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創業的致富故事

  養牛賺錢嗎?可以創業發家致富嗎?有沒有故事可以分享呢?今天小編整理了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

  篇一:80後女大學生養牛的創業故事

  創業養牛, 艱難起步成規模

  見到劉曉紅時,她正在鮮奶吧西沙河店忙著教工作人員進行奶昔配比。“我們店除了賣鮮奶,所有的奶製品都是由鮮奶製成,這些鮮奶從養牛場運到店裡全程不超過兩小時。”說起鮮奶致富,劉曉紅侃侃而談。

  劉曉紅的奶牛養殖場位於橋東區姚家莊鎮,她本人也是姚家莊鎮西榆林村的地道農家女。姚家莊是一個奶牛養殖比較集中的鄉鎮,但因為養殖模式落後,賣奶難、奶牛防病抗病能力差,村民們受益程度很低。2003年,大學畢業的劉曉紅放棄了深圳的好工作,回到家鄉開始了養牛創業。她拿出自己全部積蓄,建養牛場、引進配方飼料,然後在村裡挨家挨戶勸說養殖戶們進駐養牛場,實行統一養殖。“那時候,我自己只有5頭牛,村民們思想顧慮很多,我為他們免除了全部費用,這才逐步打開了局面。”為了確保銷售, 劉曉紅通過各種方式聯絡到了伊利集團張家口收購站,確保了銷售渠道。慢慢的,村民們看到統一管理、統一飼料、統一擠奶、統一銷售的新養殖方式成效顯著,紛紛主動加入。10年來,劉曉紅逐步建立了實驗室、擠奶大廳、飼草車間,聘請了專業獸醫,由人工擠奶發展到手推車擠奶機,再升級為全坑道式擠奶裝置。現在,她的養牛場佔地80畝,有40多個養殖院、2000多頭奶牛,形成了集機械擠奶、牛奶儲藏運輸的現代化養殖規模。

  遭遇打擊,苦心經營出困境

  正當劉曉紅的牛奶場蓬勃發展,僅合作戶就近百家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了,我市各大奶站紛紛拒收鮮奶,近六成中小奶站關門,劉曉紅的牛奶場也遭到巨大沖擊。連續三個月,每天16噸鮮奶全部倒掉。“最難的時候,由於奶太多,連傾倒的地方都沒有了。那時候我真想放棄了,但是看著奶農們傷心欲絕的樣子,我又猶豫了。” 沒有銷路、又不能倒怎麼辦?經常徹夜難眠的劉曉紅自己跑到內蒙古自治區集寧市等地,想各種解決辦法。 經朋友介紹,劉曉紅學會了製作奶豆腐。從那以後每天晚上,劉曉紅領著大家做奶豆腐,白天聯絡客戶、銷售奶製品,就這樣堅持了近兩年才走出困境,成為全市為數不多的沒有被擊垮的養牛場。

  困境過後,為了保證鮮奶質量,劉曉紅下狠心,淘汰病牛、改進裝置,雖然鮮奶產量從16噸降到了10噸,合作農戶也由80多戶降到了50戶,但是奶質提高了,奶價上去了,成為了伊利集團等大型駐張奶站的供貨方。“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劉曉紅堅持自己的理念,規模擴大了,養牛場的各項費用她卻一點都不增加,為合作養殖戶節省更多費用、賺取更多利潤。 時至今日,除了附近村子,張北、 康保等縣區慕名而來的養殖戶也日漸增多。

  鮮奶直銷, 創新拓開新天地

  2013年,9家橘色大標識的 “鮮奶吧”如雨後春筍在我市出現,人們第一次接觸到這種可以拿著專用小瓶每天按斤買鮮奶的方式,倍感新奇有趣。這是劉曉紅在山東考察時學到的經營模式,實現了從養牛場到餐桌的直供直銷。2013年5月,“快樂牧場”小紅鮮奶吧在宣化區開業,這在我市尚屬首家,7月第二家店在橋西區開業,一時間廣受歡迎。這種“鮮奶吧”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新鮮純粹”,每日兩次送奶都是第一時間擠出的鮮奶,從擠奶到送達奶吧,全部都在兩個小時內。在店內經過巴氏滅菌後,消費者可以不用加熱、直接飲用。所有牛奶保證 “無防腐劑”、“零新增”。這種健康新鮮的本地牛奶非常受歡迎,短短半年,每天供應每家店的300斤牛奶經常兩三個小時就銷售一空。

  為了讓鮮奶有更多的花樣,劉曉紅率領團隊,經過多方學習、反覆研製,首創了符合山城百姓口味的 “液態酸奶”、製作了奶昔、布丁、果凍、蛋撻等20多個品種。

  隨著鮮奶吧知名度不斷提升,劉曉紅說:“今年我們準備再開 20家鮮奶吧,力爭覆蓋主城區60%的鮮奶市場,把事業不斷做大做強,為山城百姓提供優質的鮮奶。”這位 “80後”女大學生用智慧與勤勞的雙手編織著青春夢想,用創新的精神向青春致敬。

  篇二:放棄高薪返鄉養牛

  “別看我的養牛場這麼大,我只聘請了一個工人,加上我的老婆,3個人就能輕鬆管理。可是以前,規模比現在小得多,卻要聘請3個人才忙得過來。這全靠買的粉碎機、小貨車等幫了我的忙啊!”回顧創業史,李成敏感慨萬千。

  李成敏多年在外打工,收入頗豐。想到在外打工不是長遠之計,2009年,他放棄高薪返鄉創業。當時,豐都縣各級政府都在發動群眾養牛增收致富,還出臺了獎勵扶持政策。多方考察後,他決定興辦養牛場。

  第一年,他投資15萬元,購進牛犢40多頭,和本鎮另外兩個養牛大戶一道開始了創業之履。由於事業剛剛起步,資金短缺,無力購車等工具,他只能用闆闆車和摩托車運酒糟、玉米、牧草等飼料,人工切草。

  “當時路不好,我騎摩托車不知摔了多少次,受了多少次傷,但我都咬牙堅持著!”李成敏說,用闆闆車和摩托車運飼料,工作效率極低,聘請的工人也比較多。

  由於無經驗,購進的牛犢品種差,加上無養殖技術,一年下來一算賬,他和其外兩家養牛大戶一樣,都虧慘了。

  面對嚴竣現實,另外兩家養牛大戶都偃旗息鼓了。李成敏的親戚也勸他剎車,但他性格犟,認定的路就要走到底。

  以後的日子,鎮上凡是舉辦肉牛養殖培訓班,他都積極報名參加,而且如飢似渴地從書本上學技術,經常思考琢磨。

  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他掌握了牛犢選擇、飼料搭配、疫病防治等關鍵技術,養牛場的效益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養牛的規模也如滾雪球般發展。

  “養牛效益起來後,我把闆闆車換成了機動三輪車。後來,又換成了小貨車。” 李成敏說,他把外出打工農民撂荒的土地利用起來,種了80畝草。飼料的運回、牛糞的運出,都用貨車。“這為我節省了不少勞力和成本,收入也隨之提高了。2012年我出欄肉牛200多頭,收入200多萬元。”

  “養牛大王”沈秀華的致富路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沈秀華是遷安市的一位農民,上世紀90年代曾經開過飯店、辦過超市,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驗,但他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發展農村經濟,帶動農民致富。

  2007年,沈秀華參加了黃台山職校的創業培訓班,培訓班是市政府補貼1000元的免費培訓班,如果一年之內創業成功將獲得創業資金3000元。在那裡沈秀華學到了很多創業方面的知識,政府也非常支援農業養殖,他看到了養殖業的前景。

  說幹就幹,沈秀華開始籌措資金,買建材、購裝置,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一個佔地12畝、年存欄400頭牛的遷安鄉夏農業生態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了。他先後從內蒙古、吉林、河北承德等地引進了300多頭肉牛,經過飼養人員的精心餵養,很快就吸引來了很多客戶,有時候一天就銷售二三十頭。周邊地區農民也看到了養殖業的豐厚利潤,紛紛到沈秀華的牛場購買種牛。一段時間以後,沈秀華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決定幫助本村養殖戶養牛,於是,他便成了當地養殖戶的技術指導老師。在他的指導下,村民養殖技術不斷提高,買牛客戶源源不斷,村民也開始富裕起來。

  鎮政府也給予沈秀華大力支援,投資幾萬元幫其擴大養殖規模,畜牧水產局也為沈秀華提供鍘草機、打包機、打料機等裝置。在各方的幫助下,沈秀華的公司在當地建成了以養殖、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基地。

  篇三:爬行女養牛創業建年產4百萬肉牛養殖場

  今年35歲的潘遠香是宜賓市屏山縣大乘鎮正直村村民,她3歲時因病致雙下肢癱瘓,系肢體二級殘疾人,只能用手爬行,大家都喊她“爬行女子”。她曾自卑和哀怨過,但擦乾眼淚後,憑著身殘志堅的毅力,她艱難求學和創業,建立了一個養殖場,還要帶動村民致富。她闖出了殘疾人奮發向上的心聲,闖出了絢麗多彩的美好世界,闖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上天為你關閉了一扇門,自然也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我們的人生可能會遭遇不幸,但依然要選擇堅強。”潘遠香說。

  近日,記者來到屏山縣大乘鎮正直村,實地採訪了這位自強不息的“爬行女強人”和她的養殖場。

  禍從天降 小女孩學會堅強

  潘遠香的犇犇肉牛養殖場位於大乘鎮正直村石明組,地處一個偏僻的小山溝裡。記者趕到這裡時,潘遠香和工人正在切割草料喂牛。儘管之前當地有關部門作了介紹,但初見潘遠香還是帶給了記者強烈的震撼:她的下肢嚴重萎縮,只有上半身能夠活動,要挪動身軀必須靠雙手爬行。她此時正坐在地上,費力地用刀宰草。宰好的草料放在背篼裡後,她又使用雙手挪一步再把背篼往前拖一下。進入養殖場內後,她像招呼自己的孩子一樣,和場內的西門塔爾牛說話,並一一為它們喂草料。

  就是這樣一個潘遠香,卻建起年產值超4百萬元肉牛養殖場。

  3歲時,潘遠香因高燒不止被送到一傢俬人診所,經醫生搶救命保住了但卻不能直立行走。後經檢查發現,在治療過程中醫生不慎打壞坐骨神經。從此,潘遠香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從5歲起,只有上半身能正常行動的她,便在家廚房負責燒火煮豬食。至此再沒單獨“行動”過的她,在一次“意外”中學會了爬行。“在一次燒火中,多加了些柴火,火焰猛噴出來,把旁邊一堆柴火點燃了,把我嚇著了就摔了個跟頭,然後我下意識的往外頭爬。”

  學會爬行的潘遠香很興奮,她終於覺得自己不是廢人。從此,她開始試著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盡力學會自己做家務。為了讀書,她堅持爬行上學。“夏天地面很燙,手掌心幾乎全是泡,冬天兩隻手全是凍瘡,紅一塊、紫一塊的腫得像泡粑。”潘遠香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用稻草編手套,由於技術不過關還沒到校就磨破了。“那時候家裡窮,下雨天手上沾滿了泥,只能到校前兩手搓搓就算了。”

  10歲才勉強上小學一年級,學習和生活對於潘遠香而言,都比常人艱難許多。別人做一遍就完成,她卻要付出數十倍的努力。艱難唸完小學和初中,她的成績一直保持班級前三,但繼續上學卻成了難事,無法正常行走的她被學校拒之校外。但潘遠香並不服輸,就在她快要絕望的時,高場職中的一位招生老師答應讓她入學,還為她爭取到了特殊照顧。當年,潘遠香的事情經媒體報道,迎來不少好心捐助,為她省去了三年的學費。

  生活磨礪 “爬行女”樂觀面對

  潘遠香2003年高中畢業後,先後又去學習了電腦和會計知識。2005年開始和人一起做家裝,她主要從事設計工作。“我們是典型的‘游擊隊’,做熟人的活以及他們介紹的家裝,幾年下來還是攢了一點錢。”

  潘遠香說,她2006年嘗試養鴨,辛苦了一年最終血本無歸。“虧了幾萬元,都是借的,壓力太大了。”正當她情緒極度低落的時候,她當年成家了。原本應該沉浸在婚姻的喜慶之中,丈夫卻在她懷孕期間離家出走,至今沒有訊息。談到這裡時,潘遠香神情顯得非常凝重。

  “兒子現在9歲了,送在我妹妹那裡讀書。家庭的事情都過去了,我現在全部的精力是搞好養殖場。”潘遠香對於家庭的變故不願多談。“兒子出生後過得十分艱苦,我的身體情況不好,連揹他都困難。在家人的幫助下,孩子慢慢長大,也十分健康,這是最讓人欣慰的事情。但孩子慢慢長大了,我這個殘疾媽媽給他帶來了自卑情緒。

  我必須學會堅強和樂觀,以此感染孩子。我也必須搞好自己的養殖場,讓孩子今後以媽媽為驕傲。”潘遠香說話間透露出堅毅。

  艱難創業 殘疾身軀撐起一片天

  兒子2歲時,潘遠香把他送到了幼兒園。幾年時間裡,潘遠香搞裝修、養雞鴨,事業上最終都沒有起色,還負了債。“受到打擊,我好長時間都沒有回過神。

  我想不通,自己努力做好了每一個環節,為什麼還是失敗呢?上天已經對我不公平了,我不能就此消沉,每天還是要樂觀面對生活的重擔。”潘遠香說,她又重回原點,腳踏實地重新從事自己的裝修行業,其它的就不要去亂想了。

  2012年,她開始四處瞭解和學習肉牛養殖,還專門請教了畜牧部門專家。說幹就幹,在親朋好友和政府部門的幫助下,養殖場2013年在她老家動工建設。“現在已投入了200多萬,除了養殖場建設外,肉牛的本錢很大。”潘遠香說,養殖場目前有42頭肉牛,還有75頭分給了屏山的農戶餵養。

  據潘遠香介紹,養殖場今年的計劃是出欄200頭肉牛,產值400萬左右。今後,她還將建一個肉牛屠宰場,形成一條產業鏈,直接面向市場。“預計6月就有一批肉牛上市,前來預購的很多,目前供不應求。”

  潘遠香說,她最大的心願是帶動附近村民特別是殘疾人共同致富。“養殖場今後繁殖的小牛將送給鄉親們餵養,我提供技術和飼料支援,並全部回收肉牛。牛的生長期在8—10月之間,鄉親們每頭牛能賺5000元左右。”潘遠香告訴記者, 如今,肉牛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立,他們走上了養殖場加養殖戶互惠互利共贏的發展之路,市場前景良好。

  潘遠香的想法贏得了鄉鄰們的尊重。58歲的村民潘洪清說,潘遠香雖然殘疾,但幹事有魄力,深得大家信任。“她建養殖場的時候,我和其他村民經常來幫忙,我還借了2萬元給她。我今後也準備養幾頭牛,這樣既能照顧家裡,每年也有上萬元的收入,不必出門打工了。”

  學駕駛開車夢今年能實現

  在潘遠香的家中,她購置了一臺安裝在汽車上的殘疾人操作裝置。“開車也是我的夢想”,潘遠香說。

  其實潘遠香從小讀書、在家人的不理解下非要讀高場職中。按照當地人的說法,等她長大了,隨便擺個攤攤,找個人家嫁了。但是在潘遠香內心深處,從來就沒有放棄過要努力過上好日子。

  潘遠香說,從小一個親戚要經常騎摩托車進城,那個時候他很喜歡進城去,因為羨慕城裡人的生活,雖然她身體殘疾,卻立志要通過自己的雙手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沒有覺得哪裡不對勁,也沒有感覺到自卑。”潘遠香談到別人用異樣眼光看他時候說。潘遠香說,她還在上海學習駕校,能夠開車也是她的夢想,也許今年就能實現。

  據屏山縣殘聯負責人介紹,潘遠香的肉牛養殖場帶動了23名周邊殘疾人發展肉牛養殖,殘疾人家庭年增收1萬元以上。潘遠香身殘志堅,自強創業,她的堅強和樂觀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同時帶動周邊更多殘疾人和貧困村民發展肉牛養殖,幫助他們共同致富,將自立、自強的道路向著更加廣闊的天地延伸。

  “潘遠香是殘疾人創業中的典型,市縣對她的養殖場都十分重視,並給予了政策支援。目前,省市縣殘聯打算將潘遠香的自強創業事蹟在全國相關會議上進行交流。同時,我們將聯絡畜牧等部門,為潘遠香的養殖場提供支援和幫助。”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