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與車的創業故事

  創業不僅僅只是大事,有時候小事也能做的很好,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歡迎閱讀。

   第一篇

  就在傳統影樓紛紛感嘆“日子難過”時,自拍館應運而生。自拍館顛覆了傳統影樓拍攝模式,讓拍照變得更加自由放鬆。這種自拍方式2011年出現在歐洲國家,在一年之內遍佈五洲,受到各國年輕人的青睞。2012年,自拍照相館進入中國市場。

  想在鏡頭前“扮個醜”或“賣個萌”,無奈攝影師在一旁“虎視眈眈”,讓人放不開手腳,相信不少人在影樓裡拍照時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但如果在一個私密的空間裡,主角是你,攝影師也是你,感覺會不會要好很多?

  今年10月,兩位90後女孩,嚴格和昌佳敏瞄準了這塊市場,合夥創業開了一家主題自拍館——“特拍”。簡單的操作、新奇的服裝、自由的拍攝環境受到不少年輕人的追捧。

  全程“DIY”,想怎麼拍就怎麼拍

  嚴格和昌佳敏在一個普通的居民小區裡租了一套百餘平米的房子,然後把房間隔成服裝間、攝影棚和接待室。

  與一般攝影機構不同的是,自拍館的攝影棚裡,單反相機連著兩塊顯示屏。“可以回看照片,也可以看自己當前的狀態。”嚴格解釋說,擺好動作後,只要摁下手中的遙控快門,就能輕鬆搞定一張照片。相機是懸掛著的,可以升降和平移,因此,拍照的人也可以自由選擇拍攝的角度——站著拍,躺著拍,你想怎麼拍就怎麼拍。

  “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事先幫顧客除錯裝置。”嚴格笑言自己是“甩手掌櫃”,挑選服裝、化妝、擺POSE、拍照這些都由顧客根據自己的喜好“DIY”。

  剛開始,攝影棚裡拍的照片能直接傳到外屋的電腦上。“閒著的時候,我就順便幫她們修修圖。”嚴格說,不料此舉並不受顧客“歡迎”。“有些顧客並不希望別人看到他們的照片。”於是,嚴格索性把修照片這個環節也省略了,給顧客遙控快門後,她就會悄悄退出,留下一個私密、自由的空間給顧客。

  年輕人成主要客戶群

  “80、90後是我們這的主力消費人群。”嚴格告訴,“特拍”營業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來的基本都是年輕人。“那些平日裡熱衷用手機自拍的同樣也願意來自拍館自拍。”

  自拍館按小時收費,各種各樣的服裝、道具、化妝品,則是免費的,拍好的照片都由顧客拷貝帶走。“一個小時最多可以拍兩百六七十張照片。”嚴格說。

  今年10月,“特拍”開張沒多久,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的兩位女孩聞訊過來拍閨蜜照。沒過幾天,嚴格又看到了她們的身影——同一個寢室的8位女生一起來拍室友照;緊接著,她們全班的學生以寢室為單位都過來玩起了自拍。

  “剛開始都會有點拘束,但幾分鐘後大家就會玩得很‘嗨’。”嚴格說,自拍館的樂趣在於拍照的過程,好朋友之間拍搞怪照,情侶之間反串拍照,不亦樂乎。儘管看不到攝影棚內的情況,但聽著棚內此起彼伏的笑聲,作為店主的她也會覺得很開心。

  未來希望增加幾個攝影棚

  剛開張的時候,為了吸引顧客,嚴格和昌佳敏會輪流穿著卡通人偶服裝去校園裡發傳單。現在,有了相對穩定的客源後,兩人又有了新的“憂慮”:目前,自拍館只有一個攝影棚,每天的接待能力非常有限,“要是客戶預約的是同一個時間段,我們就只能請他換時間或者放棄這筆生意。”

  為了讓“特拍”有更好的發展,嚴格曾去沿海城市考察了一圈。她發現,那裡的自拍館“不僅可以拍照,還是年輕人聚會的場所”。嚴格認為,這個模式,她也可以複製過來。

  “等生意更好一些,我們會再增加幾個攝影棚。”談及未來,嚴格認真地表示,她希望能把自拍館開成KTV的模式,“每個攝影棚相當於一個包廂,大家可以在裡面一邊吃喝,一邊拍照,相信足夠輕鬆的氛圍會讓人們愛上‘自拍’的感覺”。

   第二篇

  對於曾經的VC李華兵來說,創業進入火熱的用車市場,絕對是一次豪賭,因為,他同樣面臨著融資動輒高達六七億美金的滴滴、快的,面臨著眾多紅海的競爭對手。

  那麼,曾經擔任漢能投資副總裁、創辦基金極客夢工廠的李華兵,為何要選擇拼車這個創業市場呢?在面臨巨頭聳動的激烈競爭領域,他的51用車和哈哈拼車又將怎樣做呢?讓我們來看下文。

  為何要做創業

  用李華兵的話來說,他確實算是中國網際網路的老人了,程式設計師出身,然後做風險投資,見識了整個中國網際網路和VC圈的興衰、變遷。

  “似乎大家都覺得,VC是這個行當很牛逼,我經常看到好多論壇和大賽,VC們坐在臺下點評,西裝革履,看上去很氣派。但是這些人有錢嗎?其實沒錢。他們只不過是所募基金的投資者。從業這麼多年來,我發現,VC業的淘汰更迭是最快的,10年前我認識的很多人都不在這個行業了,很多基金都消失了,這是一個最殘酷的行業。”李華兵感慨道。

  “VC的成敗與否仰賴於所投資的專案,但是,創業成功本身就是小概率的事件。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快20年,市值超過10億美金的公司也就不到30家。所以,投資的成功更是小概率的。但是,做了這麼多年投資,我對創業也有了自己的經驗了,我知道,事件和賽道是極為重要的,創業成功所要求的綜合能力也是重要的,所以我想出來試試。“他表示。

  於是,一心想要在45歲之前有創業體驗的李華兵放棄了光鮮的VC職業,開始了艱辛的創業。期間,有坎坷,有失敗,2013年12月開始,他才轉向轉向了拼車市場。現在,創業4年多了,李華兵的辦公室依然租住在一個不起眼的寫字樓裡,草根屌絲氣息濃厚,四處是此起彼伏的電話聲。

  “我想,現在的我心理也比較成熟,不會去太急功近利。想要創業成功絕對不是短期就可以達成的,做個10年非常正常。”他說。

  為何要做拼車

  2013年底,嘗試做了近兩年之後,李華兵發現汽車配件電商這個事情不靠譜,這時,他覺得換方向了。

  但為什麼是拼車APP而不是別的呢?

  “創業成功很重要的就是timing和賽道。時間點很重要,要順勢而為。移動網際網路現在來得太過迅猛,這讓很多機會是均等的。現在看來,解決交通需求這個市場是巨大的,原來的產業太傳統落伍,用移動網際網路改造,潛力巨大。而拼車這個市場現在還沒有獲勝者,這就是新賽道,新機會,所以,我進入了。“李華兵稱。

  但是,當李華兵進入拼車市場時,滴滴和快的已經嶄露頭角了,專車也已經有先行的公司了,他又為何選擇拼車呢?

  “這是不同的市場。專車針對的是商務人群,價格比出租車要貴30%,計程車針對的是白領人群,價格又比拼車要高。但是,我調研後發現,計程車完全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即使是打車軟體,其本質上並沒有解決市場難題。比如,所有北京的計程車,其實上下班時段是不愁拉活的,即使用打車APP,他們也是在挑活。在偏遠地區或者非上下班時段,計程車司機用打車APP才最積極。但是,很多人的需求都是上下班高峰時段的,特別是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計程車遠遠難以解決白領出行的需求。”李華兵稱。

  “對於很多人來說,開車是一種生活習慣,開車上下班十分正常,但費用確實又挺高的。這時,如果能夠提供一種拼車的平臺,既能解決交通需求,也能減少車主和乘客的成本。”他表示。

  新的賽道,合適的timing,李華兵進入了拼車市場。

  如何勝出?

  事實上, 拼車早已成為了資本的寵兒。有拼車功能的Uber上一輪融資16億美金,估值超過400億美元。去年,美國拼車應用Lyft已經完成了2.5億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7億美元。

  而在國內,拼車也已經成為了紅海,各種拼車應用層出不窮。甚至在國貿寫字樓下,短短一條街,就可以看到三個拼車公司在發傳單。

  與此同時,和“專車”一樣,拼車這種私家車拉客的模式是否也有政策風險呢?

  政策風險、紅海競爭風險,這一切都意味著,李華兵的創業絕不會一帆風順。

  對於政策風險,李華兵是樂觀的,“2013年年底,北京市交通委推出了《北京市小客車合乘出行的意見》,第一次明確的指出以分攤油費為目的的私家車拼車行為是鼓勵的。我認為,從長期來看政府對拼車這種模式是逐漸規範總體開放的,因為這確實解決了交通難題。而對於安全問題,其實51用車從軟體設定上是更嚴格的,比如,我們要求車主上傳齊全的證件、照片,會聯網車管局驗證,也會跟所有的司機電話溝通驗證,會有使用者點評體系,未來還會設定gps監控,我們還提供保險,所有這些都能夠保障拼車的安全。”

  而對於如何在紅海中勝出,李華兵則稱,將努力做得更快。

  “我們馬上要在上海、廣州等城市開始推廣,要快速搶佔市場,51用車的目標是到2015年底,單日有100萬單。”他表示。

  與此同時,據瞭解,51用車還在進行B輪5000萬美元的融資。在此之前,2014年8月,其獲得由紅杉資本領投的千萬美金投資,創新工場作為A輪投資方繼續跟投。2013年底,李華兵還曾獲得創新工場和雷軍的1000萬元人民幣的天使投資。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希望能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