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勵志創業歷程

  創業越來越被認為是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路收集整理的。

  篇一

  今年是小韓***人名皆為化名***創業的第3年,不僅他自己的公司有了超過2000萬元的年銷售額,而且還解決了幾十人的就業問題。這位看上去已經相當成功的90後小夥,22歲的董事長走過的是怎樣一條創業之路呢?

  雖然只有22歲,但是韓洪發卻已經有了自己的公司,註冊了自己的品牌。一個人創業的成功與其年齡、學歷並沒有根本的聯絡,這一點在膠南小夥韓洪發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曾因上中專感覺低人一等

  一個正在讀大學的年齡,讓人很難跟一個公司董事長聯絡起來,然而,就是這個別人眼中 90後的“毛頭小子”,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註冊了自己的品牌,產品暢銷國內外。回顧起自己的創業路,有著與這個年齡不相符的成熟穩重的韓洪發一笑置之:“當時吃的苦、受的罪,現在想想也不算什麼。”6年前,韓洪發進入膠南職業中專,就讀於數控班。看見初中不少同學都上了高中,韓洪發感覺低人一等,“尤其是當村里人問起來在哪裡上學時,我感到了深深的自卑。職業中專的老師發現了我的自卑情緒便開導、鼓勵我。”開朗起來的韓洪發苦學機床操作技術,並被選為班長。2007年,韓洪發參加了青島市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技能大賽並獲得了數控車工二等獎,這次獲獎推動了他人生的轉折。

  在職業中專學習期間,韓洪發看見學校實訓車間一臺臺先進的機床裝置,不由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能利用這些平時閒置的先進裝置,為各大機械製造廠加工配件,一定能創造出不菲的經濟效益。”

  第一單生意,倆小時賺了5000元

  說幹就幹,韓洪發利用課餘時間拉了訂單,“兩個小時做完了第一單,賺了5000元。”就這樣,韓洪發成了職業中專在校生接訂單第一人。2008年,走出校門的韓洪發來到了一家機械廠做數控操作工。在這吃盡了苦、流盡了汗、把自己消瘦了一圈後 ,他毅然辭職,決定自主創業,開始了在機械行業闖蕩的艱苦生涯。

  記者採訪過程中瞭解到,當得知自己的兒子要自己創業後 ,韓洪發的父母堅決反對。“我父母預料到了創業的艱辛和所要付出的努力。”韓洪發說,但他還是不顧家人朋友的反對,於同年9月份,回到膠南職業中專,利用他之前攢下的人脈繼續做訂單,也給學弟學妹提供了一個實習的平臺。回母校的兩年時間裡,韓洪發在機械加工領域的成長之路如日中天。在不斷磨礪中,很快掌握了機械加工的知識、銷售流程和市場開發、網路建設的常識。

  2010年3月,一個大膽的想法在韓洪發腦袋裡冒出來:為什麼不註冊自己的品牌呢?這個更富挑戰性的想法不正是自己要尋找的平臺嗎?帶著這個大膽的想法,韓洪發註冊了自己的公司,取名“青島金天舜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外出談生意,自稱是業務員

  經營公司需要人才,他就招兵買馬,打造團隊。在去全國各地見客戶的時候,韓洪發都是自稱業務員,“出去說自己是老闆人家都不相信,乾脆說自己是公司業務員,這樣也消除了客戶對我的疑慮 。”就這樣,韓洪髮帶領著他的團隊漸漸在全國打開了局面 ,與國內很多知名廠家建立了合作關係,大大提高了他的品牌在數控衝床的影響和知名度,客戶也對面前這個年輕的創業小夥子充滿敬佩和信任。

  創業路上鮮花與掌聲總是與荊棘和坎坷為伴。採訪中,韓洪發告訴記者:“有一個階段壓力很大,頭頂的頭髮都掉光了。”還是因為這份對事業的執著 ,他堅持下來了。短短三年時間,公司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幾十人,設立了廣東、江蘇、河北等7家辦事處,年銷售額達2000餘萬元,公司生產的數控衝床涉及太陽能、汽車、櫃類、金屬傢俱等十幾個領域,產品暢銷國內外。

  篇二

  2013年1月,“一起唱”上線的第三天,尹桑和他的三個創業合夥人跑到北京去見投資人,他們有點小緊張,雖然對產品有信心,但能拿到風險投資才是對創業者最直接的肯定。為此,這四個“90後”小夥早早就起床,穿好西裝,打好領帶。投資人財大氣粗,看完尹桑精心準備的PPT後,扔過來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幾個年輕人支援抗日嗎?”當時,中日兩國針對釣魚島問題正鬧得不可開交。尹桑蒙了,心裡犯嘀咕:“這跟我的專案有什麼關係?”

  第二個問題更是讓尹桑摸不著頭腦:“你知道比爾·蓋茨的父母是誰嗎?”尹桑當然不知道,直到後來百度看到蓋茨的父母均是美國商界精英,他才反應過來,對方的意思是想說:“你以為比爾·蓋茨是窮小子白手起家嗎?他是富二代,靠父母才獲得了機會。父母會支援你們創業嗎?”想到這些,尹桑就有些哭笑不得:“投資人不知道,我們四個合夥人,父母的身價加起來過千億了啊。”

  這是尹桑第一次在國內見投資人,很沮喪,同時又有一種被羞辱的感覺。回到酒店,脫下西裝,解下領帶,衝了個澡,換上一套牛仔褲T恤衫,又獨自一個人出門,去見另外一個約好的投資人—IDG的合夥人李豐。

  當時,李豐正在北京雙井附近開會,他打電話讓尹桑直接去會場見他。這是兩個人第一次見面,但尹桑知道IDG在中國網際網路風投界的鼎鼎大名,經過上午的打擊,他反而有些如釋重負了。兩個人就在會場外的走廊裡碰面,李豐煙癮不小,點上一根菸,問尹桑:“你這個‘一起唱’是想幹嗎?”尹桑開始講,沒有PPT***幻燈片***,沒有商業計劃書,這根菸抽完的時候,李豐開口了:“你要多少?我投!”或許又覺得這樣說有點唐突,李豐又補充:“當然,你不累的話也可以再看看。”尹桑其實沒有太驚訝,他開了500萬元的要求,告訴李豐:“不,專心做企業,還有很多事要做。”

  一根菸的工夫,500萬元的天使投資到手。李豐的解釋是:“一個CEO***執行長***能想清楚自己幹嗎是很不容易的,要是能講出來就更不容易,而尹桑已經想得很清楚,並且在10分鐘之內講清楚了。”此後,IDG又追投了兩輪。之後,李豐在很短的時間內投資了10個“90後”的創業專案,一般在決定之前,他都會徵求一下尹桑的看法。雖然李豐本人並不常去KTV唱歌,也不懂為什麼“90後”那麼喜歡彈幕,但這並不妨礙他出手投資他們。“最主流的消費者一定會創造最多的創業機會,前些年,網民以‘80後’為主,網購、視訊、資訊是他們的主要需求;現在的移動互聯的主流使用者變成了‘90後’,市場就會跟著他們的需求走。”

  此輪移動互聯創業大潮至少依託於三個背景因素:一是基礎設施的完善,比如寬頻、Wi-Fi與智慧手機的普及;二是新的演算法與資料結構,使得大量依託於大資料技術的新服務成為可能;三是開放的手機平臺,催生了豐富的應用APP***智慧手機的第三方應用程式***。“滴滴打車”的程維說現在是創業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好是因為技術迭代飛快,不再完全由巨頭壟斷,年輕人進入的門檻低;但同時也是最壞的時代,人們的基本需求已經在上一輪網際網路創業中瓜分殆盡了,剩下的比如金融、交通等等,都是未完全放開的“深水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這是尹桑在採訪中多次提及的一句話。以他為代表的“90後”一代,更年輕、更個性、更簡單,關鍵是,也更富創造力。見證了幾代企業家的查立對他們有更形象的觀察:“‘60後’喜歡談政治,當救世主,善於放下身段出奇兵;‘70後’到‘85前’一代,多是理工科出身,開始懂外語,喜歡做‘山寨’產品;‘85後’和‘90後’,從小就是在網際網路環境中長大的,視野更全球化,生活更自我,金錢不再是主要的追求目標,他們更想要的是獨立個性和生活的意義。”

  從去年開始,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個投資人帶著錢與合同條款奔波在全國各地看專案、見團隊。一筆幾百萬美元的投資往往會在10分鐘內敲定。繞了一個圈,查立終於又做回了他自己鍾愛的創業導師角色,在上海閔行區政府的支援下,創辦了一個名叫起點創業營的孵化器。在這裡,一個初創公司在還沒有拿到天使投資之前,可以暫時以每月350元的低價租用一個工位。

  一夜暴富傳說開始輪番上演,越來越年輕的創始人去美國敲鐘、上市。用尹桑的話說,對“90後”來說,創業不是一種夢想,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他從來沒有想過將來有一天去為別人打工領工資。雖然他現在的身家已經過億,但這一串數字對他來說並沒有實際意義,“即便做到100億,也沒有多少成就感,我只會為自己的產品感到驕傲”。同樣是“90後”的臉萌創始人郭列對此非常理解,賬面上看,他也是個億萬富翁,但仍然每天去路邊吃十幾塊錢的盒飯,出門打車的時候都會猶豫一下。財富對他們來說,已經超越了金錢。

  整個世界都處在新技術變革的前夜,對於未來,瀰漫著一股濃烈的憧憬與混沌。

  1999年的一個夏日,混跡在矽谷投資界的查立跟Excite的創始人馬克***Mark***在帕羅奧圖***Palo Alto***的一家餐廳吃午飯,當時,Excite是緊隨Yahoo其後的全美第二大搜索引擎,馬克在矽谷風光無限。兩人快吃完的時候,抬頭看窗外,發現對面沿街小店的二樓房頂上突然爬上來兩個小夥子,他們將一塊白色舊床單做成的橫幅掛在了二樓的沿街牆上,上面有六個五顏六色的字母“Google”,下面有一排黑色的小字“The Next Generation Of Search Engine”***下一代搜尋引擎***,上面寫的是“Grand Opening”***隆重開業***。馬克頗為不屑地嘟囔了一句:“這幫小毛孩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吃完飯,馬克開著跑車揚長而去,查立晚上還要在這裡見個人,為了消磨時間,就晃到那座小樓樓頂上去看看,究竟什麼是“下一代搜尋引擎”。二樓露天平臺上,三四個小夥子正在拿著噴水管打鬧,為晚上的開業派對做準備。一個小夥子走上前熱情地跟查立介紹谷歌搜尋引擎的技術原理,另一個小夥子則隨手撕了一張紙寫下自己的郵箱和電話塞給了查立。看他們更像是一群小打小鬧的大學生,查立下樓離開的時候,把紙條扔進了垃圾桶。

  兩年後,已經回國的查立,偶然看到新聞說,谷歌拿到了一筆2500萬美元的投資;沒過兩年,谷歌上市成了納斯達克歷史上最轟動的一次IPO***首次公開募股***。查立捶胸頓足,他仔細看照片,發現當年那個給他寫紙條的小夥子正是谷歌的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

  這個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真正的戲劇性還在後面。2012年初夏,谷歌組織一幫高管和工程師到上海交流,當時就有谷歌的公共形象人物瑪麗莎·梅耶爾,她還沒有從谷歌離職去做Yahoo的CEO。查立受邀與他們共進午餐。吃飯的時候,查立興奮地跟坐在旁邊的瑪麗莎講起自己當年與谷歌失之交臂的故事。聽完之後,瑪麗莎捂住了嘴巴,她告訴查立:“那天爬上二樓掛床單的並不只是兩個小夥子,其中有一個是女孩,就是我啊!”當時,瑪麗莎剛剛加入谷歌不久,是谷歌第一位女工程師。

  這個故事告訴查立的,也是查立想告訴那些奔波在路上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的話:Never Say Never***永不言棄***。

  篇三

  董明是武漢市礄口區一位典型的“80”後,她的夢想是當一名跳水運動員,6歲時被湖北省跳水隊選中。正當她對未來充滿憧憬時,卻不幸在1995年9歲時的一次訓練中摔成高位截癱,脖子以下沒有知覺,四肢癱瘓、大小便完全失禁,醫院曾3次下達病危通知書……

  然而,死神在董明頑強的毅力前一次次退縮。雖然在受傷的最初6年裡身體完全不能動彈,10年中失去語言功能,最終只能坐在輪椅上,但她沒有頹喪,“要在自救、自立、自強中,不斷演繹自己燦爛的人生。”她要利用這一“獨特的難得機會,”從小學課程自學到高中課程。由於當時不能說話,沒有辦法朗讀課文,她就一遍遍在心裡默唸,手上握不住鋼筆,她就一筆一畫在心裡默寫。許多好心人無不被她堅持自學的精神所感動,不僅給予物質資助,更多則是精神鼓勵。儘管如此,出身於普通家庭的董明,仍無力接受昂貴的康復治療。她沒有怨天尤人,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堅持自我康復,終於在受傷後的第6年出現了奇蹟。當上臂漸漸有了知覺後,她讓父母買了一臺二手電腦,艱難地以上臂帶動小臂練習打字,並試著給報刊投稿,不僅能以稿費自食其力,還有了一定積蓄。為此她感慨道:“我的成功,源於我的堅持,更源於父母和社會的關愛。”

  堅持不懈的練習,使她在 2005年能慢慢發出一些聲音,於是她萌生了做志願者的念頭。行動不便,她就在父母的幫助下,在一所聾啞學校做老師,義務教聾啞孩子學說話。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她不再借助於父母,而是獨自搖著輪椅去學校,並於兩年後正式註冊成為一名志願者。此後,她又擔任了禁菸大使、環保志願者、文明過馬路勸導員等。在做這些事情時,她總是心懷感恩:“是愛心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而同為殘疾人,我更能體會到社會關愛的魅力與意義”。

  自學完高中課程後,董明還在收音機裡自學完了初中的英語和日語,並於2007年考入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同時還輔修了心理學,並以優異成績成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董明搖動輪椅和志願者一道走上街頭,發動募捐獻血,一連6天從未間斷。當從電視上看到災區急需專業心理輔導志願者的訊息時,董明立即取出自己的稿費,並說服父母拿出為她積攢的1萬多元治療費,全家共赴災區第一線。

  在什邡市,有位7歲的小男孩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面對任何人都不願說一句話。董明得知此事後,立即坐著輪椅找到小男孩,以大姐姐的身份連續陪伴6天,終以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小男孩打破了沉默。

  受到董明的感染,父母也成了災區志願者,父親負責協助搬運物資,母親給傷員換藥、擦洗身體等。而董明則以堅強和努力,幫助5名父母雙亡的孩子敞開心扉再度開口說話,40餘名重度殘疾人重新樹起了生活勇氣……

  董明在災區的事蹟感動了無數人,她被海內外媒體譽為“輪椅天使”。董明也適時成立了“董明愛心志願者團隊”和“董明免費心理諮詢工作室”,利用所學將每月所賺稿費全部投到工作室,長期為失業、下崗及失戀等人群提供免費心理諮詢。

  “董明免費心理諮詢工作室”開辦至今,她已先後接待5000多名來訪者,其中600多名來訪者,因被她的愛心所感動而加入“董明愛心志願者團隊”,在董明帶領下一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北京奧運會期間,董明受邀為央視網特約記者,參與了奧運會的報道。殘奧會開幕後,她又當選為殘奧會志願者,活躍於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她的事蹟深深感動了國際奧委會前主席薩馬蘭奇和現任主席羅格先生,均給予她高度評價:“如果都能像董明那樣樂於奉獻,奧運會肯定能汲取更多的力量參與進來。”

  董明則樂觀地說:“身體上我接受自己是一個殘疾人,但我不願承認我的人生和心態也是殘疾。坐在輪椅上不但不是我的缺陷,而是我做志願者的最好條件。”

  鑑於董明無私奉獻的志願精神,她被評選為2011年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為弘揚她的志願精神和建立並完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2012年年初,湖北省和武漢市在 口區成立了“董明志願者服務總隊”,下設18個分隊和135個服務站,目前已有5萬多名註冊的社群志願者,常年服務在口區的大街小巷。

  董明被譽為美麗的“輪椅天使”,卻從未停止追求信念的腳步,她說:“只要我還有能力幫助別人,我就沒有權利袖手旁觀。因為,在愛別人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真正意義,也才能將人生在終身的志願行動中演繹出別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