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創業故事有感

  創業在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在世界各國,創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無論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人,都一定是時勢造英雄,千萬不要英雄造時勢。順流而上,這是手法。形勢好了,大家才有機會成為英雄。只有成為英雄後,才有可能去適應時勢、改造時勢。

  14年我從大谷倉出來創業,折騰了一年多,沒有把專案做起來。很多人安慰我說,你可以從中收穫不少的東西。但是對於創業的人來說,他的初衷一定是想把這件事做起來,而不是自己的成長,這些只是附帶的結果。如果你成功了,那也是一種成長。

  所以沒必要找藉口來安慰自己,我只想談下自己關於創業的認識。

  什麼選方向啊,紅海藍海啊,商業模式啊,我想你也聽膩了。不過這些東西的確是衡量一個專案可不可以做的標準。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看似自己很懂這些東西,但是等我真正理解它,卻是交了不少學費。

  1.從團隊角度來說

  如果你選到一個藍海,也就是說,你是比較早進入這個市場,有足夠的時間給你犯錯誤,你可以在摸索中成長。這對於低起點的團隊來說特別重要。什麼是起點低的團隊呢?一沒資源,二沒技術,三沒錢,甚至連專案方向——自己要做什麼都不是想得太清楚的團隊,他們也只能用時間來積累資源,完善團隊,打磨產品。雖然活得很艱難,但是隻要堅持下來,就會有進步,豐滿自己的羽翼,等待颱風來的那一天。

  2.從運營的角度來說

  例子一:15年的APP創業,比11年、12年難太多了。從14年開始,應用市場的風向就變了,都開始變現。不是細分的第一,或者非常有亮點的APP,他們不會給量你的。你想得到使用者就給錢吧。而11年是什麼情況呢?就是你有一款過得去的應用,他們就會幫忙推薦,好的一天有過萬的註冊量,差的也有幾千。所以說,在什麼時間段做什麼事情,效果是差很遠。當應用市場剛起步的時候,好的應用比較缺,大家都做生態,用資源扶持開發者。可是到後來呢,市場上有大量的應用,是開發者求著應用市場。也就是說,開始的時候是資源向開發者靠攏,後來是開發者用盡一切手段去爭取資源。所以15年中小開發者做APP,很難起來了。

  例子二:再詳細地說下什麼是市場紅利。12年的時候,你開通了一個公眾號,每天發些文章,只要不是做得很爛,粉絲會自增長。但現在很多人都關注了上百個公眾號,你想他再關注多幾個就很難了,更多人是不斷地取消關注。不過公眾號的紅利期還沒結束,很多人可以通過搞活動、投廣告的方式來拉粉,自然越到後面,獲取粉絲的難道就越大,成本也就越高。

  3.從投資的角度來說

  草根創業者,普遍反應投資人都很裝——他們好不容易碰上了幾個投資人,話沒聊幾句,對方就說,“你把BP發我郵箱吧”,或者加了對方微信,一開口就說, “你有BP嗎?可以發給我看下不?”通常後面會加一句謝謝***潛意思我就不說了,很多人都懂得***。其實聽到這些話,你就應該知道,他不看好你這個專案。有些投資人是真的沒時間回你,有的是覺得你這個專案不值得他花幾秒鐘回你。基本每個正規一點的投資機構,都有自己側重投資的方向。如果你做的事情,剛好是他們看的方向,那麼他會很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有後續的跟進。

  有時候,你也不能說創業者太投機,他們的確需求資本的助力,才能飛起來。我覺得專門做一個熱門的專案,之後去圈錢的人畢竟是少數。網際網路的圈子很小,如果想在這個行業裡呆下去,口碑還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說,做得太早不行,市場環境不成熟,使用者接受程度低;產業生態不成熟;資本市場不看好。做得太遲也不行,那一波已經過去了。當然並不是說風來了,你就能飛起來,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

  快,是一個什麼概念

  從10年到現在,移動網際網路的已經發展了4、5年,從事移動網際網路創業的人也越來越多,孵化器在全國遍地開花,資本的熱度不減。我總覺得,創業者不能抱怨太多,在行業開始的時候,你抱怨找不到錢,在資本極度瘋狂的時候,你說競爭太殘酷。每個時間段總有它的特點,而且每個時段都有一大批成功的人。不過我們可以看一下目前的創業生態,和以前地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的競爭太激烈,你要快,速度壓倒一切。很多人問我,我的Idea非常好,要不要在科技媒體上報道,我說,當你準備好了,你就上吧。什麼是準備好呢?就是別人抄你,你也不怕。也就說,你夠快。其實,我之前放棄自己專案的原因之一是,我覺得自己不夠快。快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呢?

  第一個是這個創始人選了的方向怎麼樣?對這個方向的信心足不足?如果經常幹到一半就換方向,患得患失,有什麼速度可言?再說經常調整方向,團隊其他人會覺得你這個leader的眼光產生懷疑,造成人心不穩。

  第二個是人,你們這個團隊。你有一個很好的想法,但是你沒技術,怎麼去實現呢?周邊的朋友說得最多的就是,給我一個技術員,我就能改變世界。現在的時代,滿大街都是CEO,都缺技術的。如果你不懂技術,你沒有認識幾個搞技術的人,那麼你要從零開始,到處找人。我有朋友說,他在緣創派上約了100多個技術的聊,都沒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宣告:我不是故意黑緣創派的***。包括我自己也出現過一種情況就是,朋友給我推薦了一個某某公司的大牛,我們請他吃飯啊,各種軟磨硬泡啊,談股權比例啊,一兩個月就過去了,最後他終於說要辭職了,他說辭職了先回老家休息幾天,結果找了個家裡人不同意的理由,去了其他大公司。

  我總覺得真正的合夥人,會有一種默契感,或者共識在裡面——我們都是認可這件事,或者對方的,合作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不是說,我低於20%,或者某個比例我就不幹了。多幾個點,少幾個點,關係並不大。所以,當你遇上那些少於多少股權就不幹,讓他考慮一段時間,明年我再辭職出來乾的人,趕緊放棄吧。你直接招一個人進來,效率都比它高,關鍵是你有錢,能支付得起高工資。如果你真的是看重對方的技術,可以請他做顧問,讓他解決一些短時間就能處理的非常棘手的問題,或者提些建議。你需要非常謹慎地選擇他作為挑大樑的人,要不有可能把你的團隊給拖死。

  招人還有其他的坑,再比如說,如果你不懂技術的話,就很容易給技術給忽悠了,很多技術簡歷上寫的東西都是假的,或者他只是幫朋友看過這個專案,就說是自己做的了。結果用非常高的薪水,找到了一個技術不靠譜的人,所以需要懂技術的朋友幫你把把關。

  再從運營角度說,當你一個產品好不容易出來了,才是第一步,你得有資源去推,獲取種子使用者。

  有時候,創業真的不是拍腦袋啊,你沒有這個積累,就去做這個事情,會四處碰壁。不在半路死掉就算運氣了,還談速度。通常創業成為了一種煎熬,長期沒有大的突破。

  其實創業也很講產品***方向+核心功能、切入點***,技術、錢***資源,運營能力***。在這三個之中,至少有一個非常突出,彌補另外兩個的不足,才突破原來的狀態,快速跑出來,讓其他投資人看到你,藉助資本的力量,把企業推向更高的臺階。要不就沒有戲了。

  因為網際網路專案都是通是第一、第二名有飯吃,第三名喝粥,第四名喝水,第五名完全就沒戲了。很多領域資本市場就看前5名,當第一名拿到了幾個億,後面敢跟的投資人太少了,你拿個幾百萬的天使輪沒有什麼意義,很快就死掉了。所以說,團隊都後面就拼運營能力,拼融資能力了。比如說,美團、淘點點和餓了麼打架,後面的還有搞頭嗎?很多都被活活餓死了。

  我並不覺得這是偶然事件,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創業的大風席捲全國,它慢慢會成為網際網路行業企業發展的常態。

  你一步慢就步步,你沒人就沒技術,產品就出不來。產品出不了,就沒辦法做運營,就沒有資料,就拿不到投資,或者說拿到的金額和拿錢的速度落後於競爭對手,從而導致惡性迴圈。

  當我停掉了這個專案,看自己走過的路,踩過的坑,我想說如果你真想創業,要有意識地積累自己各個方面的資源,讓自己一開始就有一個比較高的起點,一出生就有跟一個成年人幹架的能力,只有這樣你的成功率才會比較高。

  其實很多領域已經不太適合草根、低配置的團隊創業了。

  不過機會總是有的,我希望用自己的一點點經驗,幫助更多的創業團隊快速成長,少交點學費。

  篇二

  創業主要是由在校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群體組成。現今大學生創業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因為大學生屬於高階知識人群,並且經過多年的教育往往揹負著社會和家庭的種種期望。在現今社會經濟不斷髮展就業形勢卻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大學生創業也自然成為了大學生就業之外的新興的現象。

  通過這次的培訓,我得到了很多。越過了很多心理上的障礙。做過了從未做過的事情。我給自己做了人生的規劃,規劃了自己的短期目標,長期目標和最終目標。懂得了自己需要什麼和為之奮鬥。我要做一個勇敢,自信,有目標的人——這就是我的定義。人生能有幾個十年,機會走了就不會再來。我們都不想錯過機會,但機會卻悄無聲息的從我們身邊溜走。與此同時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我們的父母,用一顆感謝的心去回報我們的社會,用一顆責任的心去對待自己。

  初入職場時,我們要以事為先,以人為本。我們用以我們的專業技能和溝通能力來把企業做好,做大。對於“是金子總是會發光”這一觀點,我並不認同。因為可能有很多客觀因數影響著它。我相信“無實力一定無魅力,但有實力不一定有魅力。”所以我們要勇於表現自己,把我們的優點展現出來,讓人知道我們並不是一無事處的。不要太在意自己,害怕出醜,要得是讓別人印象深刻。不僅要人知道這世上有我們的存在,而且要讓這“金子”發光。職場的“-A理論”體現了競爭的激烈。我們要用溝通引導對方的認知,以錄用為導向,引導用人單位對自己的認知。

  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是第一,雙贏思維,知己解彼,綜合綜效。做好職業的生涯規劃,並執行。

  篇三

  馬雲是個普普通通的與我同齡的人,但他確做出了極不普通的事,我為有這樣的同齡人驕傲和自豪。他確實如書中序言裡講的一樣:“馬雲是個諳熟創業之路並能用最點穴的語言針對具體的創業案例進行既具體也抽象地表達的人。”他以自己卓越的遠見和不懈的努力,在很短的時間內使阿里巴巴成為一家非常成功的國際公司。他為什麼能成功呢?我想作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得有一個成功的人品,有一個成功的人品作基石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則他拿什麼去信服別人呢?一個事業和人品都好的人,他人品的吸引力永遠都勝過他事業對人的吸引力。他在點評選手的許多話裡都透露出,他最看重一個人的人品,也強調人品的重要性,有個好品質的人,才能在事業上有所作為。

  他的話中有些很有哲理性,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有這麼幾句。在第二賽季中他講過:“這世界上最不可靠的東西就是關係。”是呀,關係就是人與人心之間的關係,人與人物質之間的關係。人性中本生有些事情就是排它性的,有了這種排它性,還談的上什麼可靠呢?要說可靠那只是物質間的等量交換,所以一切事物只有公平、正當才是持久的。還有他說:“上當不是別人太狡猾,而是自己太貪。”確實如此,看看各種媒體中報道的,哪個上當的不是因為自己貪圖某種便利。如果一個人通過正當的渠道、坦蕩地獲得屬於自己的東西,怎麼可能談的上受騙上當。這也與他的別一句話的意思完全吻合:“免費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

  從他的點評語中看出馬雲是個心胸開闊的人,對選手所講的都是他在創業路上一路走過來的真實感概,是用失敗和辛勞換來的智理明言,有些話是別人要用一生的時間才能總結出來的道理,而他是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選手和廣大觀眾了,他的點評給許多創業者都提供了很多這方面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鼓勵和激發了許多人的創業激-情。在中國民營企業日漸興旺的今天和明天,是需要有馬雲這樣的創業先驅者和創業成功者的指點,以帶動更多的人創業成功,從而也改變了國營企事業一統天下的泡-沫-經-濟現象。

  他在電視節目裡的點評,還想看書來進一步加深印象,有種想反覆咀嚼細細口味的吸引力。從他的點評中看出了敏捷的思維、妙語連珠的語詞、風趣幽默的輕鬆心態、認真而又一針見血的嚴謹態度,讓人感到有種“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還有從他簡練的語言中看出他的思路始終是清晰的。

  在互聯網布滿全球並作用於廣大群體的今天,是馬雲引領了中國的廣大民眾享受於網際網路的商業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