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與公益的創業故事

  一個殘疾人是如何成功創業的呢?今天小編來為大家分享的。

   第一篇

  “我不喜歡按部就班去找份工作,喜歡冒險和挑戰,即使沒有了雙臂,我還有雙腳。”近日,曾以“用嘴咬筆答卷,高考考出548分”的河南無臂大學生吳建平,因在學習之餘成功開店創業一事,再度引發公眾關注。

  25歲的吳建平是鄭州輕工業學院一名大四學生。他在5歲時不慎觸碰到村頭裸露的變壓器,失去雙臂。不幸遭遇並未讓他自暴自棄,他和普通小朋友一樣,上學、讀書,沒有雙臂,他堅持用牙咬筆寫字十幾年,最後還在高考中考出548分,超過二本線33分,成為同學眼中的“學霸”。

  “好多人會覺得我沒有雙手,玩不成遊戲,不能談戀愛,就只能學習了。”10日上午,吳建平接受時坦言,因沒有雙臂,從小到大都有媽媽在身邊陪伴,剛進入大學時,對周遭環境非常牴觸,他多次萌生退學念頭。可後來,他慢慢發現,大學裡面評價一個學生是否優秀,已經不單隻靠成績了,社會實踐的經歷同樣重要。

  發現自己應該做些什麼的時候,已是大二後半學期了。吳建平將在校陪讀的媽媽勸說回家,他用3個月的時間,努力練習用腳代替自己的雙臂,學著用腳翻書、吃飯、穿衣、洗漱、接打電話、開關房門……。

  適應周遭環境後,吳建平開始彌補自己在校期間社會實踐的空白。他結合專業所學,不僅開了屬於自己的網店,還將網店搬到校園,與兩名同班同學在校創業中心,開起了“一見鍾卿”實體店。在空閒之餘為自己賺取生活費,再次證明自己的勇敢、獨立。

  看到,吳建平的店裡賣有女裝、衣帽、圍巾、頭飾以及市面上熱銷的小物品等。在店裡,他每天用嘴咬著筷子敲打鍵盤,右腳操控滑鼠,在網上向顧客講解;每週末與合夥人一起到市中心小商品城進貨、砍價、擺貨;店裡不忙時,吳建平就會租借一些專業書籍,充實自己。由於身體不便,與吳建平合夥開店的兩名同學則負責幫忙擺放物品、接受快件之類的雜事。

  “他不比正常人少什麼,反而多了一些頭腦”,在合夥人張雪巍眼中,吳建平獨立性很強,能自己做的事就不再麻煩同學,平時同學們為他做的也僅僅是擺貨品、取快遞、偶爾帶個飯。

  吳建平坦言,自開始學著創業以來,他的生活、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他本性喜歡挑戰和冒險,不喜歡按部就班去找份工作,一輩子就做一件事情。大學期間,不僅讓他做到了生活的獨立,心態也變得樂觀自信,對未來的生活,他充滿信心。

   第二篇

  對於不少大學畢業生而言,畢業之後通常會選擇留在城市裡工作,不過,來自惠州市惠陽區秋長街道的一對“80後”兄弟曾廣浩、曾廣深,卻在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創業。

  只是,令兄弟倆沒想到的是,他們去年承包經營的一個農貿批發市場竟成了惠陽區首個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該基地執行一個多月時間來,共吸引了100多名大學生加入基地創業。

  如今,兄弟倆在成功創業後,開始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專門成立了一支由12名大學生組成的公益組織—大學生綠舟公益團隊,並於近日成功獲得了惠陽區秋長街道團工委舉辦的首屆公益創投活動的專案資助。

  就業形勢嚴峻兄弟倆“包場”創業

  曾廣浩和弟弟曾廣深都是惠陽區秋長街道白石村人。

  2013年6月,哥哥曾廣浩從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學習美術教育專業的他,從畢業之時便感受到了就業形勢的嚴峻。

  “我學的是美術教育,但不一定能順利當上個美術老師,就業壓力蠻大的。”曾廣浩說,在家做生意的父親告訴他,秋長新塘村當時正在建設一個農貿市場,與其在外找工作“碰一鼻子灰”,不如回鄉創業,爭取把新農貿市場承包下來經營。

  回到家鄉秋長,經過一番實地考察,曾廣浩拿出自己大學期間在美術培訓機構當助教所掙的錢,於去年9月將新塘村峰發農貿批發市場承包了下來。

  “當時市場所在的秋寶路還未完全通車,門外都是爛泥,但因為所有檔口一律免租一年,吸引了不少肉菜雜貨檔進駐。”曾廣浩說,去年10月,他承包的農貿市場開始試業,但他當時心裡“根本沒底”。

  在峰發農貿批發市場看到,市場內肉檔、菜檔、水果攤檔較為齊全,整個市場佔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鋪位加檔口一共有200多個。

  “既然是創業,就希望同更多的人一起,我弟弟也是其中一位。”曾廣浩說,今年7月,弟弟曾廣深從香港大學碩士畢業,也選擇了回鄉創業,而兄弟倆選擇了在批發市場臨街的商鋪,創辦了一家青少年藝術培訓中心—“聚藝教育”。

  讓兄弟倆欣喜不已的是,培訓機構創辦後吸引了一些大學同學加入,美術班、音樂班等也相繼開班,今年暑假,最高峰時學生人數達100人。

  曾廣浩兄弟倆透露,當初創辦培訓機構時,他們根據惠陽當地的優惠政策成功申請了1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5000元創業資助金、6000元的租金補貼以及2年社保,這才有了創業的資本。

  創業帶動創業目標“大學生創業一條街”

  如今,曾氏兄弟的批發市場經營已1年多,培訓機構也有4個多月時間,他們從未伸手向家裡要過一分錢,而目前創業專案的經營基本上能保持收支平衡。

  穩定向好的創業局面吸引了越來越多像曾氏兄弟一樣富有熱情的大學畢業生來到秋長,其中,有來自華南師範大學公開學院畢業的陳家明,他成功開辦了惠州“惠怡特產”專賣店,還有畢業於廣州職業技術學院的黃建華,他創辦的“華豐百貨”從今年5月起,每月的淨利潤達1萬多元。

  “曾廣浩、曾廣深兄弟倆都是大學畢業生,不僅自己回鄉創業,還成功吸引其他大學生入駐,其創業帶動性強,是個典型案例。”惠陽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9月27日,曾廣浩所承包的新塘村峰發農貿批發市場,順利獲批為惠陽區首個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而該基地執行至今一個多月時間,已吸引了100多人成功創業。

  該負責人透露,孵化基地和基地內入駐企業在符合政策規定的前提下,可享受國家、省、市、區出臺的創業孵化基地孵化補貼、小額擔保貸款、一次性創業資助和社保、崗位補貼等相關扶持政策。

  在談及承包的孵化基地時,曾廣浩兄弟倆表示,自己的創業路比較順利,首先得益於地方政府的幫扶,也得益於他們創業方向正確,團結了一批大學生共同創業,同時,對於未來的發展計劃,曾廣浩說,目標是將峰發農貿批發市場從“創業帶動就業孵化基地”升級為“大學生創業基地”。

  為此,他打算在市場內選擇20家以上的鋪位,專門提供給大學生創業團隊,最終在家鄉秋長打造“大學生創業一條街”。

  創業+公益組隊拿下公益創投資助

  “在我們的大學生創業團隊裡,大家都是有夢想的,都想創業,也都想著做公益。”走上創業道路後,曾廣浩很想將創業與公益結合起來,只是苦於找不到“門道”。

  在香港大學畢業的弟弟曾廣深對志願工作有著深刻感受,在得知哥哥曾廣浩面臨創業和公益的困難抉擇時,曾廣深找到了這樣一個交集:秋長街道團工委正在舉辦“傳播文明·公益在行動”首屆公益創投活動。

  “我們的公益創投活動正急需合適的公益團隊和公益服務專案,經過溝通,與曾廣浩兄弟的想法不謀而合。”秋長街道團工委專職副書記黃舉南說,公益創投活動是由該街道團工委向社會各界募集公益創投資金,對符合併入選的公益專案,從該筆創投金撥付最高1萬元的資助。

  眼看找到了“門道”,曾廣浩兩兄弟立即向孵化基地內的其他大學生提出了開展公益志願行動,並得到大家的響應。今年10月,一支由12名大學生組成的公益志願組織—大學生綠舟公益團隊成立了。

  在公益志願組織成立後,兄弟倆緊接著決定在他們創業所在址新塘村開展一次“為特困低保戶送溫暖”公益活動,並在秋長街道團工委幫助下,選定了6戶特困低保戶作為慰問物件。

  黃舉南說,大學生綠舟公益團隊的“為特困低保戶送溫暖”活動,不僅成功舉辦了,也成為首屆公益創投活動的首個獲得資助的專案,拿到了2000元創投金。

  以上就是小編帶來的,希望能幫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