競爭者。

  通過合理分配商品價格,周鵬找到了訣竅。他買回來的鴨一般5塊到8塊錢一隻,但賣出去的價格肯定是10塊錢。通過價格調整,鮮明的價格優勢讓生意突然變得火爆起來。幾個月後,如意鴨成為週記怪味鴨的手下敗將,以關門告終。

  年底結算,周鵬賬面上有一萬多塊錢。到了1998年,周鵬的生意超好,因為味道很好,即使後來調高價格依然能賣得不錯。生意最好時一天賣掉500多隻,很多時候賣到下午兩三點鐘就能收攤,這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生意越做越好,周鵬接著又在大江路菜市場開設了第二個攤點,還請來幾個老鄉幫忙。據周鵬透露,那年他賺了30萬塊錢,第一次感覺到做生意很有成就感。那時小作坊也只有幾個員工。

  2000年左右生意又迎來一個慘淡期,除了眾所周知的“非典”影響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到遍地都是的假冒怪味鴨的衝擊。周鵬萌生出樸素的品牌保護意識。

  攤點生意直走下坡路,生產作坊也極不穩定,一年內他輾轉搬家三次,後來終於花40多萬在漢口火車站旁邊買下一塊地,修建起了四層樓房。那時小作坊已有三四十人規模,小作坊有了生食、熟食的簡單劃分。

  30萬元買“開加盟店”教訓

  2004年時,周鵬有再次做大周黑鴨的意願,那時他了解到重慶有家做滷菜的“棒棒雞”已經有幾十家店面,這家店有個特點:只做直營,拒絕加盟。滷菜居然也能做這麼大?!周鵬突然對周黑鴨品牌有了十足的信心。

  開加盟店是企業快速擴張的路徑之一。周鵬看到一同行開出34家加盟店,“我們的味道比他們好,質量比他們高,並且有很多親戚想加盟。”2006年,信心十足的周鵬一下在南昌開出11家加盟店,快速賺進20多萬元。

  “假貨漫天,加盟店質量難以掌控,儘管都是親戚管理店面。”這是盲目開店吃到的苦果。周鵬立馬採取行動,嚴懲問題店面,又花幾十萬塊把剩下的店面高價回收上來。“我們這個行業最大風險是食品安全危機,做加盟難以掌控質量”,這是周鵬花30萬元買回的教訓。

  小作坊完成蛻變

  2008年,公司進入快速發展的一年,員工規模從60多人快速擴張到400多人,店面也由8家增長為50多家,銷售額也突破億元。“這都是現代化管理收到的效果”,周鵬嚐到了做企業的甜頭。

  “我認為周黑鴨能從作坊走到品牌,都因為有個夢想。開始可能純屬為賺錢,現在的夢想就是想樹立行業標杆,引領行業變革,儘管還未實現,但我們一直努力朝這個方向去走。我們的目標是做百年老店。”

  篇二

  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在臺灣嘉義開了一家米店,從此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旅。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那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裡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裡,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怎麼開啟銷路呢?王永慶想起父親常說的一句古訓:“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沒錢,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時間和力氣。

  剛開始,王永慶曾揹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可怎樣才能開啟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開啟突破口。那時候的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於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後,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賣。一時間,小鎮上的主婦們都說,王永慶賣的米質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並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主動送米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同樣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專案等於是一項創舉。

  一天晚上,天下著傾盆大雨,王永慶忙完店裡的活計,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剛睡著,就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開門一看,原來是嘉義火車站對面一家客棧的廚師。廚師說客棧來了幾位客人,還沒吃飯,剛巧廚房沒米了,請王永慶幫忙送一斗米過去。當時,賣米的利潤極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賺一分錢。從心情上來說,王永慶不願冒著這麼大的雨賺這一分錢,但為了維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話沒說,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條麻袋當雨具,將米送到客棧。回來時,全身都溼透了。

  王永慶送米,並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還要將米倒進米缸裡。如果米缸裡還有陳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把米缸擦乾淨,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後將舊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的顧客。

  如果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家裡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裡。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都要打聽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這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米送過去。

  不過,由於嘉義大多數家庭都靠做工謀生,收入微薄,少有閒錢,主動送米上門,如果馬上收錢,碰上顧客手頭緊,會弄得雙方都很尷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慶並不急於收錢。他把全體顧客按發薪日期分門別類,登記在冊,等顧客領了薪水,再去一撥兒一撥兒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順利,從無拖欠現象。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裡,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鋪面,裡間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後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

  篇三

  美國的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耗時25年的測驗。那一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大學生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了,他們即將開始穿越各自的事業人生。他們的智力、學歷、面臨的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

  在臨出校門時,哈佛大學進行一次試驗,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

  結果是這樣的: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的時間裡,哈佛大學一直在對這群學生的發展進行跟蹤調查。最後發現結果是這樣的:

  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麼特別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在所有的抱怨中,一個共同的主題是世界“不肯給他們機會”。

  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於:25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為什麼要前進,而另一些人則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目標清晰,長期堅持,最終獲得成功—馬雲就是這樣的創業者

  馬雲是阿里巴巴創始人,被稱為“創業教父”。曾經的創業艱辛、近日的榮耀輝煌,使得這位卓越企業家身上有散發不完的光環在縈繞。馬雲是投資理財講師張雪奎最敬佩的創業大師,白手起家,一次成功,幾乎很少走彎路,10年間成為屹立世界的企業巨人。其崛起速度,可以相比的也就是蓋茨等寥寥幾人。

  我們就來看看馬雲創業故事吧,聽聽他的創業經歷、偉大夢想、經營哲學和人生感悟。

  阿里巴巴無疑是中國網際網路史上的一次奇蹟,這次奇蹟是由馬雲和他的團隊創造的。

  但是阿里巴巴創業開始,錢也不多,50萬,是18個人東拼西湊湊起來的。50萬,是他們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這50萬,馬雲卻喊出了這樣的宣言: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

  那是1999年。1999年,中國的網際網路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狀態,國外風險投資商瘋狂給中國網路公司投錢,網路公司也是瘋狂地燒錢。50萬,只不過是像新浪、搜狐、網易這樣大型的入口網站一筆小小的廣告費而已。阿里巴巴創業開始是相當艱難,每個人工資只有500

  目標清晰,長期堅持,最終獲得成功—馬雲就是這樣的創業者

  馬雲是阿里巴巴創始人,被稱為“創業教父”。曾經的創業艱辛、近日的榮耀輝煌,使得這位卓越企業家身上有散發不完的光環在縈繞。馬雲是投資理財講師張雪奎最敬佩的創業大師,白手起家,一次成功,幾乎很少走彎路,10年間成為屹立世界的企業巨人。其崛起速度,可以相比的也就是蓋茨等寥寥幾人。

  我們就來看看馬雲創業故事吧,聽聽他的創業經歷、偉大夢想、經營哲學和人生感悟。

  阿里巴巴無疑是中國網際網路史上的一次奇蹟,這次奇蹟是由馬雲和他的團隊創造的。

  但是阿里巴巴創業開始,錢也不多,50萬,是18個人東拼西湊湊起來的。50萬,是他們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這50萬,馬雲卻喊出了這樣的宣言: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

  那是1999年。1999年,中國的網際網路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狀態,國外風險投資商瘋狂給中國網路公司投錢,網路公司也是瘋狂地燒錢。50萬,只不過是像新浪、搜狐、網易這樣大型的入口網站一筆小小的廣告費而已。阿里巴巴創業開始是相當艱難,每個人工資只有500

  發言,俞敏洪在發言的最後說了這樣一段話,讓我特別感動,他說:

  人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過得很偉大,有的人一生過得很瑣碎。如果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們一定能把很多瑣碎的日子堆砌起來,變成一個偉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沒有理想,從此停止進步,那未來你一輩子的日子堆積起來將永遠是一堆瑣碎。

  看完之後,你還會對自己創業沒有資金或沒有其他什麼的找藉口嗎?你要做的是:想到了,馬上就去做!

  像馬雲那樣,只要你努力了,世界上,其實沒有你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