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於平凡的創業故事

  他們,一位憑藉一個點子抓住給予創業,一位不甘平凡,立志創業,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屬於他們的故事——。

   第一篇

  近年來電子商務呈爆發式增長,快遞行業發展突飛猛進。2012年中國快遞業務量緊跟美國之後,升至世界第二位。一位“90後”女孩從中發現一個創業點子,建立了國內首家“快遞單廣告”公司,開創了嶄新的創業主題……

  憑藉一個“點子”創業

  2012年夏天,年僅22歲的郭星從四川德陽市的一所警官學校畢業後,未能如願成為一名警察。她前往成都,尋求夢想。

  2012年6月,郭星找到第一份工作——為一家公司散發廣告宣傳單。每天站在街邊向路人發傳單時,負責而又單純的她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別人為了儘快完成任務,把多張傳單派發給同一個路人,而且將沒有發出的傳單隨手丟進了垃圾桶。這樣一來,公司廣告單的宣傳效果大打折扣。

  之後幾天,郭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同一份廣告宣傳單怎麼才能給多個人看到,以增加廣告單的閱讀量和實現宣傳效果最大化?她想到了當下最流行的網上購物。她每天都能看到快遞員穿梭在大街小巷尋找門牌號碼的情景。她靈光一閃地想,如果把廣告印刷在傳遞公司的傳遞或送貨單上,那麼至少可以保證有兩個人能看到或閱讀廣告:一個是送件員,另一個是收件人。

  郭星找到同在成都的中學同學胡雪梅,對她說:“反正現在好工作都比較難找,不如再召集幾個同學,大家一起嘗試創業,怎麼樣?”胡雪梅覺得把廣告印刷在快遞單上的創意不錯。第二天,她們又各自找來一名同學,四個大學生熱情高漲,一拍即合。

  幾天後,在沒有任何資金的條件下,一支由10多個女生組成的“快遞單廣告”創業團隊成立。團隊以郭星和胡雪梅為聯合創始人和領頭人分成兩個小組,進行了分工:一組負責聯絡物流和快遞公司,如果能在快遞單上爭取到廣告位,她們將免費提供物流送貨單和快遞收件單等各類單據;另一組人員,去尋找願意在快遞單上做廣告的客戶。她們創造了一條新的廣告產業鏈和一個新的廣告營銷模式。

  苦苦爭取收穫第一桶金

  團隊運作幾天後,一無所獲,有人堅持不住選擇了退出。

  2012年6月底,半個多月過去了,團隊的業務依然一籌莫展。雖然已有幾家快遞公司聲稱願意合作,但沒有找到一個願意在快遞單上投放廣告的客戶。而且,快遞公司是奔著節約成本才答應加盟。一家快遞公司的分部經理表示,他們分部平均每天有2000多份同城快遞業務,每張快遞單的成本是0.3元,使用她們團隊免費提供的快遞單後,每天可節約成本600多元,每月節約成本近兩萬元。這對公司來說絕對是一大利好。

  由於沒有找到投放廣告的客戶,作為領頭人的郭星也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創業模式。

  郭星每天給一家經營零食的電商的前臺打兩個電話,想找領導層商談投放廣告事宜,但對方以各種理由搪塞。郭星和胡雪梅召集團隊成員共商計策,有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郭星打扮成快遞公司的員工,帶上裝有“快遞單廣告”宣傳資料的信封直奔該公司,懇請前臺的工作人員把快件轉交給相關部門負責人。一個星期後,該公司竟主動與她聯絡。

  2012年7月初,雙方經過深入溝通,零食電商以嘗試的態度支付8000元,買下了快遞單上的兩個廣告位。“快遞單廣告”創業團隊終於收穫第一筆訂單,深受鼓舞。一個月後,因廣告受眾精準,這家主要以年輕白領為消費群的零食電商,每天以30~40個訂單遞增,產生了顯著的市場效應。

  這8000元錢成了團隊的創業資金。之後不久,她註冊了自己的快遞單廣告公司。

  郭星開創的廣告模式開始贏得商家的青睞。他們紛紛加盟和投放廣告。她的公司逐漸受到業界及媒體的關注和追捧,其中包括擁有著雄厚資金的風險投資機構和個體投資人。

  創新模式引來投資人

  2012年7月,有投資人提出注資1000萬元,加入郭星的創業團隊。當月,這個投資人就把100萬元現金作為先期投資配置到位,併為創業團隊配備了一輛寶馬轎車,便於開展業務時使用。

  2012年8月中旬,郭星和她的公司歷經一個多月的激情拓展,以一個廣告位收費0.4元和1萬份起印作為投放廣告的業務標準,與11家快遞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同時,有50多個商家在她的快遞單廣告上投放宣傳廣告。公司的業務和收益與日俱增,一個月後營業額達到94.4萬元。

  如今,在成都市成華區以一套居民房改建的辦公室內,年輕的“90後”女大學生們,有的在接待物流及快遞企業上門拜訪,有的在網上尋找有廣告需求的商家,忙得不可開交。她們的物流快遞廣告公司成了令業內人士驚訝的傳奇和神話。

  以全國每天的快遞業務量為1000萬件、簽訂1000萬張快遞業務單、每單廣告位收費0.4元計算,每天的快遞單廣告的市場容量達400萬元人民幣。隨著電子商務和物流行業迅猛發展,全國一年的市場容量必將超過12億元人民幣。

  2012年8月底,公司創始人兼CEO郭星說:“雖然我們都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欠缺社會經驗,但可塑性很強。我們公司已聘請專業人士對團隊進行營銷知識和公司管理等方面的培訓。”

  談到公司未來和預期,作為快遞單廣告行業的首創者和踐行者,郭星表示:“目前,以投資人的1000萬元資金作為雄厚根基,我們將首先帶出一個千萬級創業主題,然後把這個創業主題打造成一個千萬級的公司企業。我們公司發起的‘中國快遞聯盟’已經在全國各地展開建立。我們快遞單廣告公司的將拓展更加廣闊的事業空間和領域。”

   第二篇

  看到父親守在農村做了一輩子的木匠,他從小立志不再子承父業。大學畢業後,他外出闖蕩,掃過公共廁所,到餐廳洗過碗。戲劇性的是,最後他還是做起了小木匠。

  偶然中發現傢俱行業蘊藏巨大商機的他,毅然回鄉創業,執著中,一步步實現夢想和輝煌,三年,年僅25歲的他,身家4千多萬元。他名叫陳智巨集。

  輾轉就業當起小木匠

  在鴉灘鎮大學生創業園,年僅25歲的陳智巨集很有感慨地對說:“最主要是我懷揣一顆不肯輕言失敗的心。”

  2007年7月,剛大學畢業的陳智巨集隻身闖蕩南京。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一則“傢俱公司招聘”廣告。“父親做了一輩子的木匠,嘔心瀝血地培養我讀完了大學,我怎麼還能當木匠呢?”陳智巨集很矛盾。他同時也尋思,為什麼父親一輩子的好手藝沒有發展,而這些傢俱公司發展這麼快?於是他應聘到在南京有名的一個傢俱公司當起木匠。

  在兢兢業業工作的同時,他對傢俱的設計製作和經營流程等都充滿興趣,無論是工人師傅,還是部門經理,他都喜歡請教,喜歡與他們一起討論傢俱業的發展。2008年,他毅然決定回到家鄉創業。

  北大教授來到“最小公司”

  回鄉之初,陳智巨集辦起了“鴉灘鎮喜來美傢俱廠”,2009年3月正式註冊創辦“望江縣喜來美傢俱有限公司”,並將公司遷進當地的大學生創業園裡。

  2009年12月,陳智巨集在許多人不解的眼光中,花費4萬餘元,邀請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十大傢俱策劃師張屹來公司講課,並做策劃指導。張屹教授來到公司後,開玩笑地說:“你們公司是我近幾年講課歷史上,所到過的最小公司。”

  為了提升企業發展實力,陳智巨集又定向建設3000畝原材料林業基地,通過木材收購、加工,累計輻射和帶動1000多農戶創利致富,同時他的公司還解決了當地近百名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公司系列產品已經遠銷全國各地,發展了300多家經銷商,產銷能力均穩居皖西南同行業前列。陳智巨集的公司資產也達到了4000多萬元。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為大家推薦閱讀的,希望能夠幫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