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在家創業故事

  隨著社會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展現在社會發展中。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更多的展現在創新和創業發展的基礎上。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農民工在家創業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殘疾人創業建養殖場,豬和鴨子不愁賣

  清晨,貴賢養殖場的100多頭豬在“嗷嗷”地“呼喚”主人來餵食,鴨舍裡的幾千只鴨也在“嘎嘎”地叫……在西林縣陽光助殘扶貧基地——那勞鎮頂蚌村貴賢養殖場,負責人黃貴賢正帶著他的3名殘疾人員工,餵鴨子、清掃豬圈,忙得不亦樂乎。“我們身體都有殘疾,做起工來比較費力,可稍微慢一些,這些小傢伙們就會‘抗議’,所以一大早就起來忙了。”黃貴賢一邊擦額頭上的汗珠,一邊說起了他的創業故事。

  1 為掙醫療費開始養豬

  因十幾年前的一場車禍,黃貴賢落下了四級殘疾,之後兒子又患智力障礙,對這個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2001年,為了掙鉅額的醫療費用,黃貴賢與妻子放下村裡小商店的生意,到那勞鎮上租下空置的糧所,專門養豬。因為本錢不多,剛開始只能養30多頭,那段時間肉豬價格連連攀升,讓黃貴賢夫婦掙了不少錢。“我們家的兩層半樓房共350平方米,在2006年是村裡最大的房子,都是用養豬賺來的錢建的。”黃貴賢頗為自豪地說。

  可房子建好後,黃貴賢手頭上就只剩下2萬多元,而且糧所的房子也被徵收回去。不能養豬了,還能做什麼呢?黃貴賢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我們家不是有一片地嗎?荒著也可惜,你看是不是可以在那裡乾點事?”妻子看出了丈夫的心思,從側面“敲了敲”他的腦袋。有了妻子的點撥,黃貴賢重新樹立起信心,打算大幹一場!

  2 在愛心凝聚中前進

  “開始辦這個養殖場很困難,主要是資金缺乏,我借了貸款。後來在縣殘聯的支援下,慢慢改建、擴建,才慢慢還清了貸款,有了利潤。”說起當年的經歷,黃貴賢依然記憶猶新。

  要辦養殖場,地是不用租了,但是建場房,蓋豬圈,錢從哪來呢?黃貴賢一籌莫展。後來,黃貴賢瞭解到為推動殘疾人事業的健康發展,該縣縣政府通過政策支援和資金扶持、技術培訓等多種措施,積極鼓勵殘疾人自主創業。在縣殘聯的支援下,2007年黃貴賢向農行借了6萬元,向信用社借了5萬元,加上親戚朋友的支援,他共籌集到了17萬元。黃貴賢說,作為一個殘疾人,當時能籌到那麼多錢還真是不容易,多虧了大家的幫忙。

  2007年8月,場房建好,豬舍蓋好,黃貴賢馬上引進了50頭母豬,120頭肉豬。可17萬元很快就所剩無幾了,後來,連買飼料的錢都沒有。黃貴賢窮則思變,當年他帶著戶口薄、身份證、殘疾證和養殖場的相片,親自到南寧百糧飼料廠求助。作為殘疾人,卻有如此大的信心和決心,廠方被黃貴賢的精神感動,答應黃貴賢賒飼料的請求,讓其賣豬後才付款,這讓黃貴賢激動了好幾天。可好景不長,由於技術跟不上,加上肉豬價格大幅度下降,2008年,黃貴賢養的第二批豬嚴重虧本。飼料錢沒能如期匯給廠家,十幾萬的貸款也沒有辦法還,迫不得已,他只能把大小肉豬連同30多頭母豬都給賣了。

  “在最困難的時候,又是縣殘聯向我伸出了援手。給我買豬仔,送鴨苗,選派我到南寧、崇左取經學技術,幫助我走出困境。”黃貴賢感激地說,縣裡的技術培訓,殘聯每期都讓他參加,現在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期數了。特別是黃貴賢的生態養殖場被定為陽光助殘扶貧基地後,縣殘聯給他的扶持力度更大了,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給他建魚塘、修鴨舍、硬化道路,完善辦公室、培訓室等設施。在採訪中,黃貴賢的手機不停地響。“黃老闆,你的豬要留給我10頭哦!”、“黃老闆,明天我要到你的養殖場買400只鴨子。”……黃貴賢說養殖場裡的豬和鴨子現在都不愁賣。

  3 愛心回報扶持殘疾人

  “我家的母豬難產,他半夜就來幫處置;我家的鴨苗,是他幫打的預防針;我家缺飼料,是他先免費提供;我家的雞賣不出,是他幫聯絡老闆……”對於黃貴賢的好,周邊的群眾,特別是殘疾人群眾總是讚不絕口。

  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搞養殖難,搞生態養殖更難;用工難,用殘疾人員工更難。然而,黃貴賢就是這麼一個身殘志堅、在創業路上迎難而上的殘疾人,他搞起了生態養殖,專用殘疾人員工,還幫扶周邊的村民特別是殘疾群眾發展養殖業。目前,黃貴賢的養殖場有豬舍500平方米,鴨舍300平方米,年出欄生豬120頭以上,麻鴨年出欄27000羽以上,他儼然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養殖場有三名殘疾人員工,我每個月發給他們1000多元工資,雖然收入不是很高,但他們已經在我這裡工作三年多了。”採訪中,黃貴賢告訴記者,殘疾人就業創業的難處,他深有體會,他要儘可能地幫助他們。

  近幾年來,黃貴賢協助縣殘聯開展黨員扶殘專案和陽光助殘專案,已為300多個殘疾戶提供種豬,每年發放14噸以上飼料幫助殘疾人發展養豬、養鴨專案。未來黃貴賢打算進一步擴大養殖場規模,爭取今後讓更多的殘疾人到他的養殖場就業,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創業。

  2:都市白領回家開農派三叔網店賣芒果年賣百噸

  從小在芒果樹下長大的農家子弟岑參,大學畢業後在港資企業工作了3年,卻突然辭職返鄉,做起“芒果販子”,這讓家人著實震驚了一把。

  岑參的家鄉廣西田東縣林逢鎮壇河村,盛產桂七、紫花芒、玉文芒等頂級芒果,但受限於地理位置,田東芒果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很多人只知海南芒果,不知廣西芒果。

  “我們田東芒果一點不比別的差!”岑參還記得,他在中山大學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專業就讀時,經常帶家鄉的芒果給同宿舍的同學品嚐,看到完全不同於海南雞蛋芒的田東大香芒,同學們流露出驚訝的表情:這麼好的東西,怎麼平時都吃不到?

  從小,岑參就愛去屋後的山頭玩兒,他的父母在山上種植了300多棵芒果樹。每年4月,果樹上開著濃密的淡黃色小花,漫山遍野,非常壯觀。2012年的一天夜裡,岑參突然夢到了家鄉的那片芒果林,滿樹的小黃花變成了枝頭累累的果實。他突然覺得,自己也該用成熟的知識和經驗去回報家鄉。

  從高薪的港企辭職,岑參返鄉賣芒果的訊息一傳出,這個世代務農的傳統家庭一下炸開了鍋,父母覺得“兒子瘋了”。那感覺就像芒果還未成熟時,一口吃下去滿嘴都是酸澀。

  但岑參心裡清楚,祖輩都是把種好的水果拿去市場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要讓他們接受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網際網路、微店上賣水果必然有個過程。

  都市白領回家“務農”

  “親愛的朋友,最近還好嗎?我是你的朋友三叔,我務農啦!逃離城市的繁囂,每晚早睡,每天早起……”在岑參網店裡買過芒果的人,除了會在包裝盒裡收到“芒果吃法”等溫馨提示外,還會收到這麼一封熱情洋溢又樸實自然的信。

  2012年,岑參辭職後回到老家,那時候正是芒果豐收的季節,芒果成為了大街小巷的主角。“能不能利用自己的網路技術將家鄉的優質芒果推向全國?”學習電子商務出身的岑參從中看到了商機。2012年7月,岑參在淘寶的網店註冊成功。科班出身的岑參,管理網店順風順水。加上田東芒果獨特的味道,網店在註冊的兩個月內便突破80多萬元的營業額。

  剛開始,他負責推廣營銷,女朋友幫著做客服,家裡人幫忙採購水果。鄉鄰問起來,他的父母還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快,家人的鬱悶就被迅猛上升的銷量給衝擊得無影無蹤了。

  開業不到一週,每天的發貨量達到四五十件,經營到1個月時,岑參一天要寫的快遞單有時有上百份,這讓他不得不採購一臺印表機。那段時間,經常打包發貨完已是晚上11點。

  他說,品質是他邁出成功第一步的關鍵。他記得,有一次他和女朋友去果園挑果時,剛挑到一半,果農突然生氣不賣了。原來,他們選芒果時,有斑點的不要,畸形的不要,這讓習慣了好果次果一起賣的果農不樂意了。

  “傳統做線下生意時,他們的觀念都是差不多就行。但微店買水果的人之所以願意付出更多的錢,就是為了購買有品質的水果,所以我們必須挑出20%最好的那些果。”岑參解釋說,即使有時候被罵哭,他也從未改變採購的質量標準。

  “創業有種淋漓盡致的快感,雖然一天下來很累,但你付出每一分努力都會載入在你身上,給你帶來成長。”初嚐到創業成功滋味的岑參,形容這種感覺就像芒果剝開皮後,散發出的陣陣清甜。

  這種新的銷售模式,很快在田東這個桂西的小縣城傳開了。當地快遞行業的人最先意識到,原來“看不見的攤”賣水果可以賣得那麼好。很快縣城裡很多人跟風開店,岑參預感到,價格戰會越來越嚴重。岑參註冊了公司和商標,抬高了門檻,讓地攤芒果變得有“身份”。

  田東芒果網路品牌營銷中的No.1

  撈到自主創業的第一桶金之後,岑參乘勢而上,具有戰略眼光的他要走特色之路,賣不一樣的芒果。

  天貓***淘寶商城***上的網店有機會在淘寶商城頁面獲得推薦,從而增加店鋪的瀏覽量,天貓商品力推的是誠信和商品品質,所以天貓上的店鋪能比淘寶上的普通店鋪實現更多的成交量,但入駐天貓的店鋪需要公司進行註冊。2013年,岑參在南寧註冊了公司:南寧市農派三叔農業有限公司。

  註冊了公司,使岑參的淘寶網店進入天貓有了“通行證”。2013年6月,岑參在天貓的網店農派三叔旗艦店註冊成功,註冊的品牌叫“農派三叔”。品牌的力量和網店管理的嚴要求高標準運作,在2013年的芒果季裡,農派三叔旗艦店註冊的第一年就賣出田東芒果近100噸。

  從淘寶到天貓,使芒果從一般“地攤貨”到“品牌貨”的升級, “農派三叔”成為了田東芒果在網路上實現品牌營銷的No.1 。農派三叔旗艦店也成為了廣西第一家專營本地新鮮水果的天貓旗艦店。

  28歲的岑參越來越會“來事兒”:為了芒果保鮮,他在包裝上研究了很久,最後在一個工廠定做專門的泡沫箱和紙箱,用三層包裝讓最遠的客戶也能吃到彷彿剛摘的果子。

  他的廣告語親切極了:“三叔,自家人的味道。”不老的“三叔”還善於用年輕人的語言銷售,比如,“嗨,走遠點,咬一口太多汁,爆漿!”

  就是再忙,他每天也會抽出時間看客戶評價,有顧客只是語焉不詳表達不滿的,他還會打電話跟對方溝通。“有的顧客反映芒果太青了,我就告知他們怎麼去催熟。通過印傳單,增加頁面描述,明確告知顧客食用方法。”通過點滴的改進,他不斷改善對消費者的服務。

  如今,家鄉在他的帶動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果農們再也不用為價格低賣不出去發愁了。2012年當地品質較好的芒果能賣每斤1.8元左右,2013年就漲到了每斤3元,到了2014年更是漲到每斤4.5元左右。當地稍有種植規模的果農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比比皆是。

  這讓岑參特有成就感。他說,創業能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那麼大的改變,這比咬上一口馥郁濃香的芒果還要好。

  3:養魚畝產2500斤鱖魚創養殖神話

  2001年,中專畢業的李軍,年僅19歲。他率先回村自學養殖特種魚,成為當地水產行業最年輕的千萬富翁。此外,他還發起成立了錦軍水產專業合作社,帶領200多戶村民一起致富。他預計,3000多畝的養殖規模,今年年產值過億元。

  棄保安工作回家養魚

  2001年,中專畢業後的李軍找不到理想工作,在一個居民小區當起了保安。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到餐館吃飯,要了一盤鱖魚,價格100多元,“其實,這種魚在我們村很常見,沒想到這麼貴?”這年,他辭掉工作,在華南海鮮市場做調查,並翻閱了一些養殖鱖魚的書籍。

  19歲的李軍有了創業衝動。他決定回家養殖鱖魚。事實上,他家鄉的荷包湖農場水源充足,魚塘多,具備鱖魚養殖條件。他把想法跟父母和盤托出,“我的話還沒說完,就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但李軍的哥哥李允表示支援。父母無奈,只得同意兄弟倆,並拿出了11萬元積蓄予以支援。

  第一年虧得血本無歸

  挖魚塘,蓋棚屋,找魚苗,置增氧機,李軍信心滿滿。2002年,他用16畝魚塘養殖鱖魚,並花了2個月時間,到漢江邊找漁民收集了萬餘條小鱖魚苗。曾養過鱖魚的蔡師傅告誡他:“鱖魚要吃小活魚,死魚不吃,餓了就互相殘殺,且對水質要求很高,缺氧就死。”

  李軍從廣東引進了300萬條小麥鯪魚作為活餌料養殖。但給鱖魚喂多大的餌料魚,又是一門學問,太大吃不下去,太小則增加了鱖魚的捕食活動量,影響生長速度。7月的一天,離鱖魚上市僅3個月。天氣悶熱無比,耐氧能力差的鱖魚,紛紛浮出水面。浮頭就意味著死亡,當李軍開始抽水、轉塘時,一切為時已晚,整塘鱖魚瞬間全軍覆沒,損失達10萬元,血本無歸。

  債主緊逼險些賣掉魚塘

  李軍的失敗,引來了村民們的嘲諷。“你搞這行不行,完全是瞎掰。”當時,在村民汪文學看來,李軍成不了大事。

  經朋友介紹,2003年,李軍赴黃岡羅田縣找郎正全師傅學技術,並一呆就是3個月。“你年紀這麼小,有這個闖勁,讓我佩服。”郎師傅將自己的鱖魚育苗孵化、養殖技術,全部教給了李軍。

  李軍不想放棄,回家後再借3萬元錢,購了8000條鱖魚苗。但這麼多鱖魚的“吃飯”難題,又讓他栽了跟頭。“餌料供應不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鱖魚自相殘殺。”

  3年的時間,李軍先後虧損20萬元,債主無數。2004年春,李軍家窮得連買米的錢都沒有了。恰巧在這一年,哥哥李允患了腎病綜合徵,需要大量的錢治病。一些債主眼看李家無錢還債,甚至抱走他家的電視等值錢物件。

  母親哀求李軍,“你把魚塘賣掉吧。”那一刻,他哭了,“搞了幾年的養殖,眼看就要成功了,要放棄我心有不甘。”在他困難時刻,李允的岳父出手,幫他解了燃眉之急。

  畝產2500斤鱖魚創養殖神話

  2005年5月,連敗三年的李軍,放手一搏。他找親戚、朋友再湊了5萬元,購置了自動測氧機。實際上,此時的李軍,其鱖魚養殖技術,已是十分成熟,“何時下餌料,每畝下多少,何時換水、消毒,這一切我瞭然於胸。”

  為了解決活餌料魚供應問題,他將麥鯪養殖交給其他村民,然後以合適的價格收購。2005年,他承包的50畝魚塘,收穫了8000斤鱖魚。當時,鱖魚價30多元一斤,這年,他的毛收入近30萬元,純利潤達15萬元。2006年,李軍擴大了養殖面積,承包的魚塘面積達100畝,他拿出70畝養殖鱖魚,此外,還用30畝養殖新品種黃顙魚,實現多元化養殖,分擔風險。“黃顙魚可高密度養殖,耐低氧,抗病能力強,產量易保證,風險係數相對較小。”這一年,他的毛收入有200多萬元,純利潤就有100多萬元,鱖魚養殖畝產達到2500斤。2009年,李軍發起成立了錦軍水產專業合作社,截至2011年4月,該社社員發展至200多人,養殖面積達3000餘畝,預計年產值過億元。

  如今,李軍擴大了養殖品種和規模,並承包了300多畝水域,養殖鴨嘴鱘、鱸魚。目前,他正在通過中間商聯絡銷售渠道。

  
看過的人還: