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故事新聞稿素材

  只有創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實的生活,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32元小本創業賣柚子 創造資產超2000萬

  起步 賣柚子兩天賺一月工資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傅德彬,一個來自四川省簡陽市的農村青年到成都一家自行車廠打工,一個月能夠拿到的工資是32元。剛到成都的時候,他最大的夢想是“掙了錢,買一臺黑白電視機舒舒服服地看個夠!”

  一個週末,傅德彬到春熙路逛街,正巧看見路邊有人在向行人兜售柚子。走得口乾舌燥的傅德彬上前一問:“3塊5一個。”這個價錢相當於他辛苦好幾天能夠賺到的工資。“批發市場裡一個柚子也不過1塊多錢,這價錢轉手就翻了一番。”傅德彬在心裡覺得很不划算,轉身離開時,他突然想到:“有這麼多錢可賺,我幹嘛不試一試呢?一定能賺到錢。”

  當晚,傅德彬被這個想法激動得興奮不已,立刻清點出身上所有的錢——32元人民幣,準備大幹一場。第二天拿著32元錢,傅德彬到水果批發市場買了一筐柚子,隨即推著自行車來到春熙路。看著街上人來人往的繁華景象,那一年剛18歲的傅德彬擺出柚子、停好自行車,開始做自己的第一筆生意。

  剛開始傅德彬覺得很不好意思,“因為是利用週末出來賣柚子,揹著單位出來做生意,所以生怕碰到熟人。”傅德彬站在自行車旁,不吆喝,不攬客,只等著顧客自己主動來買。結果,到晚上算賬時,傅德彬發現:“我一晚上就賺了16元錢,這相當於我半個月的工資!”看到能賺那麼多錢,傅德彬不再害羞了,第二天下班後,傅德彬再次推著自行車趕到春熙路,賣完了所有的柚子。“兩天,我一共賺了30多塊錢,相當於我一個月的工資!”

  發展 轉戰批發生意越做越大

  嚐到賣柚子帶來的“甜頭”後,傅德彬每個週末便推著自行車沿街去賣水果。“等柚子過了季,我就賣廣柑、桃子這些水果。”過了一段時間後,傅德彬便對水果市場的銷售情況瞭解得很清楚了。沿街叫賣水果兩年後,傅德彬的錢包裡就有1萬多元純利潤了,他的目光也開始瞄準水果批發。

  拿出自己這兩年辛苦賺回的1萬多元,傅德彬開始第一次做水果批發。他購進的是儲存期較長的柑橘,“這樣風險要小些。”凌晨三四點,傅德彬便和合夥者坐車到仁壽的果園收貨。“雖然利潤比較高,但都是辛苦錢。自己選果、自己裝車,還得幫助農戶採果,所有的事都要自己幹,連續熬幾個通宵是常有的事情。”傅德彬回憶起當初創業的艱辛,坦言:“辛苦也是有價值的,第一次做水果批發,我就賺了幾百塊,利潤是做零售的好幾倍。”

  做批發,一天平均可以賺幾百元,旺季時還能達到近千元。不過,這並不說明我會做生意。”聊到做生意,傅德彬稱自己並不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我是先做人,再做生意!和我做生意的都是朋友!”在傅德彬的印象中,他有一次心甘情願地做了不賺錢的買賣。“一個朋友介紹來的香港客戶,第一次就從我這裡批發了很多水果,結果運回去,賣得卻不好。”看到堆積如山的水果,這位香港客戶急得焦頭爛額。

  瞭解情況後,傅德彬動用了全部生意上的關係,最後總算幫這位朋友把水果全部處理掉了。而按照雙方事先簽訂的合同,這筆生意傅德彬本可以從中賺到好幾萬元,為了讓這位新客戶不賠本,他最後在結算時,主動把自己的賣價降到了成本價,沒賺一分錢。

  “賺錢是小事,交朋友是大事。雖說做生意的目的就是賺錢,但也不能讓朋友吃虧。”經過這件事後,他和這位新客戶成為了“鐵哥們”,從此變成了固定的合作伙伴。這位香港水果商人,還給他介紹了不少香港、臺灣的客戶,讓傅德彬的客戶關係網越來越寬。

  挫折 百萬富翁又成打工仔

  做上水果批發後,傅德彬老實做生意、耿直交朋友的個性,讓他生意日漸興隆,每年做水果批發的收入都有好幾十萬元。

  到了1998年,此時的傅德彬資產已達數百萬,經營領域也拓寬到水果、化妝品、電器和服裝等領域。當他賣化妝品時,開張第一個月就賺了30多萬元。同時,電器、服裝領域的生意也是全面開花,都比較賺錢。當傅德彬覺得自己生意一帆風順之時,他又與人合夥開了一個水果公司,並在駟馬橋建了一個佔地面積達70多畝的大型水果批發市場,採取管理費減半的方法來吸引人氣和聚集商氣,希望以此來擴大自己的水果經營規模。

  剛開張時,市場裡一片熱鬧鼎盛的景象,所有的水果區全部爆滿,來自不同地域的水果批發商都在這裡銷售自己的產品。但好景不長,由於用人失誤,批發市場的管理人員利用社會上的無業人員私下向商戶索取高額管理費,敢怒不敢言的商戶們,一個個相繼撤出批發市場。不久,這個水果批發市場變得冷冷清清,人影全無。瞭解情況後,傅德彬又怒又氣,在醫院休養了一個多星期。從醫院出來後,傅德彬召開董事會,董事們協商後決定:結束水果批發市場。

  這次衝擊,讓傅德彬直接損失了200多萬元,對一直在生意上很順利的傅德彬,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不久,傅德彬的化妝品公司和電器公司也相繼傳來壞訊息:連續虧損上百萬元。面對接踵而至的打擊,傅德彬感覺自己的力量被全部抽空吸乾。“關閉水果公司後,我又很快關閉了化妝品和電器公司,差不多把這麼多年賺的錢全部賠掉了。”

  旗下的公司相繼關門後,傅德彬成了“閒人”一個。“我在四川大學報名讀MBA,想讓自己靜一靜,好好地想一想……”但這似乎也不能讓他徹底地靜下心來。“我又到成都花圃路一家電器公司打工,一個月工資400元。”這個在一個月前還擁有百萬元身家的老闆,一轉眼就變成了一個月拿400元工資的打工仔,而且一干便是三個月時間。

  “雖說是虧得血本無歸,但還有一個服裝廠還經營得不錯,也不至於得靠400元工資養家餬口。只是想著自己從最高處跌落到最低處,不如趁這個機會,好好總結失敗的教訓,思考今後的路該怎樣走。”傅德彬稱,自己去打工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讓自己重新活一次。”

  轉折 朋友助他東山再起

  傅德彬生意做虧的訊息很快傳到了朋友們的耳中,“我的一個朋友從香港趕到四川,把我罵了一頓。問我為什麼有困難也不通知他一聲。”說完,這個朋友把自己的5萬元錢交到傅德彬手上,說:“重新再來過!需要錢,說一聲,我一定盡力支援。”而此時,傅德彬20多年來在生意場上結交的朋友,也紛紛向他提供方便。“我去找別人拿幾十萬元的貨,一分錢也不要我先給。”朋友們讓他把貨先拿走,賣出去後,拿著這些錢當資本繼續滾雪球。“他們說,等我‘雪球’滾大了,再把貨錢還給他們。”傅德彬又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生意上,每天起早貪黑,一個月在家裡吃不到兩三頓飯。“3個月後,我又賺了近30萬元,還清了所有的欠款。”

  四川水果品種豐富,如果將本地水果出口到國外,一噸水果轉手能賺取約2000元的利潤。水果出口利潤高的道理,四川的水果經銷商都很清楚,但許多經銷商對於這塊誘人的“大骨頭”只能望“洋”興嘆。“因為很多水果基地缺乏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認證,沒有認證便不能直接出口,只能成為別人的貼牌產品,看著別人賺錢。”傅德彬一語道出其中的原因。

  未來 努力打通國際市場

  為了將自己的水果生意做大,傅德彬努力要做到自己來把四川的水果出口到國外。“國內水果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不往外發展,最後只能是吃老本。”傅德彬記得,第一次在和美國人做水果生意時,便是幫其組織水果貨源以供出口。

  在美國人居住的賓館裡,傅德彬首先介紹了自己的條件,“我沒有高檔轎車,只有一部麵包車;我沒有給你準備山珍海味,只有工作餐;我的優點就是對水果市場非常瞭解,可以說是爛熟於胸。”傅德彬的坦白,讓這位美國水果商對他產生濃厚興趣。在看完傅德彬為他準備的一份收購方案後,雙方當即拍板合作。

  雖然,我幫人組織水果貨源出口只能賺5%至6%的佣金,但通過這些合作和朋友的介紹,我清楚瞭如何與國外水果商打交道,如何把四川水果出口出去。”去年,傅德彬所在的四川康源農產品有限公司共出口水果3000多噸,其中有2000噸是幫其它公司組織貨源供出口,公司自己直接出口水果共1000多噸。

  如今,年近半百的傅德彬已經擁有資產超過2000萬元,回顧自己30多年的生意歷程,他感嘆道:“我不過是個從簡陽走出來的農民,能到今天的地步,值了!”他說,現在希望能儘快找到合適的接班人,自己能夠退到幕後去。“我現在很想自己背一個旅遊包就出發,單純地去各地旅遊觀光,而不是為了生意,每天‘打飛的’到處飛。”

  2:帥小夥擺地攤創業 月收入破萬收穫甜美愛情

  2006年,鍾明從吉首大學電算會計專業畢業後,沒有從事專業對口的工作。用他的話說,做會計太枯燥了,發揮不了自己的價值。

  “哥哥在北京做服裝批發生意,所以就去了北京,跟著哥哥混。”然而,兄弟倆的性格一直不合,工作上也是矛盾重重,在北京呆了一年,鍾明因為跟哥哥大吵一架,選擇了離開,南下到了深圳,進入到一家環保裝置公司做銷售。“做了一年多時間的銷售,覺得沒意思,剛好我哥來到了廣州做服裝生意,於是就乾脆又跟著他做了。”

  2009年,再次進入到哥哥的服裝公司後,鍾明的改變並不大,工資不高的他除了喜歡打牌,花錢也沒有節制,一個月花上萬元是常有的事,工資花完了,就刷信用卡。

  “去年8月我回到了株洲,其實我很不想回來,老媽叫我回家,我就回來了。”回到株洲後,鍾明去了人才市場應聘到了株洲一家內衣市場工作。

  “回來後,我決定重新開始,所以工作非常努力。”為了開拓市場,鍾明用3個月時間跑完了半個湖南,他也因為工作努力而被同事稱為“激情哥”,原本以為要開始實現人生價值的時候,老闆卻扣掉了他的提成,這又讓他萌生了去意。

  “離開公司的時候,老闆低價賣給了我和其他三個業務員幾百雙襪子,我們便拿到田心的夜市去賣,發現挺賺錢的,但分到4個人身上,又不賺錢了。”嚐到了擺地攤甜頭的鐘明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11月份已經很冷了,很多中年婦女都穿著大花棉褲,我打聽了下,利潤很高,就想進些大花棉褲去擺地攤。”

  於是,鍾明買了小三輪,進了些大花棉褲,每天一大早就去家附近的荷葉塘菜市場擺地攤,颳風下雨下雪的天氣,也不耽誤。這一次的堅持讓他媽媽都很意外。“我不在乎鄰居們怎麼看,我知道,他們肯定會認為一個大學畢業生擺地攤創業,是混得不好,但既然選擇了自己創業,咬著牙都得堅持下來。”雖然很辛苦,但鍾明的地攤生意還不錯,一天也能掙幾百塊錢。

  冬天過後,鍾明又開始尋找新的貨源。“擺地攤創業賣的就是便宜,所以必須找到便宜的貨源,我就去蘆淞服飾市場,挨家挨戶地問老闆有沒有尾貨,然後一家家地對比價格,選擇最便宜的。”

  除了去荷葉塘的早市,鍾明還會去田心的夜市,哪裡有流動人口,就去哪裡擺地攤。“我給自己總結了擺地攤的生活:早上在荷葉塘看日出,晚上在田心看日落。”鍾明透露,這種擺地攤的生活讓他很充實,尤其在年前一段時間,掃來的尾貨每天甚至給他帶來了上千元的收入。

  “在東湖公園擺地攤創業的時候認識了不少朋友,他們很多都是在蘆淞早市擺攤的,所以我也跟著去了蘆淞。”為了吸引更多的客戶,今年4月,鍾明在蘆淞早市租下了兩個位置較偏但便宜的檔口,每年只需支付1.1萬元的租金。

  “我的攤子上,雖然來逛的人少,但很多去華麗的人會從我攤子前面經過,只要我貨好,肯定會有人要。”有了自己的檔口後,鍾明開始從哥哥的公司進貨,在他看來,生意要想做大,不能單靠尾貨,必須要有“爆款”才行,而他哥哥恰好做了很多年的服裝生意,深諳此道。

  鍾明從哥哥公司進來的女裝吸引了一些過路客戶駐足,慢慢地,這個偏居一隅的小攤前,人越來越多。每天3點多起床,趕4點到7點的早市,鍾明的辛苦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短短几個月,收入就有了五六萬。除此以外,他還在攤位上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女朋友就是他的一位顧客。如今,儘管他已有幾十位穩定的批發客戶,但還是堅持去早市和夜市,在他看來,整個市場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他仍需積累更多。

  “現在收攤後,我會在QQ或微信上看貨,談生意,如果只停留在早市和夜市,無疑將會限制我事業的發展,包括其他實體店,受網際網路的衝擊已經越來越明顯,所以我也準備開網店,不能被時代淘汰。”

  三十而立,看到鍾明的改變,媽媽是最開心的。一路走來,鍾明也驚訝於自己的改變,他認為,三十歲創業,並不算晚。

  3:1300元起家 窮木匠變成身家上億的紡織大亨

  懷揣1300元榕城賣布

  回憶起當年的創業經歷,陳宗立說,妻子是他最應該感謝的人。上世紀80年代初“草根工業”興起,敢闖敢拼的長樂金峰人紛紛出外經商。看著身邊不少人辦企業、做生意,陳宗立的心也“癢”了。可沒有本錢怎麼辦?做裁縫的妻子一咬牙,將陪嫁的一條項鍊賣了。揣著賣項鍊得來的1300元,夫妻倆踏上了艱辛的創業路。

  當時市場上布料暢銷,他們就通過親友介紹,找到了當時的福州襪廠,早上從廠裡批發出兩捆布,下午用自行車馱到解放大橋橋頭擺攤叫賣。漸漸地,從兩捆布到兩車布……再到後來,他們找了個空操場,把各種各樣的布攤在地上,任小販挑選,並把生意做到全國各地,在廣東、遼寧等地開起了布店。這樣幹了幾年,夫妻倆手頭漸漸積累了一些錢,開始有了自己辦廠生產布料的想法。

  198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陳宗立聽說,連年虧本的壽寧絲綢廠想承包出去。他毅然離開了家鄉,來到壽寧,租賃下這家絲綢廠,利用原廠裝置、員工生產絲綢產品,再通過自己的渠道銷售,很快獲得了不錯的回報。

  股市淘金兩千萬元

  1992年,中國股市初放光芒的時候,陳宗立就憑著敏銳的直覺加入了“炒股大軍”,當了近十年“股民”,直到2001年才退出股市,那幾年他從股票上賺了至少2000萬元。他至今依然記得自己當年排隊買福聯股票的情形。

  在股市上賺了錢,陳宗立又投資到生意上,他到處租賃、承包國有紡織企業廠房、裝置,利用國有企業的優勢生產紡織產品,再通過自己的渠道銷售。發現了盈利空間的陳宗立一發不可收拾。1992年,他同時承包了邵武絲綢廠、永安工貿公司,共有進口布機132臺、國產布機400多臺,在浙江柯橋、成都鴛鴦池等地都設有銷售的門面,在紡織這一行從絲綢到滌綸幾乎做了個遍。

  回鄉終成紡織大亨

  2002年初,聽到妻子一句“回家吧”,在外漂泊了14年的陳宗立回到了家鄉。對家鄉有著深厚感情,他希望能夠把事業也搬回來。可一些朋友告訴他,在長樂辦個小手續都要10天半個月,讓他一度很是猶豫。

  2002年4月,陳宗立帶著幾位股東回長樂濱海考察。市領導的態度、家鄉的投資環境,徹底打消了陳宗立的顧慮。2002年5月15日,華源紡織有限公司註冊了,6月26日廠房動工,公司座落於長樂市兩港工業區內。11月8日開始生產,從徵地到生產,才花了不到5個月的時間。

  企業辦起來了,陳宗立就想著如何做大做強。陳宗立決定從科技創新入手。他聘請了9位國內知名專家,組建了一個專家團,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援。2003年,他聯合臺灣力麗、廈門翔鷺等知名企業,引進先進工藝聯盟開發奈米級遠紅外紗線以及新穎吸溼排汗本色紗,開創了聚酯纖維混紡功能性產品的先例。

  一路走來,公司於2003年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6年通過複審認證。產品條幹達到“烏斯特”公報2001的5%——25%的水平,產品於2005年被省質協評為“使用者信得過產品”。2007年被評為福建省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2008年通過ISO1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同年被評為福建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010年產值達到93010萬元,納稅1848萬元,2010年被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授予“中國粘膠紗特色產品生產基地”稱號,也成為2009~2010年度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500強之一。

  
的人還:

1.大學生創業故事寫作素材

2.創業故事txt素材

3.大學生創業故事寫作素材3篇

4.80後創業故事視訊素材

5.個人創業故事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