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創業經歷的範文

  創業不僅有助於提高社會生產率,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還對新理論觀點的形成和建立起著決定性作用,而後者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更是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創業大時代創業成功的你,一定很想分享你的故事,怎麼寫創業經歷呢?下面就讓小編為你分享,供您參考。

  一:

  三個大學生拍畢業照賺錢,兩個月入賬40萬

  大學畢業只有一次,而千篇一律的畢業照,已無法滿足現在追求個性的大學生的胃口。當你看到網路上一張張充滿創意的畢業照時,卻有三個小夥子為了這精彩的一瞬間付出了兩個多月的努力,而且也收穫了巨大的回報。安慶師範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的大四學生楊凱、姚其義和宋若敏,在畢業之際利用創意畢業照這一商機,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就賺得40萬元。

  4月份是學校大四畢業生集中返校論文答辯和拍攝畢業照片的時候。從這一時間開始,楊凱每天早上都被電話叫醒——畢業班的同學紛紛找他諮詢和聯絡拍照事宜。召集攝影團隊之後,從早上七點半開始,按照流程單上的班級逐個拍攝畢業照,擺造型、想創意,每天幾乎從日出拍到日落,晚上分類整理完拍攝服裝已經快零點,然後整個團隊還要商量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凌晨才能睡覺。“就這一段時間,整個人感覺像打了雞血一樣在工作。”楊凱說道。

  畢業季開始後,安慶師範學院100多個畢業班級中,有73個班級找到楊凱團隊拍畢業照。不僅僅提供服裝拍畢業照,他們三個人還負責將照片製作成相簿,同時還將其中一些照片製作成紀念品,最後還承擔班級畢業聚會的拍攝任務。“整個***,忙完一個班級,已經累得不行了。”姚其義說道,最忙的時候他們一天拍了20個班級的畢業照。在安慶師範學院,他們每個學生收費120元,短短兩個月不到的時間,他們三個人已經收入30多萬元。不僅如此,他們三人還到黃山學院去拍攝畢業照,掙得10多萬元。

  “雖然那段時間異常辛苦,但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桶金。”楊凱說,隨著畢業季的逐漸離去,生意也會迎來淡季。去年他給畢業十年後回到母校的思政專業校友做過服務。今年他也從中受到啟發,想到了校友服務這一新業務,把業務範圍從“在校時”拓展到了“畢業時”和“畢業後”,去做校友們的回校“接待員”,給他們安排衣食住行遊購娛***。

  二:

  孫俊峰:北大碩士不當公務員上海創業幹裝修

  北大畢業幹裝修月入百萬元 孫俊峰幹裝修兩年內在上海買房

  熟練地刮牆、批膩子、打磨,除了架著一副厚眼鏡,穿著工服的孫俊峰看上去和普通裝修工人別無二致。但是,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其實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畢業的一名碩士。畢業後,孫俊峰去當了裝修工人,引起了軒然大波。***6月16日光明網***

  北大碩士做裝修工?這事誰聽了都會驚訝。在一般人的印象裡,從北大畢業的“天之驕子”,要麼走上仕途,要麼進入學界,要麼進入國際大公司,怎麼會從事這種辛苦的體力勞動,學豈不是白上了?這其實是對讀書、上大學的一種誤讀。

  從小孫俊峰一直很聽話,2006年考上大學時,家人把錄取通知書拿給村裡很多人看,當時在他家鄉是個新聞,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給家裡長臉了”。寒來暑往,幾年後孫俊峰碩士畢業面臨分配,獲得來自好幾個省市不同公務員崗位的選調機會。這次,家人希望他進機關當公務員。覺得這樣才配得上北大學歷。

  “從小就聽家裡的,但這次有點叛逆,因為自己性格不適應體制,想進社會撲騰一下,但不知道能幹嘛,做裝修是基於兩方面,一是身邊有人願意帶我,二是覺得做手藝人自由,那時有點理想化,想入行以後開家誠信的裝修公司!“儘管如此,只有想法的孫俊峰依然得先從力工做起。家人當然不同意,爭執到最後,孫爸爸氣的只留下一句話:你自己做主,我不管你了!

  做工開始也很難,還出過笑話,工長當眾說孫俊峰太乾淨,不像個幹活的,於是他每天偷偷把工服踩髒再去工作。大半年後,瞭解多了,孫俊峰就開始想辦法找人一起承包工程,後來自己也成了工長。

  “沒過幾年我就自己帶人做了,“家裝還可以,風吹不著雨打不著。室外裝修就不行了,冬天的時候,我們也得在工地上幹活,手凍得全都裂了。”面對鏡頭,孫俊峰向記者展示手上的傷疤和老繭,現在的他帶著工人熟練地攪拌水泥,打孔,批膩子,儼然一副行家把式。只有從厚眼鏡中,能看出他當年的學子情懷。

  “房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現在人買房子不容易,裝修時一定要保質保量,把每個家當作自己的新家來裝修,一點也不能馬虎。“ 每接到一個新單子,孫俊峰都會這樣和工人說。

  現在孫俊峰的隊伍與人裝修合作,每月能拿下二十多個工地,營業額超過百萬,但偶爾,他還需面對他人的不理解。“北大碩士出來幹裝修工,多沒出息,家裡錢都白花了。”對此,孫俊峰也只是憨笑,表情混合了坦承與戲謔,想要質疑他的人要麼一時語塞,要麼滿意地離開了。唯一讓他高興的是,家裡對他的選擇已經漸漸認可了。

  “要不是做裝修,我連房子都買不起。” 孫俊峰私下對記者說,用裝修賺來的辛苦錢,他幫家裡改善了居住環境,還置了東西,裝修工人對他而言,只是當初創業的起步, “哈下腰來做大事,不必在乎旁人看法!” 面對鏡頭,這個曾經的北大才子,偶爾顯露出一點當年的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