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創業故事

  苦難與挫折是人生的一筆財富,經歷了生活的坎坷,定會倍懂珍惜,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微信創始人張小龍的創業故事

  “張小龍:Foxmail創始人,微信創始人,騰訊公司高階副總裁。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學位。曾開發國產***客戶端—— Foxmail,加盟騰訊公司後開發騰訊微信,被譽為“微信之父”,被《華爾街日報》評為“2012中國創新人物”。主要負責騰訊公司廣州研發部的管理工作,同時參與騰訊公司重大創新專案的管理和評審工作。”

  在微信商業價值爆發的今天,張小龍選擇走出孤獨。他走到了商業第一線,走上了馬化騰走過的那條路。

  人人都愛張小龍。作為微信的締造者,他憑這款產品所創造的商業價值***微信最新的估值是640億美元***絲毫不亞於任何商業領袖,更重要的是,相比後者,張小龍的形象單純多了。

  這名面板黝黑、愛打高爾夫球,開著一輛奧迪轎車的中年男子,在多數時候扮演著一名藝術家的角色,他將產品視為自己所創作的藝術品。張小龍也在這17年間,持續地進行著自我迭代與升級。

  多年前被以1200萬元人民幣賣掉的Foxmail與其說是他產品上的成功,不如說是商業上的失敗——相比這點金錢,更值得惋惜的是他錯過的巨大商業機會。這就是張小龍1.0,關鍵詞是產品和技術。在微信初期,他將工具上升為平臺,將服務使用者的簡單需求變成引導他們的喜怒哀樂,完成了第二次升級。

  現在張小龍正處在自己2.0到3.0版本的當口,只有完成商業的第三級跳,他才能真正主宰自己和微信的命運。

  孤獨的藝術家

  孤獨是所有藝術家的天性和宿命,他們只擅長通過作品來與世界和使用者溝通。

  1998年的秋天,周鴻禕經人引薦第一次在廣州見到了張小龍。他看到這名在業界已是小有名氣的程式設計師正和十幾個人擠在一間小破辦公室內,周遭煙霧繚繞。看到周鴻禕之後,張小龍掐滅了手上的煙,面無表情地向他走來。

  張小龍所開發的Foxmail已經擁有了200萬用戶,是國內使用者量最大的共享軟體。而當年周鴻禕還僅是方正軟體研發中心的一名副主任。之後他偶爾到廣州時會和張小龍一起買盜版碟。

  周鴻禕告訴記者,他們被小販引導著走過七拐八拐的街巷,最後到達一個小黑屋裡,屋內全是港臺電影影碟。當時已經在廣州生活了五年的張小龍,不會講粵語也不會砍價,一直被當“水魚”宰。周鴻禕喜歡看動作片,張小龍什麼都看,但他總是會忘記他看過什麼買過什麼,下一次再買碟時你會發現他買的還和上次一樣。

  當年的張小龍給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一名優秀而落魄的技術人員,外在開朗,內心保守。周鴻禕說,當年Foxmail是沒有商業模式的,他經常批駁張小龍這一點,說要加廣告,要盈利。張小龍說為什麼非要這樣?只要有使用者,有情懷就好了。每一次爭論,都是張小龍以長時間的沉默來結束。“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就做出了微信呢?”周鴻禕很疑惑。

  Foxmail 如日中天時,騰訊不過10萬用戶,多數人認為郵箱是比社交更大的一塊領域。而正當馬化騰、張朝陽欣喜地尋找風投向商業進軍時,張小龍經常獨自一人在深夜看使用者來信,他手不離開鍵盤,一直按著下箭頭,看著一封封信從眼前流過,每封信的停留時間不超過1秒。在張小龍眼裡,Foxmail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包袱,每天都有無數的人催促他往前跑,而龐大的知名度和使用者量,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經濟上或社會地位上的好處。

  一年後,張小龍選擇將Foxmail出售給了一家並不知名的網際網路公司博大。訊息宣佈後的夜晚,他寫下了一封充滿傷感情緒的信,他在信中將Foxmail比喻為他精心雕塑的藝術品。“從靈魂到外表,我能數出它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典故。在我的心中,它是有靈魂的,因為它的每一段程式碼,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時的意識。我突然有了一種想反悔的衝動。”

  藝術家張小龍一直是孤獨的創作者,過去他走得很順,直到這條寬闊的賽道中出現了障礙物——商業和盈利。傲遊、千千靜聽、超級兔子等無數共享軟體都被撞飛了,張小龍則僥倖進入了另一條跑道。當年他剛過31歲,但很多人認為他的個人傳奇似乎就此終結。

  那年夏天,百度在納斯達克上市,所有人都以為自己眼花了——百度股價從發行價27美元飆升至122.54美元,當天暴漲354%,人們看到了資本和商業的力量。張小龍則帶著博大給他的收購款,買了輛車,去了一直想去的西藏。

  “怎麼說呢,這個人,太單純。”周鴻禕說。這名在商界以狡黠善戰而著稱的企業家,這樣評價比他還大一歲的張小龍。

  錯過了第一波網際網路衝擊納斯達克的高潮後,博大走向沒落。2005年,張小龍和Foxmail被打包出售給了騰訊。張小龍在騰訊接手了QQ郵箱,並帶領著QQ郵箱超越網易郵箱成為中國最大的郵件服務商,但這只是他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產品能力而已。

  在很多時代,有力量的都是商人,多數藝術家都無法擺脫被商人供養而無法自主的命運。Foxmail給張小龍帶來的是巨大的聲望,以及顛沛流離的生活。張小龍身邊一直圍繞著商人,他和商人做朋友,甚至想去微軟學習如何進行商業運作,但最終沒有在商業上邁出一步。最後,他身邊的大多兼具產品與商業天分的朋友都成功了,雷軍、周鴻禕、馬化騰,甚至當年採訪他的記者李學凌。

  有人評價,張小龍始終是一個趕潮的人,但他不在潮中。從一名程式設計師到一名產品經理,他學會了掌控自己的產品,但他始終無法掌控使用者。然而慷慨的命運給了他第三次機會,而這次成功來得太大、太快了。

  2:95後大學生用微信創業 年收入超百萬

  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一日三餐一樣。來自許昌學院的郭玉靜雖然還是一名大三的學生,卻帶著自己的團隊創造了一年幾百萬的利潤。從最初的微信平臺賣水果到現在的高校小螞蟻聯盟,從三個人的小團隊,到現在二十多人的網際網路公司“哎吆嗨”。郭玉靜說創業,團隊和機遇很重要,堅持不懈,遇到任何困難都不要退縮是她創業一直堅守的東西。

  成長 從1到100萬的蛻變

  2014年3月,一向對新興事物比較敏感的郭玉靜,抓住了微信平臺開放的風潮。三月是學生對水果消費的旺季,萌生了在微信上賣水果的想法。說做就做,經過一個月的籌備期“幸福鮮果坊”網上商城上線了,短短一個月之內,平臺粉絲量激增上萬,靠著口碑和便捷的服務引得了學生的熱烈追捧。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郭玉靜的團隊掘到了第一桶金,也發現了校園市場隱藏的巨大商機。相關推薦:大學生微信賣水果創業 兩月淨賺40萬

  6月份郭玉靜的公司正式成立了,靠著前幾個月的積累經驗和團隊的不斷擴大,她瞄準了校園市場上的其他商家,剛開始非常困難的,通過跟商家的聯合,從校內線上的點對點售賣商品到現在構建網路平臺全面推廣線上移動購物使得他們的公司在校園一炮而紅。

  現在學校80%的商戶都與他們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而且他們的校外市場也在延伸。目前通過微信開發建立系統化的網路平臺應用規模以及觸達數百家。在去年的三月份,郭玉靜又通過校園巡講方式將技術和經驗零成本地與全國高校中有創業夢想的學生分享,雖然才短短几天,卻已經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200多份申請,也預示著高校小螞蟻聯盟的正式成立。

  為吸引更多高校創業者的加入,小螞蟻聯盟以零成本加盟的形式面向全國高校啟動。在談到他們的盈利模式的時候郭玉靜說這一切都歸功於他們的團隊,從1到100萬基本是靠量而積累過來的,天下從來就沒有掉餡餅的事情,其中經歷的波折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最清楚,一度面臨團隊解散、資金無法運轉連續三個月發不出工資的困境,但是幸運的是,一直在堅守,不離不棄,最終走到了現在。

  創業 拼的是工匠精神

  面對社會上的競爭,郭玉靜坦言壓力是非常大的,而他們做微信開發,做移動商城的應用技術也不是獨一無二的。但是沒關係,郭玉靜說如果在速度上趕超不了別人,那就在你的技術精雕細琢,用工匠的心態來做,在營銷推廣與技術維護後期服務做到讓客戶滿意,讓每個客戶都得到極致的體驗。

  事實證明他們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聯通公司、重慶德莊、電視臺等行業翹楚主動尋求合作,山西廣西、湖南湖北、北京、新疆等各地人士紛紛慕名而來尋求合作,他們校園哎吆嗨團隊也在一步步走向更健全的體制,針對企業不同的行業特色提供“私人定製”服務,讓每個客戶享受別樣的服務。

  這在競技遊戲比賽中流行這樣一句話: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技術流的程式設計師,運營的管理大拿,以及碼字想創意的策劃者,感謝每個團隊成員在裡面發光發熱才有了他們現在的成就。

  夢想 打造全國極客商城

  影響使用者選擇權的不僅是供求關係,而是包含了體驗。唯有使用者的體驗才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因素,目前主要專注於高校聯盟和中小企業轉型兩大業務的郭玉靜說到我們要因勢速變,未來已來,我們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下一步希望通過團隊的努力和社會上導師的幫助打造一站式的極客服務,用最專業的手段來解決中小企業的網際網路問題,打造全國第一的極客商城。

  對於將來,郭玉靜希望通過逐步打造完整的網際網路產業鏈,能夠讓身邊的大學生創業群體也能有所作為,更快的成長,最終目標要打造全國大學生創業第一品牌,同時也希望大學生創業團隊能夠加入到他們的集體中來。

  3:80後夫妻辭職經營微信公眾號 年收入幾百萬

  新媒體開啟了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嶄新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藉助科技的力量完成自我的擴張。這對80後創業的小夫妻的經歷就給我們這樣的啟示!

 

  2014年10月,30歲的劉義寶辭去他在國企穩定而且收入不錯的工作。他來到青島,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與傳統創業不同,劉義寶創業做的是新媒體。目前團隊只有兩個人——他和妻子。一個負責內容編輯,一個負責商務洽談。藉助自己此前創立的微信公眾號,他去年的收入達到幾百萬元。

  夫妻一起辭職“下海”

  這位擁有140多萬粉絲的“大號群主”***影響大的微信公眾號主人***看起來挺“樸實”,膚色有些黑,穿著夾克棉衣、格子衫、牛仔褲。

  劉義寶的老家在遼寧省鞍山市的一個農村,父母都是農民,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之前他經常下地幫大人幹農活。2004年,劉義寶考上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學習中文。2008年畢業後,應聘到煙臺一家港口公司做企業宣傳。

  公司在小縣城,消費低,房價也不高。他和妻子是大學同學,兩人年收入10多萬元,在當地算是“中產”。如果沒有“意外”,在那裡安逸生活是很好的選擇。

  這位自稱是個“比較保守”的人,卻在不久前下決心突破自己,和妻子一起辭職開始創業。辭職那天,在離職率很低的國有公司引起了轟動。

  讓劉義寶辭職的底氣,來自他經營著一個年收入達幾百萬元微信公眾號和方興未艾的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在市北區延吉路租下一間寫字樓,註冊公司,“下海”創業。

  “玩”出來的新天地

  劉義寶內心是“有點文藝追求的”。大學期間,他經常在校園論壇發表自己創作的帖子,是當時校園論壇的名人。其中一篇帖子成為一時熱帖,使他認識並追上了讀計算機專業的妻子,這在同學中傳為佳話。

  讀中文的人大多有一種分享慾望,希望把自己看到的喜歡的內容讓更多人看到,劉義寶也不例外。靠著這份簡單的分享慾望,他大學時逛論壇,有了微博開微博。後來有了微信公眾號,他就註冊賬號,成為最早一批註冊公眾號的人。新的網路傳播方式讓他能夠放大自己的業餘愛好,推送的一些走心的文章和圖片讓他有了第一批忠實的粉絲。

  註冊公眾號後的一段時間,劉義寶只是偶爾推送一些文章或圖片。從2013年3月開始,他開始正式運營賬號,每天推送一條單文圖,這些經過他細心挑選的文字、圖片“觸痛讀者柔軟的心底”,每天都有緩慢的漲粉,經營半年左右,他的賬號有了幾萬粉絲。

  這時他意識到單靠自己終究做不大,開始考慮和其他大號互推,他試著申請加入一些運營公眾號的群。在這個圈子裡,他認識了很多大號的群主,參加了一波又一波的互推,粉絲增長開始井噴。到2013年年底,他的微信公共賬號達到了20萬粉絲,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公眾號。

  劉義寶對它的定位是“只關風月”,每天推發美文、世界各地的美景和生活、各種有趣的工藝品。這讓他避免了一些麻煩,也讓他的受眾以年輕女生為主。一次投票後發現,其中女生佔了八成。很多粉絲還加了他的個人微訊號,他說從他們發的朋友圈看出,這些大多是喜歡旅行、攝影和文字的文藝青年。

  廣告年收入幾百萬

  龐大的粉絲群和獨特的受眾群體,讓劉義寶獲得了巨量資源,“根本沒敢想”。一些朋友知道後,便幫他參謀商業化,建議公眾號要落地做電商才有出路,每天這麼多流量空跑十分浪費。劉義寶也心動過,但另一位朋友提醒他,既然是***,就是媒體,就應該發揮媒體的功能,應該專注於媒體品牌的影響力。

  這席話點醒了劉義寶,他對自己的賬號開始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我沒有做電商的貨源、渠道和相關的經驗,所以那條路並不適合我”,劉義寶說。

  這樣定位後,對廣告客戶也有了嚴格的選擇,只接受品牌廣告,廣告內容還要做得很軟才行。即使在這樣的標準下,每天仍廣告不斷,拒掉的廣告更是有幾十個。這種不急於套現的做法為劉義寶贏得了更大的市場,很多高階品牌願意跟他合作,光去年一年的廣告收入就達到幾百萬元。

  從資料看到,他的賬號文章不僅閱讀量高,而且得贊總量也非常多,有時一篇能達到三千多“贊”,這在國內的賬號中十分少見。他將這些歸結於自己對內容的挑剔,不走有數量沒質量的歧路,長期堅持下來,已有了比較穩定的閱讀群體。

  雖然獲得了很大收益,劉義寶卻還是有很強的危機感。他說,現在每天推送的圖文中原創的內容不多了,很多內容都是向國外新媒體學,或者看到國內同行推送後閱讀量很高,自己直接拿來用。這些雖能滿足現狀,但將來可能涉及到版權問題或政策風險,“不敢說半年後還會這麼好”。

  從正式運營賬號後,劉義寶從未間斷過一天,大年三十外面放著鞭炮,他在家裡推送內容。平時工作再忙,他也會要熬夜去做內容。在他的手機裡,關注了500多個公眾賬號,每月用10G流量去看。兩年多時間裡,他沒有旅遊過,出差時也得揹著電腦。

  劉義寶透露成立公司後,他準備招聘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一起創業,這樣自己可以抽出時間在內容和創意上下工夫。轉戰青島,他前後只用不到兩個月就完成了選址和註冊。他認為,網際網路時代要有執行力,有一個想法就必須馬上實現。

  

的人還:

1.3個人的創業故事

2.創業勵志微信文章精選兩篇

3.國內創業故事

4.創業故事收集

5.真實的草根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